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王爱宗:含道映物 抱朴归真

来源:民生网2018-10-26 15:57:54 抱朴归真

王爱宗(忠), 1963年出生于吉林省辉南,1987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先后从师于张仃先生、孙天牧先生、龙瑞先生、孙伯翔先生等,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龙瑞艺术工作室首届精英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青联委员,天津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现为天津画院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特聘教授。

抱朴归真  含道映物

                            ——王愛宗的中国画精神家园                    

爱宗秉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中国画创作理念。通过“师古人,师造化”來磨炼自己的艺术,长期的心摹手追使他的心境融入到了自然与传统文化中。一个艺术家具有一颗怎样的心也就会有一种怎样的笔墨画境。爱宗始终以朴实的态度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多年的苦学,让他对传统、自然、生活以及人文有了自我的感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他苦于也乐于营造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体现在他的画面中注重形与神,让他的画面中体现出了宋人的精谨、元人的逸趣。

爱宗多年在传统中苦学,亦体会“苍润”之感。他同我讲,年轻时提起画笔面对宣纸,一旦着笔就停不下来,从早画到晚。这种激情是好的,但却总是好像少了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他面对纸张依然神之所望,而畅想的却是走在山中云去云来的惬意,准确来说,他神游自己的山水精神世界之中。至于爱宗的激情,可以说与他年轻时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此激情却是发自内心的道与法,是经过与古人对话、是经过自我思考的。

近年来,爱宗开始慢下来,慢慢体悟古人的意韵,消化理解使其为自己的本能,修为这种气在心中使其蒙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他自己都不曾注意,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笔墨之间,有着如同交响乐一般的韵律,做到笔笔相生,而其气则在心中自然流淌在笔墨所感知到的直到他自己都不曾预想见的惊奇。从惊奇中再去回归生活,再去以不同的视角关注这朴素的自然,以他深厚的笔法、墨法结合他独有的心境、蒙养出的静气呈现出“万物皆有生意”的意境。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山川,把山川之美看做造化之灵,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张朴素、率真之美,要求艺术家要有如赤子儿童般的率真纯净的心境。老子自然之“道”,是对自然世界的尊重、信任。清初“四王”之王原祁,刻了多方“苍润”闲章,沿用一生,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然世界、山水之道的尊重与敬仰。

爱宗对待画面如同参禅,陶渊明的《连夜独饮》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抱朴和任真是有直接关系的,抱朴为前,实现任真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的无所寄托的随行逍遥。进入自然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进入自然,再脱离自然,到达一种凌虚的状态,再将超脱的自我融回自然。正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在爱宗的画境中,体现出东坡诗论书法中所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对于自然的大美随着他自我的感动,慢慢地体现,慢慢地凝聚,达到回归人的本真状态。

古人讲:“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主观与客观、圣人与贤者之境界有别。或许可以看作“道”和“理”两个不同的境界和层次。圣人用自己的神思效法“道”,贤者通过品味万物通达“道”。爱宗喜欢在崎岖的小路上寻找,在这一小路上我们看到村舍人家,他们或几户相连或茅屋独处,或潺潺流水,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他的画面空间的“法”、“理”、“道”。我们可以延着他的思路走进去,结果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以抱朴为前提,含道映物的过程对于他来说,比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重要。

(文/贾广建)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