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时政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京津将试点交通一卡通互通 推动取消漫游费

来源:京华时报2014-08-08 09:47:57 漫游费 京津 一卡通

摘要:据新华社电京津两市6日签署包括一个重点工作协议、五个框架协议在内的“1+5”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近期京津两市将优先推进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试点工作。

据新华社电京津两市6日签署包括一个重点工作协议、五个框架协议在内的“1+5”合作协议。作为京津2014年-2017年重点推进的30项工作之一,协议明确提出“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京津将以“交通、医疗、教育、通信”破题公共服务一体化。

根据协议,近期京津两市将优先推进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试点工作。

此外,京津还将探索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对接。尤其在医疗保障领域,京津将研究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强化区域间卫生应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区域卫生应急合作机制。

在教育方面,协议提出,将支持有条件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建立优质资源互通互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育发展规划互通协商的机制,深化教育战略合作。

对于此前舆论广泛关注的“京津冀同城化通信”的问题,协议也给出了回应:京津将推动建立两市移动、固话通信的联网、同网改造机制,力争尽早实现“固话无长途、移动无漫游”。

有关专家认为,京津两市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从此前更显方向性、原则性的表述,到目前具体到点的多方面举措,正式拉开了两市全面对接公共服务的序幕。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产业对接、要素对流、市场统一、功能转移、交通一体化等诸多方面,但推进各方面工作,都需提前考虑各行各业“人”的因素。

“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人口流向,关系到政府产业对接、要素对流、功能转移政策的实际效果,因而是协同发展的关键点、破局点。”周立群说。

马上就访

资费

套餐业务已实现无漫游费

据记者了解,自2009年开始,中国联通率先在3G套餐中实现了全国统一资费,即在国内各地拨打电话资费相同,全国接听免费。之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纷纷效仿。目前,各运营商主推的3G、4G业务都已经实现了无长途和无漫游资费,而相关套餐的门槛也降到了50元上下。

有媒体曾报道,有用户居住在外地,工作在北京,每月手机长途漫游费支出就有几十元乃至上百元。对此,运营商表示,实际上这些用户只要变更套餐,就完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话费支出。

不过,目前一些2G业务仍然会收取长途和漫游费用,例如移动的动感地带、神州行等,而长途和漫游的标准资费仍然高达0.6元/分钟和0.4元/分钟。

在固定电话上,目前北京使用最多的是联通的固话业务。与家庭宽带绑定的固话,目前北京联通也已经取消了长途费用,不分本地还是长途,每分钟都是0.15元;而未绑定的固话,仍需要缴纳长途费用,其本地资费为前3分钟每分钟0.22元,之后每分钟0.11元,而长途电话则为每分钟0.7元。

难题

如何结算考核让运营商头疼

“通信要为经济一体化服务,京津实现电话同城,对于京津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说道。实际上,数年前,他就曾向江苏电信管理部门建议,在长三角区域也实行电话资费的一体化。

舒华英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之间取消长途和漫游资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对于运营商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内部管理和协调。据记者了解,国内运营商一直以来的经营管理模式,都是按照各省级公司独立考核的,长途漫游资费也涉及不同省公司之间的结算成本,在取消长途和漫游资费后,京津两地运营商之间如何进行结算考核会成为一大难题。

舒华英还指出,在取消长漫资费上,除了电信运营商,还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为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比如国资委对于运营商的业绩有着严格的考核要求,这就使得运营商在面临考核压力时,很难主动牺牲利润水平作出取消长漫资费的调整。”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开始使用取消了长途和漫游资费的业务套餐,因此取消长途及漫游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小,但是,改造需要投入的成本却不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取消长漫改造所投入的大量成本与能够带来的收益相比是否匹配,应该成为权衡是否需要进行改造的重要依据。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