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夏峰:与时代对接,积极探索终身融合教育体系

来源:民生网2019-12-24 17:00:14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理念和重要命题。“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的总目标,以“全纳”、“全民”、“终身”三个要素,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融合教育是世界教育及特殊教育的发展大趋势,终身融合教育则是对融合教育的发展。在全民、全纳、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的今天,亟需更新理念,与时代对接,构建终身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夏峰如是说。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夏峰

作为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校长,夏峰从1990年起开始从事特教工作,期间担任校长书记22年,先后创办了2所极具示范性、影响力的新型特教学校。《文汇报》两次整版报道了“长宁经验”,而长宁也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议程背景下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期待为未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终身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新发展与新进步

夏峰指出,国内传统的融合教育对象聚焦于残疾类学生,主要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在教育阶段上,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教育情境则关注于学校范围,随班就读是主要的融合教育模式。无论从融合教育对象的覆盖面、阶段的跨度还是情境的生态性来看,传统的融合教育都具有较高的局限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作为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核心任务。这要求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三类对象,扩大到所有特殊教育对象的学生群体,为所有年龄段的特殊教育需要者提供能终身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机会,即获得终身融合教育的机会。

终身融合教育模型中的融合教育对象,既包括残疾类学生,也包括障碍类学生和资优学生。在融合教育阶段的跨度上,终身融合教育应实现从义务教育阶段向学龄前阶段和学龄后阶段延伸,直至涵盖整个生涯发展阶段。在教育情境上,终身融合教育应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社区情境的社区融合,并最终实现社会融合的终极目标,达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交互。

“融合教育的发展必将走向终身,终身融合教育将成为未来融合教育的新方向。”夏峰这般讲道。

积极探索终身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当代国际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障碍学生提供参与和发展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影响下,学习者不再单指传统课程理念下学校内学生个体,而是指向全民学习者的终身教育。

夏峰介绍,长宁区终身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特需学生为中心,秉承“生涯”、“融合”、“支持”、“潜能”四大理念,着眼于个体的潜能发展,为特需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并发展至以特需学生为中心并涉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态微观系统的相关特教服务,最终指向特需学生未来的完整生活。

相较于固化的课程教材教学,终身融合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各式各样的校本化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与增长性。面向特需群体的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因服务对象、授课内容而异,多采用社团形式和一对一、多对一形式。且因终身融合教育指向未来贯穿生涯,关联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区等生态系统,课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丰富。

在课程评价上,终身融合教育除了可通过发展性评价系统搜集信息、分析与实施评价,还可组织大型活动、技能竞赛以及表彰活动等开展展示性评价,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走进特殊人群,也为特殊人群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区的机会。

构建区域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的实践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从“全民、全纳、终身”的理念出发,开发与实施了学龄段、学龄前、学龄后特殊需要学生支持服务项目,建设了区域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促进了区域终身融合教育发展。

“我们立足传统文化和本土实践,构建了0-3岁特殊婴幼儿直至老年残疾人的区域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夏峰进一步讲解了长宁在构建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上的实践。在服务对象上,长宁积极拓展服务残疾、障碍、资优三类特殊学生,为特需儿童提供群、类、个的特殊支持;同时延伸了服务年限,搭建生涯发展立交桥,构建了从学前到高等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支持系统。截至目前,长宁特教中心服务对象的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年龄达至92岁。

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出发点,长宁积极链接区域内外的专业资源,如高校教师、医生、康复师、特校教师、普校骨干教师、不同类型志愿者等,来共同提供服务。面向特需学生开发了大量的直接服务项目,更面向特需学生的家长、教师、校园长开设大量的间接服务项目,从个体生态化支持的角度,完成了从支持学校学生群体拓展到教师、家长、校园长的课程建设。

“我们希望对于区域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能够为我国发展终身融合教育甚至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夏峰表示期待。

(赛文 罗艺超)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