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是我国基层医疗建设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不断推进,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乡村医生知识技能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乡村医疗卫生阵地广阔,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中医药在乡村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近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仝小林说。
仝小林一直有两个愿望:一是遇到疑难病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融合治疗方案;二是村村有个好郎中,把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乡村推广,让乡村医生有真正为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的本事。
乡村是中医的沃土,用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基层医疗问题
“基层是中医发展的巨大源泉,也是锻炼中医最好的平台。”仝小林表示。
这样的感悟源于仝小林的自身经历。他的导师是国医大师李济仁,也是西南学派“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早年在安徽歙县定潭村行医,凭借精湛的医术赢得百姓信赖,当地至今流传着“走定潭”求医的说法。仝小林的另一位导师是同为国医大师的周仲瑛,在上海学成之后,也是回乡里为群众看病。仝小林表示,周仲瑛对瘟疫的治疗经验不是来自中医药大学的课堂,而是来自乡村实践经验积累。
“很多中医前辈都是从基层出来的,很多国医大师早年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仝小林说,基层的临床实践是中医成长的“沃土”,只有在与常见病、多发病的“实战”中,才能练就真正解决百姓病痛的本领。
仝小林也在乡村义诊中收获了很多,他曾在一个上午为50多名患者看病,用艾灸、针刺等方法让很多人的疼痛和慢性症状得到改善。但他也发现,在很多地方的乡村,百姓“小病扛、大病拖”成了常态,小病没地方治,大病要去县城,重病则要去更远的城市。
“基层是‘治未病’的主战场。”仝小林说,用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基层医疗问题,把疾病控制在早期状态,避免小病变大病,降低诊疗成本,减少群众因病返贫的风险。
百姓看病“舍近求远”的直接原因是村里没有好医生,“看不好病”
百姓看病“舍近求远”的直接原因是村里没有好医生,“看不好病”。此外,滥用抗生素、违规输液等问题在乡村也普遍存在。
在乡村义诊中,仝小林看到多是老慢支、老寒腿、老胃病等疾病。“乡村没有那么多高级的诊疗设备。很多中医适宜技术像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药浴、贴敷等,都是非常好用的。”仝小林说。
但仝小林发现,基层全科医生90%是西医,他们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大多是“打个针,开点药”,在中医服务能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西医专业背景、中医理论储备少、实操能力薄弱等原因让乡村医生很难开展中医服务。他们接受的培训也不足,诊疗能力弱,很难精准应对多样复杂病症。
“让乡村医生从头学习中医太难了,而且现在很多中医教材非常艰涩,从阴阳五行开始讲起,让这些基层医生很难掌握。”仝小林说。
中医药价格的问题也让仝小林忧心忡忡,“中医药价格年年上涨,如果价格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药物和技法在基层也难以得到推广”。
此外,部分乡村医生因为子女教育、待遇等问题,选择离开乡村,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中医人才短缺。
中医赋能乡村医疗,让乡村医生有“真本事”
“手中无把米,叫鸡也不来。”仝小林说,“首先得让乡村医生有‘真本事’。”
仝小林希望用中医药赋能乡村医疗。“乡村医生最需要的是实用、易掌握、效果好的诊疗手段,而中医适宜技术正是最佳选择。针刺、艾灸、推拿、贴敷等技术,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操作简单易学,对乡村常见的疼痛类疾病、老年病效果显著。”
仝小林及其团队积极探索乡村中医培养路径。在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的“春播行动”中,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医生韩先军“跑坏4辆摩托为百姓看病”让仝小林深受感动,便收他为徒。对韩先军的培养,仝小林一开始也犯难:不能让他离岗到医院来,自己也不能经常去他的乡村,怎么办?仝小林建立了线上学生群,每周在线上授课两次,韩先军在群里听课,有时也发言分享实践经验,成长很快。
仝小林团队还在湖北省中医院建立了传承工作室,推广代谢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并组织专家到襄阳、神农架、大悟县、红安县等地开展实地培训,手把手教学“态靶辨治三类小方”等实用技术,让基层医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要让基层医生不离开乡村,就能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培训。”仝小林认为,线上线下培训、AI结合的中医培训都可以提升乡村医生的技术实操能力,破解“技术弱”的痛点。
仝小林希望在基层推广“态靶辨治”的方法,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不同阶段调态打靶。“态”不仅仅是疾病当下的状态,还包括其动态过程和未来态势;“靶”则涵盖了中医的“证靶”、现代医学的“指标靶”,如血糖、血压,以及疾病的“病靶”如病毒、肿瘤。
以糖尿病治疗为例,仝小林将糖尿病按现代医学分期,总结出每一阶段的核心病机,据此拟定一个由三味药组成的核心小方,再根据具体的“标靶”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进行加减。
仝小林正在组建专家团队编写一系列实用的中医教材,如《基层常见病态靶辨治实践手册》《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等,他希望能抛开烦琐的理论,面向临床实战,让这些教材成为乡村郎中的“口袋秘籍”。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1期、10月1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