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民生周刊2018-08-21 11:26:36 防线 一道 生命

多患病的婴儿刚一出生就被送进NICU与疾病进行抗争,父母则必须面对艰难的等待和选择。

作为ICU的分支,NICU所收治患者年龄最小。根据专科不同,ICU(重症监护室)还被划分为外科ICU(SICU)、内科ICU(MICU)、神经ICU(NICU)、新生儿ICU(NICU)、儿科ICU(PICU)等。

毕业至今,李雯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做了5年护士。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作为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最专业的技术和最细心的服务,才对得起家属的重托,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李雯写下这样一段话。

病房内外

刚工作时,看到保温箱里幼小的生命,李雯甚至不敢触碰。如今,她已经成为她所在科室的一名优秀护士。

由于没有家属陪护,这些新生儿们只能由值班护士照顾。除了观看监护仪器上的体征指标,还要通过观看婴儿的反应、吃奶情况、皮肤颜色等来了解他们的情况。

因为住院患者多,李雯经常是超负荷工作,用她的话说就是“随时准备战斗”。通过不停地巡视、实时观察、判断患儿病情的细微变化,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对于忙碌而而紧张的工作状态,她早已经习惯,而让她心情产生波动的是患儿的病情。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和普通病房相比,NICU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李雯说,“除了打针、发药、输液等基础护理工作外,NICU的护士还要掌握心肺复苏、上呼吸机等抢救技能,更要承担起洗澡、换尿布、喂奶、安抚等护理任务。”

李雯所在的科室接收的新生儿主要患有早产、黄疸、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病症。根据病情的轻重,多数新生儿通常需要在NICU住上数周,甚至数月。

很多疾病都有专门的科室,为何还要到NICU?

对于一些家长的疑问,她解释说,“新生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完善,采取封闭式管理能够有效地使患儿得到更好治疗。和普通病房相比,无论是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医护人员的配置,NICU均有优势,可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冰冷与温馨

“各项指标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可以办理出院。”接到医护人员告知后,初为人父的杜强终于松了一口气。

因为早产,儿子出生后杜强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被送进了NICU。此前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杜强第一感觉是不知所措。回忆起那些令他煎熬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

“除了固定时间段的短暂探视,多数时候都看不到孩子,了解病情只能通过医生、护士的简短告知。做了脑部CT、肺部X光、血糖检查等各项检查,治疗期间医院下过两次病危通知书,悬着的心始终没能放下。”

由于极其严格的无菌要求,杜绝患儿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传统NICU病房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环节,家属才能进入NICU。

“每周可以探视一次,病房里很安静,每个孩子一个暖箱,各种仪器设备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短暂的探视时间里,只能隔着保温箱尽量多拍几张照片,回去让家人能够安心。”杜强说。

除了冷冰冰的病房,杜强另一个感受是费用高。

在NICU住了一个多月,家里积蓄已花光,还欠下一笔不小的债务。除去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医药费还花了9万多元。

在NICU,24小时有医生和护士监护值班。“从家属的角度看,NICU的环境和设备看上去可能是冷冰冰的,但我们通过专业、细心的服务尽可能让救治多一些人性化,还会通过探视和病情交流让家长尽量放心。”李雯说。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和其他门类的ICU不同,李雯所在的NICU收治的患者是出生28天内(未满月)的各类危重患儿。这些患儿往往病情变化快,且复杂。

在生与死之间,NICU经常充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

“对于新生患儿的父母而言,一方面,NICU是个令人恐惧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意味着与孩子的短暂分离,还可能是永远失去;另一方面,NICU又是治愈疾病的希望所在,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李雯说。

被问及是否存在过度医疗时,李雯纠正说,不是过度治疗,应该是无效治疗。她坦言,自己目睹过很多无效治疗,毕竟没有父母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每次病情恶化,医护人员都会告知家属病情,但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轻易放弃。

当然,由于一些患儿病情危重,NICU中的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也有些家属担心“人财两空”,而放弃治疗。

“前几天,我们科室里有一个孩子出院了。因为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出院时已经时日不多,经过充分沟通,患儿父母决定放弃治疗。”李雯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过去一些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攻克。可以说,NICU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即便如此,仍不乏治愈不成功的案例。

“从我们科室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新生儿太小,抢救不成功而死亡;另一种是由于婴儿的病情不乐观,通过与家属沟通后放弃治疗。” 李雯说。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