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玉凤画得好,活得也精彩。
赵玉凤成名很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逐渐崭露头角,那些年,她常常赴敦煌临摹壁画,因业务精湛,技法出众,随后被国家文物局指派到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研究所参加大规模的壁画复制工作。那时,带着一件棉被、一袋干粮,赵玉凤“以中有足乐者”,便陶醉其中,朝夕观摩,日夜心追,临摹、修复了大量的永乐宫壁画,也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赵玉凤以壁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一经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很快成为众多东南亚收藏家关注的对象,并由此走出国,一时间,刮起阵阵赵玉凤壁画收藏热。正是从那时起,赵玉凤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魅力人生一定是才情、信念、学养、修为的结晶。
赵玉凤对绘画有着独特的才情。
艺术需要传统,抛弃传统则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然而,艺术又需要创造,绝不能学古而泥古,陷于古人之窠臼,不能自拔,唯有勇于创新才能拥抱活力、获得新生。赵玉凤就是一位创新高手,几十年以来,她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宗旨,以壁画为根,以创新为魂,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互通,创作了一系列独特风貌的新壁画,让人难忘。
赵玉凤绘画作品《金星圆梦》
赵玉凤钟情于壁画,而壁画也以一种独特的馈赠厚待了赵玉凤,让她在壁画的无穷蕴藏中发现艺术能量,让她始终充盈着澎湃的力量,去学习、去临摹、去创作,并从壁画的诸多艺术元素之中发现了与自己心性相吻合的艺术形式,从而使一颗纯净之心与玄远的文化始终相互呼应。
在赵玉凤的心中,艺术是心性的载体,一笔一画、一色一墨都承载着她的心路历程、生活状态、思想情感,这近乎禅,却很真实,因为赵玉凤对每一幅壁画都有着敏锐的感知,色彩的对比、色温的变化、色调的冷暖,无不让她热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遇见如意郎君一般,感到心跳。她的作品也因情感的汇聚,呈现出宁静、热烈、浑厚、柔和,或温润或神秘的特点,丰富之中带着鲜明的个性,变幻之中孕育着妙趣无穷的意蕴,节奏感与韵律感充盈,装饰性与趣味性十足,很高级,很有视觉张力。画面之中,那曼妙绰约的飞天、那安静慈祥的文殊、那凝练飘举的彩带、那行云流水的祥云……无不是赵玉凤的情感所在,仿佛正浅吟低唱着她的心语,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赵玉凤更多的才情则体现于对壁画的提炼和取舍,她的壁画虽然取材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但绝不是敦煌壁画的照搬,更不是永乐宫壁画的复刻。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传统壁画,从传统壁画之中提取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元素,并使之与自己的才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壁画风格,既以虔诚之心向传统壁画致敬,又让传统壁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毫无疑问,追逐崇高的信念一定是赵玉凤创作的动力源泉,也一定是她精专久长,矢志不渝的恒心所在。
赵玉凤绘画作品《水星之梦·蓝色经典》
赵玉凤太热爱壁画了,以至于几十年离不开壁画,临摹、创作,她笔耕不辍,不知疲倦,好像一幅幅壁画都是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李清照的“藕花深处”、有谢道韫的“林下风”,还有邓丽君的《采红菱》、李玲玉的《美人吟》,让她无数次徜徉、无数次聆听、无数次神游其间。在那里,赵玉凤静思人生感悟、凝聚浓郁情感、妙悟色彩变化、品读画理画论,她把生命的风采融入楮素之间,身心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安顿。
壁画怎能不让赵玉凤痴迷,又怎能不让观者神往?
浓情不是艳腻,更不是矫揉,而是朴素、清新的心态。赵玉凤身居北京繁华之处,却让精神远离闹市,这不是故作姿态就可以坚守的,也不是宣传炒作就可以成为高标的,而是秉承一颗恒心,执拗地追逐着属于她的圣地,在淡泊之中,把自己的心境倾注到笔端,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在那个属于她的精神空间里,笔墨、色彩、具象、抽象、意象,一切都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求卓远,却创作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经典之作。
画画对于赵玉凤而言,仿佛凝聚着生命的能量去完成一个个美的工程,那美的工程始终充盈着一股气势,一种瞬间可以激活观者潜意识里审美本能的气势。这很难想象,也许赵玉凤蒙受了某种启示,也许赵玉凤借助艺术语言去诉说她那缕缕不绝的心语,然而,笔者则通过她的绘画看到了她虔诚地向往、执着地追求,还有情感生发于静心的心灵的景象。赵玉凤陶醉于唯美的格调、她沉浸于色彩的绚丽、她也为一组组人物心潮澎湃,每每心有所遣,意有所适,她便理纸、添墨、敷彩,情不自禁,而世俗功事、尔虞我诈,她似若不知何物,金钱、名利、得失也都在她的笔触之中消融,她以平静之心创作,整个世界也因创作而静止。当笔者走进她的工作室,仿佛可以听到安宁,看到从容,闻到彩墨之香,那是她精神的场所、是她幸福的家园,丹青在笔尖流淌,艺术在静心中升华。
如果说才情、信念让赵玉凤的艺术从“器”到“道”,实现“器道并重”之后的升华,那么,学养、修为则让赵玉凤的艺术美得充分,妙得真切。
赵玉凤绘画作品《飞天图》
美总是以无瑕的状态存在,容不得一点污染。赵玉凤善良,善良得无瑕,善良得没有一点杂质,而艺术之美正源于善良之心,所谓“画为心象,画如其人”便是如此。
纵观历代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传得开、留得下,无不在“搜妙创真”之时,重视心象的表达。而作为当代画家,更应该感受生活,体验变化,生发情感,把“所宠所养”和“览物所得”充分结合起来,通过“眼中之美”到“心中之美”再到“笔底之美”的转换,融入时代审美,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几十年来,赵玉凤以丹青抒怀,通过壁画表达心象,外师传统壁画,中得心源。她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法表达心象、关照自我,让“画为心象”溢于画面,呈现出“气韵生动”之美。从而以其壁画之美契合观者的审美情趣,润物无声地书写心象,和风细雨地彰显气格,呈现心象,温润观者,顺应时代。
事实上,很多画家都从壁画中汲取营养。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意在锤炼笔墨、萃取色彩;常沙娜临摹敦煌壁画,意在提取装饰元素、借鉴表现形式。而赵玉凤面对壁画,将所观、所想、所悟融入精神需求,表现在绘画中。每位画家都有不同的心境,这种心境既有高度概括的共性,也有独特鲜明的特性。谁把共性发挥到极致,谁就能引起共鸣;谁把特性发挥到极致,谁就会独具风采。显然,赵玉凤妙悟心境,积大道于静心。在她的笔下,一个人物的造型、一处微妙的色彩、一抹相映成趣的意蕴,无不在静心与心境之间交融。然后,她用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形式承载自己美好的心灵,如清水芙蓉般在当代画坛绽放。
如今,赵玉凤已进入“通会之际”,她的艺术呈现出“书画俱老”的状态。她每天画画,画心境、画情感,为艺术而活,生活也因艺术而多彩。
(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