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6日,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参会者。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部分学生出现相关联的问题。清华大学积极心理中心团队所做的一项历时四年、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追踪研究进一步指出,约14.8%的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导致厌学、休学,无法投入课业;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使他们沉溺于手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社交无能力,令“社恐”“躺平”蔓延,现实沟通与合作意愿萎缩;最终滑向对生命感到无意义的境地,普遍觉得“无聊”“没意思”。
丑小鸭中学在办学15年来,累计帮助3100余名厌学、休学的孩子成功复学。论坛上,丑小鸭中学的师生与家长们一起讲述了“所谓‘问题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背景各异,因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压力、师生关系紧张及家庭问题而陷入厌学、情绪失控的困境。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目睹了很多家庭的破碎与挣扎。他指出,这些孩子并非全部来自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问题家庭”,有不少来自高学历、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
詹大年谈到,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也不是“上学”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表示,要科学理性看待“厌学”这一正常且将日益普遍的现象,避免简单以好坏定性。休学与复学均是学生在特定阶段的选择,而非唯一或必然路径,必须摒弃格式化处理。
王旭明对厌学、休学和复学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并采取科学精准施策。在现行国家教育体制框架内和政策要求下,科学且有针对性地施策。核心是深化对教育宗旨的理解,摒弃把应试教育当成办学理念的做法,对学生依法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多元选择予以同等尊重与支持。教育者要放低姿态,通过真诚陪伴、倾听、平等对话,认识到师生人格平等,警惕并摒弃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和包办式管理。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问题学生”演变为更严重的“厌学休学”危机表示忧虑。他认为,这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层失灵,因此必须从“知行合一”出发寻求解决方案。仅靠校内改良远不足够,他倡导探讨“在家上学”合法化可行性,并提议将学校改造成充满关爱与支持的“家”,或建立更多社区化的幸福学习中心。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家长及学生围绕论坛主题,“把脉问诊”,探寻解决之道,为厌学、休学的学生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复学,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