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怀集石莹村:守好生态家底 富了一方百姓
来源:民生网
2025-11-17 17:35:55

在肇庆第二高峰望军山脚下,怀集县洽水镇石莹村这座革命老区村,地处怀集县与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四县交界,坐拥10万多亩山地,林地面积9万多亩。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9.9%,林海绿波、溪流清澈、梯田金黄、古树苍翠,村民们在传承红色基因与造林传统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滋养一方百姓的“绿色银行”。

 

望军山下的石莹村山青、水秀、景美。(李文幸摄)

传红色基因,铸造林根基

石莹村是解放战争时期怀东游击武装斗争根据地。50年前的“岳山造林”大会战中,退伍军人、民兵连公路排排长徐好年成为榜样。面对架设公路桥涵洞时顽石多、工具少、时间紧的困难,他提出“用硬木条代替铁笔,用石头代替铁锤”的办法,带领30名民兵连续作战,仅用两天半就完成了原计划四天的任务。此后,近百人次参与会战的青年民兵将造林经验带回村里,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村民们对残次林进行改造,坚持“高标准造林、砍后重种、循环发展”原则,不让一片荒山闲置。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全村800米以上高海拔山地统一划入省级生态公益林,其余山地种满杉树、香樟树、喜树、茶树等树种,房前屋后栽种红豆杉、罗汉松、黄花梨等名贵树木。

护珍稀植物,守生态家底

石莹村的生态名片——首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松。因村前村后遍布水松而更名的水松村,如今仍完整保存着一片20多棵百年以上水松林,最大树龄超200年。全村3个分布点共有32株百年以上水松,其中10多株树龄突破300年,回龙祖庙前3株135年树龄的水松与5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喜树相伴生长,政府已规划在此建设古树公园,为这些“活文物”筑牢保护屏障。

 

长江自然村边900余年树龄的红豆杉(李文幸摄)

与水松齐名的是全村数千株红豆杉,长江自然村一棵900余年树龄的红豆杉被村民尊为“神树”。为平衡民俗与保护,村民用石块围建防火带。村民陆灶新30多年前移栽的红豆杉,如今红果满枝,成为山间亮眼风景,承载着村民世代相传的生态情怀。目前,村内500年以上树龄的红豆杉20多株,与水松、红梨、铁甲、榔沙等珍贵树木,共同构成了石莹村独特的生态宝库。

兴绿色产业,享生态红利

守护生态的同时,石莹村村民巧做“靠山吃山”文章,让绿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生态林区,上千株百年老茶树扎根生长,其中30多株树龄超300年。村民们将野生茶幼苗移植扩种,家家户户都有三几亩茶园,春茶鲜叶售予加工厂,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增收上百万元。凭借代代相传的手工炒茶技艺,当地手炒茶每斤售价250元仍供不应求。

5000多亩毛竹是村民的“致富竹”,每年通过采挖冬笋创收百万元,最高年份每斤冬笋售价16元,让村民在守护山林中收获满满。3万多亩生态公益林不仅是坚实的生态屏障,更带来每年120多万元的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仅根竹自然村人均每年就能获得4300元,生态保护成为村民稳定的“固定收入来源”。

 

与石莹村千年古树红豆杉结伴共生的毛竹林。(李文幸 摄)

从昔日偶尔砍伐水松制作家具到如今全民参与珍稀植物保护,从荒山造林到绿色产业增收,石莹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书写着生态惠民、农家富足的振兴篇章。

(谭上洲 罗建和 孔繁柱)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