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大江东︱拧太空螺丝钉,王曙群在地面“加固”中国航天梦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9-09-06 15:18:06

大江东.jpg

王曙群是谁?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5日上午在京举行,由上海市推荐的王曙群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目前,上海市共有10位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据上海市文明办介绍,“他们充分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

一位航天人,何以成为“道德模范”?东姐来说说王曙群的故事。

这位模范,绝对牛人。出生于1970年、国内唯一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他与对接机构相伴16年,攻克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研制难题,助力神舟、天宫、天舟圆满完成13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带领团队完成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分系统总装,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被王曙群写在工作室墙上。以王曙群为代表的一批航天一线工人的“脚踏实地”,换来了中国宇航员“仰望星空”的游刃有余——

王曙群

坚定者:“船到桥头自然直”

1989年,王曙群技校毕业,从事工装模具装配、维修,踏踏实实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每一件工装产品,确保产品质量。

1996年,149厂举办高级工培训班,工龄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当时他才工作7年,但得益于中级工考试全厂第二名的成绩,他破格参加,正好赶上了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新任务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激情,我想学,想好好学,恨不得想把研制初期遇到的问题统统在培训班找到答案。”王曙群回忆。

王曙群生活照

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很多工作都是首次接触,“很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需要时间磨合啊!”企业不景气,自己加班加点又特别多,“钱挣得不多,家里也照顾不了。”

一边是家人抱怨,一边是内心执着。王曙群选择了坚守,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提高装配可靠性,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天宫一号带着对接机构首次上天,承载了他太多寄托。可就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最熟悉对接机构的王曙群,被请到了现场。

“这个时候,我必须比谁都冷静。”通过系统分析,他沉着列出所有故障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并在试验中得到了“复现”。故障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奋进者:“一切为了航天员的安全”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王曙群因此被贴上“标签”,成了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而对接锁系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任务的重中之重。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关键部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12把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

王曙群在工作中

为了做到两个同步,王曙群必须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严重偏差,为了早日攻克难题,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

找到症结,王曙群马上提出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一举解决困扰团队近两年难题,使柔性传动的对接锁系快速精准地调整到同步,同步稳定性也从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载着由王曙群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考验,永无止境。航天器的管路密封就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生命力。王曙群再下决心,“必须攻克超细直径检漏管路制造这项关键技术,提高对接机构可靠性。”

为让产品同时满足新的焊接技术要求和有效避免新的多余物残留,确保100%合格。王曙群通过数百次改进,提出一种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

最终完成了43 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导管合格率达到100%,在该领域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搏击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没有团队一起努力也没有今天的成就。”王曙群一直把荣誉归功于团队。作为国内唯一的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组长,他觉得有责任带领大家一起进步。

王曙群班组,现有成员17人,平均年龄38岁,多次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集团公司金牌班组、院金牌班组,以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2004年,我国启动探月计划“嫦娥工程”,迈出月球探测第一步。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班组接到新的“指示”—开展月面巡视器研制工作,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

要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单靠一个人肯定不行。王曙群想到的是给年轻人压担子。

压担子,光压肯定不行,关键时候需要“带”。他选择了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辅助他开展研制。同时大胆选用年轻人,挑选了3个“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

队伍建好了,王曙群上了“第一课”:他拿出厚厚的三本笔记本,都是他研制对接机构10年来的装配“宝典”,分享在对接机构总装过程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故事。同时,讲解了月面巡视器产品的移动分系统、结构分系统装配中的几大难点、重点和易犯错的地方,以“传、带、帮”形式,让年轻组员在该型号装配方面更快成长。

王曙群与班组成员

在月球车试验阶段,需要环境模拟试验。篮球馆般大小的实验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积而成,堆积起来足足有一栋三层小楼之多,月球车需要模拟“月面”移动、爬坡、越碍、拍照、土样分析等多项试验内容。

由于火山灰模拟的“月球表面”土质较轻且很松散,人一踩上去就会使得周围“尘土飞扬”,试验人员必须 “全副武装”——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同时穿着防静电服等。

对恶劣的试验环境,王曙群淡淡说了句,“我先试试”。一天下来,他脱下“装备”,笑称自己像刚刚作业归来的煤矿工人,头发是灰的,脸上流淌着“泥浆水”,手掌因长时间带着橡胶手套而发白,身上散发着汗臭味……

组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两个月的试验,没有一句怨言。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2022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现在,王曙群和他的组员们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当中。

(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市文明办提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