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交大附中校长戴文胜:创建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

来源:民生网2020-01-03 17:00:04

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交大附中”)获得“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近几年来,其幸福学校建设正在由1.0版本升级到2.0,依托“课堂、课程、团队、环境”四大载体,积极探寻幸福学校的实现路径,使得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内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校长戴文胜和获得全国冠军的棒球队队员在一起

作为北京交大附中的校长,戴文胜显得非常低调,他为人正直善良,平易近人,处处为学生和老师着想,在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而阳光的微笑,被学校教师亲切地称为“颜值代表”。戴文胜认为,语言是有营养的,教育需要一种独特的视觉,捕捉到孩子们最阳光的一面。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也是一个寻找伙伴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幸福学校是一所生活自在、个性自然、拥有精神追求和教育使命感的学校。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选择,也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这是高瞻远瞩的胸襟和高屋建瓴的洞见,也是戴文胜的实践探索和教育追求。

走向成熟 学习与创新相伴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戴文胜带领北京交大附中师生创建幸福学校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深刻,使得他具备了一位名校长的素养和能力、境界与智慧。

1990年7月,戴文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交大附中工作,曾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党总支青年委员。2006年12月,担任北京市万泉河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2010年10月至今,任北京交大附中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戴文胜在北京交大附中工作了16年,而后又回到交大附中担任校长,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和北京交大附中的缘分。如果说缘分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那么戴文胜和北京交大附中的缘分,所带来的则是一所幸福学校的创建和崛起。

担任万泉河中学校长时,还有一段“阳光教育”的插曲。当年的万泉河中学是一所纯初中学,更是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生源是以打工子弟为主的群体,他们毕业后要回到原籍学习,让老师们感觉迷茫和失落。

面对现状,戴文胜沉思良久,决定实施“阳光教育”,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树立师生的自信心。三年多的时间,通过阳光学校的创建,万泉河中学老师们的心境打开了,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步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回到北京交大附中担任校长,戴文胜发现几乎读不懂这所学校了。他离开北京交大附中时,学校的规模、历史、文化和样貌一直还留在印象中,与三年之前对比,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层的教学大楼已经投入使用。

惊讶学校变化巨大之余,戴文胜也有着很多的不适应,再加上他还仍然担任万泉河中学的校长达8个月之久,但学校的老师和学校文化给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干下去的勇气。毫无疑问,学校老师对戴文胜是非常认可的,因为当年他和老师们一起创建和谐育人环境,成功争办北京市第三批示范性高中。闫敬先校长提出了“大美育网络育”的办学理念,建设“和谐至善、和谐创美”的环境。北京交大附中以这种环境的营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育人氛围。

王方接任北京交大附中校长后,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提炼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同时确立了“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教师在成长中体验幸福”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戴文胜在梳理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找到了办学智慧,在进一步学习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中找到了办学策略,自然也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对北京交大附中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和学校发展的全面思考,然后开始真正进入角色,重点做好四件事,即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理念,崇尚什么样的文化。

2012年,针对学校当时两个校区,每个校区都设有初中和高中,都有一套领导班子的现状,戴文胜着手对学校的单一管理体系进行变革,建立起“一室六中心”的管理体系,即党政办公室、课程建设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毕业指导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全部工作分为若干个管理项目,既有学校发展的大型项目,又有某部门主管或两个部门合作的项目,还有年级组、教研组甚至备课组的“微项目”,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激发了教师们的潜能,并在后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2013年,北京交大附中高考成绩一鸣惊人,700分以上人数名列海淀区前列,而且学生高中毕业时的排名与入学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年,在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精神的过程中,戴文胜发现学校发展还缺两样最为关键的东西,一个是学校将来要走向哪里始终不明确,另一个是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清晰;这一年的暑假培训,戴文胜带领老师们在思考和讨论中,谈到大美育创造的和谐,谈到了人生的成功,也谈到了幸福的体验,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要建立一所幸福的学校。

2014年,北京交大附中的教育增值能力位居北京市第一名。这一年,学校获得了“北京市课程先进学校”,北京市六城区每个区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这一年,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大胆尝试,进入校园的路一下子拓宽到六米左右,师生觉得通畅之余亲切地叫做“幸福大道”,此外还有“思源广场”“雅趣广场”“师生石”……校训和培养目标融合在环境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校园,能够在校园里嬉戏。

2015年,北京交大附中的教育增值能力,先后在两次北京市的教育改革大会上受到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的点名表彰。这一年,依据有关测算的数据,学校的文、理科教育增值能力均为海淀区第一名;这一年,学校自己培养的一个老师晋升为北京市特级教师;这一年,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200多门,并在此基础上向精品化课程迈进;这一年,学校明确提出,建设幸福学校要依托幸福课堂、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环境这四大载体。

戴文胜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操之过急,做教育就是做人和培养人的过程,如果能够把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么他的成长和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教育有时候需要去看,需要去思考,有时候需要去践行,是一个且行且思的过程。和谐与幸福不能成为一种妥协,更不是工作中的松懈或懈怠,学校要给老师创造幸福的工作环境,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但绝不能因为和谐与幸福而放松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卓越目标的追求。

如果说2013年北京交大附中“推开幸福之门”,那么随后的几年则是“幸福之路与我同行”。2019年,学校提出了“创建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被称之为幸福学校的2.0。所谓生命动力,指生命的原动力和再生动力,原动力是本身自有的,诸如好奇心、自尊心、进取心等,再生动力指感恩心、责任心、成就心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原生动力,培养再生动力呢?交大附中人一直努力创设适宜的教育场域。

随着北京交大附中幸福学校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幸福学校建设的四大载体不断完善,干部教师在有序而忙碌中去创造自己工作的价值,让师生一点点地感觉到了幸福的味道。

追求“参与、共生”幸福课堂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师生心灵相约的正式场合。以往,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等外显因素。幸福学校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因而课堂应该围绕人的需要来展开。北京交大附中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增益,满足人的成长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幸福课堂建设的关键词是“参与”、“共生”,以“三有”为标准,以“微课”为载体,以“微项目”为切入点,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出发点,以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契机,以培训为引领。

戴文胜介绍说,“三有”标准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调研,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喜欢的课堂的10个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为语言幽默、内容精彩、多媒体、交流、自主、实践体验、有收获、激励评价等,学校对这些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归纳为“有趣”、“有参与”、“有成就”,并对“三有”标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

所谓“有趣”,指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有学习的乐趣,在探索情趣中激发志趣。学校老师归纳出六种有趣课堂的教学策略,即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从“坐中学”走向“做中学”——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上有味道的课——有趣课堂要有学科“味”;课堂生成的“错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设计有趣的问题——从一般问题到重要问题;设计有趣的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有参与”,指师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并最终促成高层次的思维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内容等三部分构成了“有参与”课堂的基础。其教学策略有四条,即让教师“懒惰”一些——经营有空间感的课堂;开展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实现群体的对话和共生;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造就课堂的精细高效;为思维而教——向深度学习转变。

“有成就”,指师生双方的获得感,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有收获的,并分享他人的收获;表现为老师在教学中进入一种生活状态,体验到生命的自尊、自由、自觉、灵性与创造,拥有对专业自由的执着追求与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到爱教、乐教。

戴文胜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从细节上观察幸福课堂的建设情况,他的语言幽默诙谐而且富有哲理,常常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明白语言的教育魅力。他常提醒老师们,时时刻刻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受到关注,当孩子思维活跃的时候,更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

北京交大附中通过“微课题”和“微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三有”幸福课堂的实施。所谓“微课题”指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困惑为导向,个人申报与组内研究相结合,自定研究题目研究内容,自控研究过程,自行课堂实验,自发研究成果,教研室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统一管理、资源供给和专业指导。“微项目”则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行动研究。

通过幸福课堂建设,实现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的师生生命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参与作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需求、有探索,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成长的幸福。教师则借助幸福课堂的构建,更好的发挥教师个人风格,体验到职业的幸福。

构建“多元、个性”幸福课程

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规程,整合了资源。课程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早在1996年,北京交大附中就提出了“课比天大”的理念,并在随后的办学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2013年,戴文胜提出“勇争第二”的理念。他解释说,课改是大势所趋,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不能因为内心的拒绝和恐惧而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并不具备“第一”的能力,交大附中的状况和所处的位置,并不具备往前冲的条件,何况别的学校已经拿到了“第一”;“第二”是一种态度,意味着不能冒进但绝不能落后,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研究院,在研究的时候可以快一点超前一点,但是在行动的时候要放缓一些,避免波动。

戴文胜认为,要加深对课程改革的深刻的理性思考,重新审视和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时候,“慢”同时是一种调整和深思,是一种回顾和总结。讲究速度和数量的时候,你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多半是来不及仔细琢磨,仔细推敲,静下心来思考。“慢”不是停滞不前,而往往是一种艺术的雕琢打磨,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也是一所学校走的更稳健更长远的需要。

北京交大附中的幸福课程整合优化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发展路径,特别是高中学生面临着选科选考的背景,学生的成长应该“始于高一,形于高二,成于高三,显于课程”。课程建设关键词是“多元”、“个性”,以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为出发点,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起始年级(指初一和高一)学段过渡的《引桥课程》、指导学法的《学道课程》、引导人生的《生涯规划课程》,到中间年级的关注自主发展、学科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多元化课程,再到毕业年级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个性指导课程》,逐步形成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三个层级,包括“育德”“育心”“育智”“育美”四大目标,覆盖公民社会、审美艺术、健康生活、科技创新、文学社会五大领域的课程体系。

对于那些在某领域有浓厚兴趣和特殊需求的学生,学校为他们量身设计,提供专门课程。目前,学校累计开设了200多门校本选修课,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所需,利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邮电大学、财经大学、铁科院、气象局等周边大学和科研院所资源,共同研发大学引学课程和高端拓展课程。

面对起始年级学生进入新学段后的不适应,北京交大附中专门开设了学段衔接的《引桥课程》,包括破冰课程和开学典礼口袋书的完成,帮助学生从心理到学习方法,到人生观的逐步过渡与树立。初一年级的引桥课程以体验式的团队和适应活动为主,高一年级的引桥课程则侧重于引导学生探讨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动力。

作为中华“学道”联盟的发起校,北京交大附中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与发展中心合作,针对高一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和学习素质培养,率先开发学道课程,该课程综合中国传统文化“道学”和现代人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涵盖生命与生活、学习与能力、学习之用、学习之法四个模块,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将学习化为生命成长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幸福。

自2001年开始,北京交大附中在全国率先将智能机器人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建立北京市第一个“智能机器人教室”,并陆续开设航模、天文、无线电测向技术等特色课程,培养各类高端人才,先后获得50余项国家级一等奖及国际金奖,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金奖。

北京交大附中在2012年开始机构变革时,专门设立了“课程建设中心”,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由专门的团队进行研究与推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按照学科成立若干课题组,使广大教师成为课题建设的受益者和重要的推动力量。

作为幸福学校建设的载体,北京交大附中通过幸福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德、心、智、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保护、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发展了教师的爱好,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兴趣拓展。

创建“自主、合作”幸福班级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北京交大附中幸福班级建设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为平台,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同伴效应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以同伴为榜样。青少年尤其如此。班级正是学生寻找伙伴的地方,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戴文胜认为,目前的走班制改革给了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如何保留并发扬以往的同伴互助的优势呢?鉴于学校的客观实际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学生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交大附中继续保留现在的行政班级划分,探索实现走班制与行政班的有机融合。

“以合作小组为路径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北京交大附中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总项目。学校根据班级的核心价值,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建设,确定组员、组名、组规和小组发展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各项活动,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每个班级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班级文化需要各类活动来点亮。每年的5月15日,是北京交大附中特有的“学生节”。在这一天,学校的常规课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T台表演、校园吉尼斯、球王争霸赛、社团展示、生涯体验、跳蚤市场、小吃一条街等各种学生喜爱的活动。“5·15”的谐音为“我邀我”,选择这一天举办学生节,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提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理念,即学习不只在课堂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只在教室里,在活动中也可以实现成长和发展。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不再是班级的唯一权威,而是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顾问”和“引路人”。北京交大附中推行以“部委制”代替“班干部制”的班级管理模式,成立学习部、纪律部、宣传部、体育部、生活部等,由部长招募部员,班级每个成员都加入不同部门,使每个人都为班级建设出力,为班级某项工作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学校实施了旨在培养学生干部领袖气质和精英素质的“领·英”计划,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促进同伴教育,更好的发挥干部的模范作用。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努力搭建了幸福班主任走向专业化的五层阶梯,即阳光心态——案例学习——自觉反思——系统思考——自我培养,以此作为班主任成长的目标。以“人人都是班主任”项目推进班级建设,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通过设立“潜能生导师制”、“班主任助理制”等办法,让任课老师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加强对潜能生一对一的人生指导、心理疏导和学业辅导,协助班主任建设幸福班级。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北京交大附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思源讲堂”使学生感受国学魅力,领略到专家学者的智慧,感受各领域的前沿发展。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出去,到各大公司、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单位体验工作、开拓视野。

近年来,北京交大附中采取德育工作课程化的方式,将德育工作打造成特色课程,包括荣誉课程、仪式课程、七彩团课、班会课程等十大课程,在班级中得以实施,在课程中不断拓展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北京交大附中的幸福班级建设,营造自主、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增进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和人际交往的归属感,而且多角度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形成优势。教师则通过五层境界的逐步提升,成长为智慧型、生命型班主任,增进职业幸福感。

营造“怡人、人本”幸福环境

幸福环境是建设幸福学校的保障。北京交大附中的幸福环境建设在优美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怡人”和“人本”这两个关键词,从师生的需要和舒适出发,把校训和育人目标融入环境建设之中,创建温馨、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看到几十面不同风格的旗子在迎风飘扬,它们是代表各班文化图腾的班旗,告诉人们这所学校有着鲜明的班级文化特色;右侧教学楼的墙壁上刻有“幸福从这里出发”七个金色大字,寓意着全体师生的教育追求,还有学校的育人目标“感恩重责、阳光包容、博学笃行、健康雅趣”;教学楼前的“无雕像广场”,象征着学生就是自己最好的偶像,他们有着感恩的品质,有着家国的情怀,有着远大的理想信念。

漫步在校园,你会发现不同的风景。校园的中心位置巍然矗立着一大一小一对巨石,是戴文胜亲自挑选的“师生石”,象征师生牵手,教学相长,其上刻有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对巨石所在平台上有“饮其流者怀其源”的篆刻,一曲清泉在其中缓缓流动,宛若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描述的“流觞曲水”。

“师生石”南侧的地球仪雕塑基座,刻有朱镕基总理收到学校环保小组八条建议后的亲笔批示:“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实令我等长辈惭愧,请商人民日报予以刊登,并加评论,以促进全国人民提高环保意识。”

“师生石”西侧,取名为“道”的雕塑似滚滚向前的车轮,其上长短不一的钢柱代表师生不同的个性,寓意教师具有包容的胸怀;与“道”相呼应的,是取名为“悟”的雕塑,位于“师生石”北侧,像一本翻开的书本。

整个校园的设计蕴含“水”的元素,视为生命最初的力量,在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信仰与理性的双重色彩,《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校园西侧的围墙上,十五块展板展示着获得幸福的十五种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醒着学生们是否具备了这十五种能力。

精致的小花园,错落有致地栽种着百余种植物,有号称“北方菩提”的七叶树,还有代表学生学业有成的马褂树,又名鹅掌楸……;散落在校园里的各种休闲设施和不同的文化布局,成为滋养学生多种兴趣的乐土;时光邮筒、多功能图书馆、校友俱乐部、教工之家、心理健康中心、体育馆等活动场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学校为班主任教师配备了专用宿舍,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又使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研上,而不是浪费在路上;邀请专家开设科学育儿讲座,向年轻的教师传播养育孩子的医学知识;为照顾哺乳期的女职工,专门开设了母婴室;建立了工会活动楼层,让教职工在工作之余可以小憩片刻,或品茶聊天,或跑步按摩,或引吭高歌……

有一次,戴文胜在全校大会上讲到,我们的老师都为别人的孩子着想,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更应该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把你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你们怎么能把那么多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话音刚落,老师们的掌声就响成了一片。学校也确实把教职工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不仅开办了教职工子弟“托管班”,免费为教师照看年幼的孩子,还专门聘请教师来辅导孩子们,并定期开展一些特长培训活动,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在学校古香古色的校史馆,有一个很有特色“聊吧”,每个周一的下午,校长戴文胜和书记马志太都会轮流在此恭候有需要的学生、有诉求的老师,与他们聊天,为他们解惑答疑。

学生会、团代会是学生们为校园管理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从更换课间铃声,到率先在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从学生活动室的设计,到创设校园涂鸦墙……都采纳了学生的意见。尤其可贵的是,六成以上的学生建议得到了落实。

戴文胜为学生们点赞

2019年10月的一天,戴文胜在食堂陪餐,有一个初一(5)班的学生加了他的微信,随后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我觉得您不像老师,因为您身上没有那种所谓的“架子”,您更亲和,更像是朋友。

戴文胜回复:同学,有句话叫“做严师出高徒”。在学习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只要我们认准前方,就应该风雨兼程!我致敬那种真为同学成长的有架子的老师们!我确实是你们的大朋友!祝你进步!

学校的教代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各类教师座谈会等活动,是教师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小到楼道的布置,大到教育集团的发展,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想法和能力的老师还可以自愿申请,承担相应的项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北京交大附中的党政和谐在海淀区有着很好的口碑,书记和校长配合默契,同心同德,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团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幸福学校愿景和集团化办学需求,推行“引领·融和·服务”的党建工作模式,为干部教师树立了榜样,营造出一个浓郁独特的育人氛围,诠释着幸福的内涵,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教育集团发展未来可期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7年,其前身为北京铁道学院附属中学。1970年,教育结构调整,学校直接归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领导。1979年,被海淀区教育局确定为区属重点中学。1997年,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校。2017年9月,正式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05年12月,根据海淀区教育区域布局发展要求,与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合并。

2012年6月,北京市政府启动《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这一年的6月28日,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和密云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合作建设密云县第四中学,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

2014年7月11日,北京交大附中承办了原北京市明光中学,学校更名为交大附中分校。

2015年5月,区域内两所学校先后加入这个大家庭,原北京市一零五中学成为交大附中第二分校,原北京市陶行知中学成为交大附中东校区。

至此,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成立,拥有三个校区、三个分校,共有165个教学班,7000多名学生,800多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和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0余人。

集团化办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戴文胜表示,在教育集团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比如人员的编制和资金使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双向流动、如何适合优秀的学生节奏等等。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学校就接管了三所基础薄弱学校,派出了很多干部和教师,而且这三所学校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应该尊重每一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既要保住本部的品牌,又要带动这三所学校快速优质发展,压力确实很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交大附中教育集团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各分校陆续推行本部的管理模式,同时明确了“建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的共同愿景,确立了“志同道合,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集团文化和“聚焦质量,协同发展;品质相同,各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各校区、各分校通过精准定位、变革管理、统一教研、资源共享等方式,逐渐提升质量、彰显特色,为不同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成为海淀区唯一的艺术特色学校,是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罗马美院等国内外近十所艺术学院的生源基地。北京交大附中分校以“做温雅教师,育文雅学生,建精雅校园”之“雅”文化,成为北京市第三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同时成为海淀区“新优质学校”之一。第二分校将“幸福文化基因”沉淀于师生精神血液中,努力践行“把学生放在最中央的位置”的学生观,渐露头角,在学区及周边赢得了良好口碑。密云分校深入开展三“敬”教育,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校从老百姓眼中的薄弱校印象走向优质教育品牌形象,教学成绩在密云区十几所学校的排名由倒数第二名上升为第四名。

近年来,北京交大附中不仅在中、高考中连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的教育增值能力一直保持北京市前列;高校自主招生录取人数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同时,在创新思维、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方面也累累硕果:作为第一批将科技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学校,多名学生获得日内瓦、纽伦堡国际金奖、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航模世界金奖等。交大附中金帆合唱团是北京市第一支高中混声合唱团,获得多项国内外奖项,多次参演国家大型庆典活动。作为北京市最早的棒球推广学校,先后获得多次全国棒球、垒球、田径单项冠军……

同时,在确保教育集团各分校和校区优质发展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丰富幸福学校的内涵,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幸福学校模型,激扬人的生命成长动力,培养人的幸福感和幸福能力,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学校。幸福学校模型的机头由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学校文化三部分组成;机身为建设幸福学校的四大载体,其中的幸福班级上升为幸福团队;飞机的两翼,一翼为动力系统(原生动力和再生动力),另一翼为能力系统(幸福感和幸福能力);尾翼则由管理的三维度情、理、法构成。

2019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教育大会召开。戴文胜以“回望幸福•迎接未来”为主题,回顾了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在全体教职工努力奋斗下的卓越成果和幸福印记,他提出未来五年是交大附中幸福学校建设2.0的重要阶段,希望通过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核心项目增强集团各校区、各分校的育人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高水平需求。

有了壮丽蓝图,更需要躬身实践。“求真务实”一直是交大附中人的特质。前不久,戴文胜在朋友圈里发过两张照片,那是一次在操场上无意中看到的两个特级教师的身影:一个老师正弯着身子,在操场上画点;另一个特级教师则欠着身子,正在与孩子们亲切交流,似乎在做学生的工作。

戴文胜强调,教育的细节很重要,注重细节也是一种能力,这两位老师的动作就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你说话或做事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别人,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就容易达成共识。教育的发生,就是由一件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积累而成。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幸福教育。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