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广东省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的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智慧产业园广州总部项目,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工业园正式奠基。该项目由中恒源集团与花都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中恒智联(广州)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标志着华南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后端循环利用与碳管理技术集成应用实现重大突破。
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智慧产业园效果图。花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标杆园区定位:构建“三链融合”零碳生态
项目净用地面积达60亩,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一期总投资7.5亿元。按照国家零碳园区、绿色工厂标准规划建设,将新建2GWh新型储能智造中心、年处理6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中心、年处理2万吨退役光伏板回收利用中心,以及碳中和研究院、科研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目前,项目已完成备案、选址详勘及总平面设计,正在推进“三通一平”与报规工作,预计2027年6月前正式投产。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实业+碳汇+智算”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通过攻克碳汇核算方法学、智算工业仿真模拟、电池绿色再生三大技术高地,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零碳解决方案”。技术链上,以低温固相再生技术破解材料级再生难题,能耗降低超40%、效率提升超50%;数据链依托量子计算+区块链实现碳足迹全流程追溯存证;价值链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降低园区综合能耗40%以上,推动新能源循环经济从粗放扩张向绿色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跃升。
三级跃升效应:经济生态战略多重赋能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显著的“三级跃升”。在经济层面,年产值预计超15亿元,带动直接或间接就业超1000人,并赋能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链降本10%;生态层面,每年可实现碳减排103万吨,相当于再造12个白云山森林的生态效益;战略层面,通过未来在全省的产业集群布局,将为大湾区提供不少于40%的动力电池再生材料,筑牢供应链安全基石。
按照规划,园区将以“三零体系”践行零碳目标:设计阶段遵循国家“绿建三星”标准,配套光伏建筑一体化与海绵城市设计,实现可再生能源100%覆盖;运营阶段依托风光储氢微电网构建能源自循环系统;生产阶段通过碳捕捉工艺覆盖全部产线,达成工业废料100%资源化。项目计划按德国莱茵认证净零碳标准运行四年,力争2030年实现“零碳排放”。
政企研协同:打造产业创新黄金闭环
花都区凭借“千亩用地保障+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为项目提供从审批绿色通道到技术研发补贴的全周期护航,实现“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动工”的湾区建设速度。园区还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碳中和研究院及不少于10亿元的产业基金,推出“前三年零租金+技术共享池”的创新企业入驻政策,并推行“碳中和英才计划”定向输送千名硕博人才,构建“技术-资本-人才”黄金三角闭环。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曾壮鹏指出,该项目填补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在新能源产业链后端循环利用与碳管理技术集成应用的关键空白,是广东省落实“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广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将与园区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零碳技术研发、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联合攻关。广东省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园区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的“广东样板”,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示范高地。
中恒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林伟雄表示,奠基仪式是对未来的承诺与创新的追求,项目将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典范,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提供强大支撑。
(陈浩 梁尚龙 罗莎莎)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