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造林薪火传 怀集美术谱新篇
来源:民生网
2025-07-22 20:47:32

在广东肇庆市怀集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不仅孕育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更滋养着当地美术事业的蓬勃生长。从老一辈艺术家扎根造林一线的创作初心,到新一代美术工作者接续传承的艺术坚守,怀集美术事业走出了一条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坚实道路。

时光回溯到岳山造林大会战时期,数年后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的林丰俗,作为造林指挥部宣传组成员,以笔墨为刃、以画板为媒,用速写与写生定格下岳山的自然风光与造林者的奋斗身影。他深入造林一线,将艰苦的劳动场景、简陋的生活环境转化为鲜活的艺术作品,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为怀集美术事业播下了第一粒种子。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画作,不仅是造林历史的生动记录,更成为后辈艺术家汲取灵感的精神源泉。

上图:林丰俗(右二)在怀集工作期间,向美术爱好者传授国画创作技巧(方权裕摄)。

林丰俗,广东省潮安县人。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怀集县文化馆工作,1975年调至肇庆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981年调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20世纪90年代,怀集籍军旅艺术家邬邦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毅然从湖南返回家乡广东肇庆,将对故土的深情倾注于美术事业的传承。他捐出数百幅作品助力家乡艺术发展,创立“邬邦生艺术馆”,为怀集美术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平台。即便年过八旬,他仍心系岳山,多次带领书画爱好者重走造林路,用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艺术情怀。

传承的接力棒在一代代艺术家手中传递。肇庆画院原院长谢曙光循着林丰俗的岳山足迹,多次带领美术爱好者深入林区写生。当得知怀集建设造林展馆的消息时,他四处寻访,重新收集到林丰俗当年在岳山创作的20余幅国画作品,让那些定格造林岁月的珍贵画面得以重现,为后人留下了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艺术窗口。

2024年9月,肇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罗秋帆带队开展创作采风活动,组织10余名美术名家与怀集县美术家协会的10多名创作骨干共同走进怀集岳山林场,为“全国名家共绘‘绿美广东’主题美术作品展”积累素材。期间,艺术家们深入林场腹地,实地感受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历史印记与如今的盎然生机,最终创作出数十幅兼具时代感与艺术张力的作品,生动再现了岳山从会战攻坚到绿意盎然的蜕变历程。

上图:肇庆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温绿巍在岳山写生

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叶可晃在退休后,仍笔耕不辍。2024年回怀集采风时,他看到梁村镇花石村四门岩背后,面积60多亩的“圆叶葡萄基地”葡萄园里,北方果树在南方沃土结出致富硕果,便将这份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融入创作,精心筹备“重彩葡萄作品展”,用51幅作品讲述新时代乡村的丰收故事。他的创作正是怀集艺术家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怀集,美术创作的热潮涌动在城乡大地。据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孔武介绍,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推动下,怀集县美术家协会已吸纳会员80余名,县城内青少年美术培训中心星罗棋布,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频共振、新秀辈出的良好生态。从岳山林场的创作基地到乡村田野的写生现场,从展览馆里的历史回顾到画室中的灵感迸发,怀集美术工作者正以笔墨丹青续写着岳山精神的时代篇章。

上图:怀集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梁育彬的国画《绿水青山》获2024年“庆祝岳山造林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国画类一等奖。

岳山的林海见证了奋斗的史诗,怀集的画笔延续着这份精神的传承。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指引下,怀集美术事业正以蓬勃的生机扎根生活土壤,用艺术的力量描绘时代变迁,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荣光。

(谭上洲 黄暖)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