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林庆辉: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

来源:民生网2018-11-01 16:06:20

林庆辉老师是厦门市湖里区的美术教研员,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没有条件云游四方,像石涛那样“搜尽奇峰打草稿”。但是,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闽南,他说过:“我从小在闽南农村长大,对家乡的老树、古城、民居、小巷、石桥都有很深厚的感情,近几年也在闽南一带寻觅儿时的记忆:燕尾屋、红砖厝、小石巷却在逐渐的离我远去……”正是这样的“乡愁”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人文情怀,才激发了他创作的使命感。二十几年来,他身在厦门,创作了一张张赞美家乡的作品,以至出现了“闽南家山”系列。

我和林老师交往多年,每次见到他,发现他的作品都有变化。他从不固步自封,总在另辟溪径,即使对自己某一变格的效果不理想,他也在所不惜。不行,就再换一种画法!另外,他为人谦逊,愿意和画家及身边的美术教师们谈诗论画,深谙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一直在苦苦地探求艺术上的变格。

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有四类:一类是传统的山水,一类是青花系列,一类是“嵌入式构图”。还有的是综合了以上的类别,但色彩,不是青花和墨色,是一种浓重的红色,那是他从闽南古厝红砖上受到的启示,是闽南人特有的色彩上的感悟。最近,在中国美术馆《“美丽厦门”当代美术作品晋京展》里有他的一张《闽南古厝》,在展厅中格外引人注目:红的花、红的古厝、红的远山……一股浪漫的气息迎面扑来,博得满堂喝彩,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传统的山水画,是他努力学习传统的一批力作,记载着他成长的道路。在这些作品中,他常常从家乡的山水中受到启示,创作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他个人的情怀。那是一种天地开阔、百叠苍峦、涧水奔飞、绿树沉沉的奇幻天地,是他从小就向往的美学形态。他用笔严谨,时时地提示自己“通过线条的转折、疏密、提按构建闽南山水的形象”。他讲究墨色(也有青花之作)的变化,喜用气势恢宏的附视构图,在传统中透着时代的清新,在清新中又有着厚重的功底。

青花系列是林老师近年来推出的创新之作,像他这样,大胆地用青花画山水的人实不多见。他从青花中,感受到了“青花”已不单是色彩,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典雅、高贵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东方智慧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青花系列作品中,青花的颜色却不相同:一种偏紫色,一种类似酞青蓝,一种类似群青,还有一种是把花青和墨色混在一起进行创作。如此算来,作品中有四种不同的花青。这说明什么?说明林老师一直在探索,即使是一个花青,也要经过细微的调试,品尝不同的效果,这正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备的品格。当他用这些青花色创作山水时,把一种从没有过体验带给了我们,那是只有从古代的瓷器中感受到的青花小品,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一张张闽南的古厝、土楼、小巷的巨幅画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唤起了每一个人的乡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那青花的色彩,才更加强了感染我们的效果!

再看他的“嵌入式构图”系列,这是他特有的一个品牌:在山水画里,出现了“三联”画;出现了册页半张半开、屏风打开的效果;出现了闽南古厝的屋顶轮廓,它们似有似无,给画面增加了一些柔美的曲线。这些运用了现代构成的手法,以嵌入式构图,让我们更深切地了解了林老师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青花色彩的多种尝试一样,林老师的“嵌入式构图”系列,也是有着不同面貌的。今天试画一种,明天再看看画册和画论,研究另一种。今天把朋友请到家里,征求他们的意见;明天到展览大厅里,听听画友们的反应,再加上自己的读书、反思,近年来他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联画”,从我国的“四条屏”、屏风,从闽南的屋脊上获得了灵感,把它们“嵌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图示,这不正是文化给予创新思维的启示吗?

十几年来,林老师反复经历着一个“变与不变”的过程,变的是他的作品不断地变更着面貌与内容:从水墨到青花,从三联画到嵌入式构图,从丈二的全幅山水到团扇上的明月屋脊……不变的是他在艺术上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了这“变与不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林老师会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创作上开始新的篇章,为更好地为讴歌他的家乡——闽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文/侯令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