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产业富民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只有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才能建立脱贫工作的内生动力,保持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并为最终走上富裕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究竟如何实施?如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基于这样的背景,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设置了“精准扶贫与产业富民”圆桌论坛,邀请了扶贫领域的权威专家、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及参于扶贫的企业家共同探讨,他们的观点交锋,将有利于各地更好地落实扶贫政策,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李小云:
精准扶贫做法多种多样,从各个地方的实践来看,每个地方都有最有效的产业扶贫做法或者创新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均是从自己的地区实践而来。
比如,重庆彭水县依托传统产业开发,希望变成全产业深化加工,种植甘薯、红薯,做优山区食用菌。把过去在中国属于贫困的资源,把贫困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各方面没有形成经济作用的挖掘出来,先秦时期的陶瓷文化,唐朝的秦都文化,通过旅游开发扶贫,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
▲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钱建超(中)同参与圆桌论坛讨论的嘉宾分享当地的扶贫经验
钱建超:将特色产业做优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70万人口,贫困程度深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那么传统产业怎么转型升级呢?彭水属山区农业县,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认为扶贫攻坚必须“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红薯是我县的主要旱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做强做优红薯产业,使之逐步成为我县促进农民增收、助推扶贫开发、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柱产业。2015年,全县加工鲜薯15.8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尤其是全国丘陵山区红薯产业扶贫推进会议在我县成功召开,加快了我县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县乃至重庆市红薯产业的影响力。我们重点在推进“四化”上下功夫、寻突破、求实效,不断提升红薯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实现红薯从传统饲料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最近两年种植甘薯、红薯,全县的农民人均红薯增加收入超过1个亿。
我们将特色产业做优,充分利用山区食用菌的优势,优先发展、加快发展优势产业,虽然过去落后,但是现在有非常好的发展优势。与此同时,我们比较领先的几个特点,苗族人口30万,在县级地区里面最多,我们是中国苗乡,也是世界苗乡,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把民族文化这一块做好。彭水山比较大、水比较多,水生态非常好,乌江最美丽的一段在彭水县。我们还有瓷文化,先秦时期的陶瓷文化,唐朝的秦都文化,整个把我们的资源生态、文化彰显起来。我们在实践当中,将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这是最近两年扶贫攻坚非常重要的产业,发展情况非常好,极大地助推了农民增收,我们最近还开展了全球看山看水看苗乡的活动。一方面依托传统产业开发,希望变成全产业深化加工,另一方面把我们过去在中国比较普遍的、过去属于贫困的资源,自然、景观、文化各方面没有形成经济作用,通过旅游开发得以实现。
在工作中,民生问题最最困难的还是特殊困难群体,包括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怎么针对性地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是亟待关注的。另外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精准非常重要。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地处乌江下游,全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70万,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重庆贫困程度最深的四个县之一。疾病是彭水贫困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老百姓经常是“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为此,彭水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瞄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痛点”,大力实施村级及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项目,推进“三级联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实行“三个统一”,基层医疗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三类救助”,基层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落实“三项举措”,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力推进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取得了不错成效。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左)主持圆桌论坛。
刘霞:用保险的方法保脱贫守成果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一个承担风险、提供保障的企业,怎么在精准扶贫当中发挥我们的作用,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全国贫困人口当中,40%是由疾病和灾难导致的贫困,还有大约12%左右是因为意外导致的贫困,因灾难、意外、疾病导致的贫困超过了50%。
宁夏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重点区域之一,自治区9个重点扶贫县区大多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县,扶贫、脱贫工作任务繁重。据统计,目前宁夏15万户、58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每年至少有3万人,还有1万人是因为灾难返贫。怎么补住脱贫以后又返贫的漏洞?保险行业应该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保险保的就是灾难、意外和疾病。
已经脱贫又再次返贫的人口中,主要是因病、因灾、因意外造成的。经过细致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引入商业保险介入扶贫工作,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返贫的底线,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不落下一人、不落下一户的目标。通过“保险兜底”,切实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意外和因病返贫、致贫。我们出台了一个“脱贫保”的保险,已经全面覆盖了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保”采取政府补助和贫困户个人自筹相结合形式购买,补助资金可从自治区下达到县的“双到”“以奖代补”或其他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不需财政再单独筹措资金。目前所涉及区域“脱贫保”保金均由政府全额出资,承保人无须承担任何费用。
另外,贫困人口需要贷款,我们又做了一个贷款保险。我们给了贫困户保险保障,银行也愿意给他们贷款。逐步推进产业、农业保险扶贫,用保险的方法守住脱贫底线,用保险的方式守住脱贫成果。
民生问题是个大事情,精准扶贫的“精准”两个字意思就是:不仅要从物质上扶贫,还要从精神上扶贫,更要防止返贫。一方面要保障,一方面是从文化领域和技能领域来给贫困群体一个提升,给钱容易,给知识、给他致富的想法,这是扶贫工作需要提升的“精准”。
李小云:
现在扶贫工作讨论比较多的是农村,我们忽视了城市这样一个方面,实际上随着去产能,特别是还有很多自然资源为主体的城市,面临的问题可能比农村面临的问题还要严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政府安置转岗回流同志,依靠市场,同时用政策兜底,设立公益性岗位,专门针对转岗回流同志进行安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很有代表性。
比如,重庆彭水县依托传统产业开发,希望变成全产业深化加工,种植甘薯、红薯,做优山区食用菌。把过去在中国属于贫困的资源,把贫困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各方面没有形成经济作用的挖掘出来,先秦时期的陶瓷文化,唐朝的秦都文化,通过旅游开发扶贫,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
苏焕喜: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助扶贫
大武口是因煤而立、因工而兴的老工业城市,曾经是宁夏工业发展的领跑者。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我们依托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率超过94%,主要以城市人口为主。现在面临的困难也跟市民有关,去年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我们煤炭去产能压力巨大。今年年初我们两个主力矿业,服务产能达不到千万吨,造成2000多名职工要转岗回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年初实施的应急预案,涉及到200多转岗回流企业的启动,也出台了再就业的实施计划。政府做的工作主要是心到、责任到,要饱含深情地对待我们这些职工。政府的工作比较简单,但是责任又是沉重的。
我们注重“两个池子”:一个池子是转岗回流同志的摸底,大约有2400多名职工,逐一进行对接、访谈,要摸清情况,要搞准职工的就业能力和追求;另一个池子是岗位需求池,我们是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社会岗位比较多,政府做一个桥梁,把双方勾连在一起。目前情况很好,800多个提出就业支持申请的同志,有400多人已经实现了跨行业就业。
同时,由于转岗回流职工长期在一个地方、技能比较单一,我们也加大了培训支持力度。主要是依靠市场,同时用政策兜底。在安置转岗回流职工的力量上主要是“两只手”:一只是作为主力手的市场,还有一个是作为辅助手的政府。我们还设立了200多个公益性岗位,专门针对转岗回流同志进行安置。目前发展情况不错,有的岗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000多个公益岗位,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做工作。
抓民生,搞精准扶贫,我觉得最困难的就是两个关系的问题:第一个是长短结合的问题,怎样解决长期扶贫,扶贫不是救急;第二个是标本兼治问题,用外力帮,如果不能产生内生动力、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一旦遇到灾难,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一旦出现各种意外,最后可能就会掉头返贫致贫,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长短结合和标本兼治地解决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要解决。
杨长有:扶贫顶层设计要真正落地
换个角度看,我们现有贫困地区的人口也是很好的资源。目前,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高,实际上扶贫的核心意义就是增加收入和提高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从这个角度我忽然发现一种思路,真正引领经济发展活动的载体,一方面是企业,另一方面就是大量返乡人士。
这部分人也要带动起来,因为他们有大量资金、信息和人脉,他们更了解本土本乡的文化,而且很多人都有创业报国、回报家乡的想法。政府只需要放水养鱼,给他提供信息和创业的载体即可。
当然,还要因地制宜,政府做好调控,以农救农。目前,一些工业化发达的城市中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很多资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精准扶贫。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科技也会推动其发展,信息已经无所不在。另外,在创新方面,我们还拥有“互联网+”和金融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相信每个地方都会有独到的特色,乡村也好,城市也好,将来大家能够百花齐放。
民生问题都是长期性的问题,其中最困难的就是顶层设计以及如何保障政策的延续性。关于扶贫,现在的顶层设计很多,但真正落地却很难。顶层设计要更接地气,把基层搞活,事情就不成问题了,扶贫脱贫的主要动力来自自身,不要过多地设计模式进行干预,政府只要做到放水养鱼。目前,发展模式很多,比如药材、旅游、养老、采摘等等,政府要做的就是从发展环境上进行评估,包括地理环境、人才环境等。
▲我的未来网董事长褚武军(中)同参与圆桌论坛讨论的嘉宾分享企业的扶贫模式。
褚武军:以经济效益实现慈善
通过12年时间,我的未来网总结出一套发展模式,就是消费需求变投资。消费者不必投入资金,但其消费需求本身就很有价值。我们采用的是过去农村干活挣工分的原理,干多少活给多少积分,不过,拿到的积分不能换钱,只可以换商品。
目前,我们会跟大量的商家进行合作,我的未来网的会员可以到有合作关系的商家进行消费,购买商品后,商家会给我的未来网返利。对于消费者来说,我的未来网则给予他们积分,每一个积分都可以用来到超市免费换商品。比如,消费者可以花1000元钱买一张机票,也可以用20万个积分换一张机票。
内蒙古武川县属于贫困山区,那里盛产土豆,我的未来网的会员只要购买这一地区的土豆,我们会给予他们比较高的积分。此外,海南一个地区出荔枝,总共有10万多斤,该县相关负责人给我们写信,询问能不能帮他们销售荔枝。那个地区的荔枝品质很好,如果不及时卖掉,荔枝掉到地上很快就会变黑。最终,在短短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自身的平台就把全部10万斤荔枝销售完了。
那么,我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企业销售的产品比较多,会员也很多,你要一车,他要一车,很快就把东西卖出去了。我们通过自身的商业模式可以达到扶贫的效果,我们的会员购买贫困山区的农副产品,获得高积分,然后用高积分换取商品,商品卖得多,企业就赚得多。目前,会员积分所换的商品都是由生产企业赞助,比如企业赞助100万元的商品,我们可能会给他们销售500万元的商品。
12年中,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慢慢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近2000家超市,合作商家达到一万多家,会员总数近700万。对于贫困地区,我们致力于输血、造血、献血,比如选择1000个商家出资10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户建造酒厂,造出酒来后,农户便可以偿还这1000万元,这样,他们不仅成立了酒厂,而且酒厂还可以长期卖酒。我们希望,最终是以社会公益带动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实现慈善,永续经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中)同参与圆桌论坛的嘉宾一起探讨精准扶贫。
吴国宝:创新是精准扶贫落地的根本途径
通过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介绍的在扶贫方面的做法和感受,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以前所讨论的精准扶贫,往往只考虑到要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根据贫困户所拥有的具体资源来确定帮扶的方式、方法。其实,除了精确扶贫对象之外,帮扶精准也同样重要。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帮扶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选择帮扶对象和帮扶领域。在帮扶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帮扶对象的需要,也要考虑帮助者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根据现有的能力和优势来选择如何更好地帮助扶贫对象。我们的精准帮扶不仅仅是对象的精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准下力气,不要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做一些可能你有好心但不一定能做好事的帮扶。
第二个感受是扶贫的创新。我一直认为“精准扶贫”在我国扶贫理论上没有先例,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是没有先例的一种重大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解决精准扶贫落地的最根本的途径。
各地要根据扶贫对象的特点,根据各个地方、各个机构能用的帮扶手段和特点,以及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来选择最有效的方式,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今后的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扶贫对象和帮扶单位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用更好的创新方式、创新思维来解决帮扶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想这样的话,我国的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张琦:扶贫工作需要“真”“实”相济
作为民生工程,扶贫工作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真”和 “实”的问题,扶贫一定要真正地做实和做真,这样的目标是贫困人口所需要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现在大的扶贫格局已经形成,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来参与精准扶贫。
扶贫是一个社会的责任。国家、政府、企业包括我们个人都有做慈善和扶贫的责任,任何企业、政府和个人也都可以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钱没有力的可以出人员,也可以通过宣传来支持、扶持扶贫。
扶贫工作要做到“真”和 “实”,各地政府需要搭好平台,起到协调作用。比如在彭水县和宁夏的一些地方,经过调研,我们看到政府的帮扶力度非常大,并且已经和社会力量高效结合起来。这就好比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说给孩子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激励,就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扶贫工作,问题是如何把它做好。
作为研究者,我希望可以获得“真”的数据、资料及各方面的信息,提出一些“实”的政策、建议。
另外,传统产业如何进行升级,发挥它的特色、特点,以及如何选择产业,使它更符合扶贫要求,也都是关键的因素。在很多山区,扶贫如何跟生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生态扶贫、绿色扶贫是需要执政者认真思考的。
生态领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绿色减贫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无论从自身还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方向来说,好处很明显。
除了发挥地方特色,发挥文化、传统、民族的作用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扶持力量中加入保险、金融等服务,作用也很大。我们常说要去杠杆,但是在扶贫方面需要放大杠杆,因为贫困地区如果受到自然灾害就会更加艰难、更加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普惠、特惠的政策。
我相信,通过各个方面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脱贫扶贫,通过产业发展达到精准,我国的扶贫工作就能够达到普遍提高、共享发展。
李小云:
我们经常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做扶贫,无非就是捐一点钱,实际上我们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我们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的帮扶者,不仅为扶贫提供资源,他们也提供了大量创新的力量,他们的做法和政府的做法形成了很好的衔接,我们一直关注碧桂园的教育扶贫,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实力非常雄厚,前两天刚颁发了扶贫攻坚奖。
除了我们为扶贫提供资源以外,其实扶贫、精准扶贫能不能取得成功,最重要一点是有没有创新的点子。我们现在讲的扶贫,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说我出于感情,愿意帮,这很好,没有这个感情做不了扶贫。但仅仅有感情不行,如果光有感情、有责任,没有办法也不行。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要有一些创新的办法。那么这种创新的办法,一部分是由政府来主导合作的,一部分是企业在做。我的未来网的做法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新,通过市场的一种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但是发展最困难的就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保障问题,这是制约发展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保障,一个是经济发展。
范希飚:激发贫困户的精神动力
碧桂园集团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民生建设、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有着独具特色的做法。
碧桂园集团主要是做地产,在做扶贫以及公益方面,碧桂园对教育体系的工作覆盖到碧桂园的高中、大学以及职业教育这三个层面。我们面向全国有一个全免费、纯慈善的高中,从高中阶段报考开始,一直到博士毕业,国外读书期间的费用都是由我们来承担,这是高中阶段。另外我们在2013年建立了一个职业学院,也是全免费的,希望通过职业教育的平台能够多做一些贡献,所以这也是面向广东、广西、湖北、江西这四个省份招生的职业教育的体系。此外,我们在各个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广东省的18所高校,都设立了助学项目、奖学金,有针对学者、教授、学生的关于碧桂园教育体系的帮扶。
碧桂园2007年在四川省,包括马边县,碧桂园最开始在那投入了两个多亿做系统扶贫,此后的2011年开始对广东省定点扶贫,在广东粤北、粤西针对贫困山区做定点扶贫工程。我们结合碧桂园全产业链的模式,将我们产业优势通过我们帮扶的点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扶贫,汪洋同志特别提到了绿色产业扶贫,如粤北的山村,包括他们的一些房子、公路,都是由碧桂园最开始捐资完成之后的基础设施,在完成之后,做技能的下乡培训。
此外,在产业的帮扶方面,主要是涉及到了碧桂园的优势资源,将这两块有效结合,这6年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广东提出了三年扶贫攻坚,碧桂园承诺从今年开始,未来三年有10个亿用于广东省定点帮扶,今年的帮扶款是5亿,也是全面作为定点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工作,这是我们主要做的一些定点扶贫工作内容。
实际上我们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作为一个市场的帮扶者,不仅为扶贫提供资源,也提供了大量创新的力量,这种做法和政府的做法形成了很好的衔接。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我7月份去美国,发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会有中华学子的身影,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民生问题是个大事情,精准扶贫既然谈到精准两个字不仅从物质上扶贫还要从精神上扶贫,防止返贫,一方面要保障,一方面是从文化领域和技能领域来给贫困群体一个提升,给钱容易,给知识、给他致富的想法,这是贫困群体需要提升的。
对碧桂园来说,我们一直在尝试,我们认为更困难的就是,我们确实在物质上可以帮助他们,但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更关键是激发他们产生这种想法去行动,包括我们最开始做了10多年,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存在返贫的现象和问题,他们的意识没有强化,没有坚定的话,这种问题不是外界帮扶能够解决的,重要的是他们要自己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