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陈新年:新春筑起新产业

来源:民生周刊2020-02-13 16:39:32

江苏省委派驻灌云县岗东村第一书记陈新年(左)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天刚放亮,爆竹声此起彼伏,四处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息。

江苏省委派驻灌云县岗东村第一书记陈新年与该县东湾村第一书记钱世军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终于约到了灌云县“甘薯大王”刘敏捷。

一行人顶风踏霜,沿着被冻得干裂的田埂来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灌云县示范甘薯种植基地,刘敏捷从气候、土壤、劳动力、交通等方面介绍了灌云甘薯种植业的前景。

“目前,灌云县甘薯种植面积达8万亩,市场销售却不稳定,贮藏过程极易发生冻害,造成腐烂,导致品质下降,从而影响流通。如果有甘薯深加工企业,就能带动甘薯种植业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从而推动乡村振兴。”谈到销售情况,刘敏捷的话语里显出几分无奈,丰产未必就能增收。

当陈新年一行人到达甘薯储存库时,目之所及一片灰色。仓库空间狭小,面积不足60平方米,储存量仅几万斤。而且,墙角尚有积水,有的甘薯已经腐烂。他们发现,以现有品质和储存量远远无法满足生产加工需要。

而这些,都是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灌云甘薯产业已经到了瓶颈期。

不过,经过此前几个月的调研,陈新年心中更加有数,“新年新气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定要把甘薯产业发展成为群众身边的第六产业。” 

新问题  新思考

事实上,陈新年和钱世军早已意识到,农业不能只搞种养,而是要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靠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及其配套服务,才能在更多环节获得利润。

在陈新年看来,第六产业的本质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一体发展,将农业变成综合产业,把产、加、销融为一体,提高流通效率,实现产品增值,从整体上提高包括特产在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第六产业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大贯通、大整合,是综合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岗东村、东湾村等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必须要走的路。

然而,农业种植业受市场、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如何保证产业扶贫的持续性?如何保持村集体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如何长久地解决农民缺少致富技能的问题?如何让唯一的资源黄土变成金?

这些问题,对驻村即将期满的第一书记们来说,已成为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深入思考。

四书记的调研报告

陈新年此前调研发现,灌云县是甘薯种植国家示范县、省无公害甘薯标准化示范区。该县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另外,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非常适宜甘薯生长。

于是,陈新年和钱世军找到江苏省委派驻灌云县鲁河村第一书记郑玲童、连云港市委派驻灌云县岗东村第一书记江敏,4人开始着手调研灌云甘薯产业。

他们拜访了中国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以及扬州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的教授,参观了四川宜宾、福建连城、安徽泗县及山东兰陵、沂水等地的甘薯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研究了南通、泗阳、扬州等地的饲料生产养殖企业,最终了解了甘薯产业从原料种植、供应到甘薯产品生产、养殖企业对饲料甘薯产品的诉求等。

他们发现,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涉及全产业链的甘薯加工企业,而且,产业市场集中度低,新兴企业拥有一定发展机遇。甘薯产业在灌云是可行的、可深度开发的,是具备产品衍生和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

1月23日,他们4人把历时3个月完成的《从“五方挂钩”到“五位一体”深入推动灌云甘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呈送至灌云县有关部门,得到了县委领导和江苏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的初步认可。

全力以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从县里返回的路上,4名第一书记再次明确了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全力以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最大的动力来自基层群众,唯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获得巨大的推动力。

当他们回到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第一支部所在地岗东外贸农业种植基地时,村民们纷纷前来看望。有村民问:“陈书记,你们大年初一怎么没有在家过年,还到地里来?”

陈新年等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前年8月起在基地务工,已拿到1.8万元工钱的许曰美便说道:“幸亏有你们,我们家今年能过个好年!”

通过两年的产业扶贫,岗东村这个曾经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净收益115万元,贫困户获得扶贫工资收入43万元。

目前,外贸农业种植基地有50亩已种植洋葱,预计到5月份收割,按亩产12000斤、每斤0.45元计算,保底收入可达到27万元。而对于其他预留地,村里计划开春种植甘薯,为甘薯产业的发展打“前站”。

陈新年与钱世军和村民们分享了他们的思路。他们正在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合作发展功能农业(薯业),打造系列富硒薯业产业,提升薯业附加值。针对土壤、甘薯硒含量低,以及动物缺硒、人体硒摄入量不足等问题,设计补硒路线,即利用调控技术直接作用于土壤,从源头改善缺硒环境,再通过甘薯富集固化成安全性高、吸附性强的甘薯产品,有效提升人体硒含量,提高人体免疫力。

“同时,薯渣可加工成动物饲料,这有助于改善动物营养元素,促进动物生长,也将间接有利于人体健康。”陈新年说。

村民们认真听着,黝黑的脸庞泛起笑容,他们深知,有了蓝图,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实现甘薯产业大发展的美好愿望。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