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残联:用三股“劲”织密残疾人幸福网
来源:民生周刊
2025-06-30 14:40:40

人民日报记者   焦思雨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茫茫戈壁上,扬黄灌溉工程引来的黄河水劈开荒漠,浇灌出一片绿洲。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

自1998年红寺堡区开发建设起,23万移民从宁夏南部山区和陕西、甘肃等地迁来,在这片曾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在27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残疾群众有6500多名,他们与疾病抗争、与命运较劲,在“娘家人”红寺堡区残联的关心支持下努力书写幸福篇章。

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红寺堡区残联捧回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奖牌。“要把日子过好,还要靠大家一起攒劲。”红寺堡区残联理事长马广步说。“攒劲”是西北方言,意思是“使劲干、好好活”。攒劲不仅是宁夏人的口头禅,更是红寺堡区残联和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一起奋斗的信念。

吴忠市残联督导调研红寺堡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攒就业的劲——让更多残疾人端稳饭碗

翻开红寺堡区残联的工作台账,一组组数据印证着实干足迹:开展电商直播、手工编织等特色培训1625人次;培育“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模式,建成16家就业创业基地,扶持973户残疾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创新“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模式,开发就业岗位200余个。

红寺堡区残联正攒着劲,让更多残疾人端稳就业饭碗。在红寺堡,90%的残疾人住在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技术、没活干。

没技术,就精准培训。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养殖、种植、刺绣、电商直播等订单式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当地黄花菜、葡萄等特色产业,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授课;针对残疾人特点,开发手工编织、电商客服等轻体力岗位培训课程。

没活干,就创造机会。红寺堡区残联依托闽宁协作、国烟帮扶等资源,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集群模式。在新庄集乡红川村就业基地,当地残疾人分工协作完成药材分拣、晾晒,一个月能拿2000元。在创业社区的电商孵化园里,残疾人主播组成直播团队,通过“红寺堡特产+残疾人故事”的带货模式,最高月销售额突破5万元。16家就业创业基地如星星之火,在荒漠上燃起残疾人抱团发展的希望。

面对占比近半的重度残疾人群体,特别是农村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红寺堡区残联创新打造“忘忧草”残疾人托养中心。集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于一体,这里成为160名重度残疾人的“第二个家”。

走进“忘忧草”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手工编织室,十几名托养于此的残疾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编织杯垫、收纳篮,这些产品通过残联搭建的渠道销往各地,小小的手工作品承载着他们自食其力的尊严。

为让更多残疾人有尊严地活着,红寺堡区残联精心培育“罗山脚下的攒劲人”励志品牌,挖掘出李耀梅、徐海侠等一批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让残疾人看到“别人能行,我也能行”。

在红寺堡,残疾人李耀梅的故事人人皆知。2010年她因车祸致残,靠扎扫帚还债,双手磨出层层老茧。红寺堡区残联发现后,送来3万元创业资金,还帮她对接电商平台、联系景区销路。如今,李耀梅的扫帚合作社年销售额超200万元,带动百余名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就业。

“残联的人比我还懂市场,帮我把小扫帚做成了大产业。”李耀梅感慨地说。

徐海侠是另一位攒劲女性,她因一次意外左腿高位截肢,但并没有放弃追逐梦想。她创办“爱心同行”洗车行,专招残障者和贫困户;运营“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和残疾人(自强)托养中心,为80多名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教育和就业培训;创立“侠客行”志愿服务组织、打造“一家亲”社区餐厅,为无数残疾人和困难人士提供生活帮助……在徐海侠看来,“残疾人并不比别人差,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在红寺堡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中心的扶持下,徐海侠还积极打造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业(电商)孵化园,为入驻基地的残疾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工作岗位、创业培训等服务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在徐海侠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刘永明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一开始求职碰壁到成为一家传媒广告公司的老板,离不开前辈的引领和残联的支持。

刘永明成功后,他不断地为更多残疾人寻求工作机会,让更多残疾人找到工作。“我求职时曾四处碰壁,现在想力所能及地帮更多的人。”刘永明感慨道。如今,他的公司已吸纳数名残疾人就业,业务涵盖广告设计、活动策划等领域。

红寺堡区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假肢适配取模工作。

攒服务的劲——让重度残疾人有人疼有人管

“基层残疾人工作,就得脚沾泥土、心贴群众。”这是马广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红寺堡区残联,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本“民情日记”,记录着残疾人的家长里短;每个乡镇都有“残联工作日”,工作人员雷打不动下村入户。马广步说:“做好残联工作没有别的窍门,就是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听残疾人心里话、多动脑解决实际问题。”

在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青云湖休闲公园入口等人流密集处,“共享轮椅”服务点标识醒目,居民扫码即可免费借用,解决临时性、应急性出行难题。像这样的服务点,全区共有6个。同时,12个“爱心接力”辅助器具借用点分布城乡,方便残疾人就近获取所需辅具。900多户残疾人家庭通过“一户一策”的无障碍改造,消除了居家生活的拦路虎,一个便捷友好的“15分钟无障碍服务圈”已然成型。

“残疾人出不了门,我们就上门去!”这是红寺堡区残联的工作信条。针对重度肢体、精神、智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他们组建了12支“红融融”助残服务队,创新推出办证、认证、送辅具、送教、维权“五上门”服务机制。“我们三天两头就到残疾人家里去,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红寺堡区残联维权股主任李忠平说。

在红寺堡2.5万名跨省自发移民中,有1200多名残疾人因为“人户分离”,办证难、办事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红寺堡区残联组建“红融融”助残服务队,残联党员干部带头,联合多部门上门服务,大家主动敲开残疾人的家门,把办证、送辅具等服务送到他们身边。

51岁的陕西人雷春会,28岁就来红寺堡务工,后因病瘫痪。他想办残疾人证,却因户口不在本地,一直都没办成。马广步回忆:“当我们把崭新的第三代残疾人证送到雷春会手中时,这个西北汉子握着我的手不放,眼泪掉了下来。”

为破解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红寺堡区残联构建了“1+3+30”服务矩阵,即1个康复中心、3个残疾人之家、30个社区康复站。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康复中心配备专业设备120台(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40人专业团队,累计为6144人次提供康复训练。针对重度残疾人,红寺堡区残联创新“送康复体育服务进家庭”模式,为300户重度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康复服务,培养康复健身体育意识。

为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做到群众心坎上,红寺堡区残联构建起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困难重度残疾人优先、一户多残家庭优先”的原则,结合急用先改、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尊重残疾人意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摸排工作。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精准掌握每一户残疾人家庭的改造需求,确保改造方案既符合实际,又贴心暖心。

李忠平说:“截至2024年底,我们一共争取330余万元,对665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2025年,争取了自治区90万元项目资金,地方安排了20万元,对234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改造。目前,项目设计已经完成,计划在7月底完成改造。”

红寺堡区残联深知,好的服务不仅是生活照料,更是精神滋养。他们创新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游一次红寺堡。在图书馆盲人阅览室,盲人电脑、盲文书籍让视障人士触摸文字的温度;在电影院里,无障碍设施让残障人士无出行压力。

体育活动让残疾人展现生命力量。红寺堡区残联在宁夏率先制定《残疾人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办法》,组建轮椅田径等5支运动队。2023年全国残特奥运动会上,红寺堡选派的5名运动员获得13金3银1铜的佳绩,运动员马尚俊在各类田径运动中斩获多枚金牌,实现了宁夏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突破。

“因为一次意外,我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是体育让我找回了自信。”马尚俊说。

红寺堡区残联联合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惠残政策宣传义诊活动。

攒制度的劲——让残疾人事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红寺堡区残联创新构建的“443”保障服务机制,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443”保障服务机制包括4项保障,分别是组织保障、经费保障、阵地保障、待遇保障;4项服务,分别是阳光政务服务、精准康复服务、就业创业服务、无障碍改造服务;3项活动,分别是典型引领机制、文化铸魂工程和体育强基计划。这套“443”保障服务机制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解决当地特殊难题中淬炼出的创新智慧。

在组织保障上,红寺堡区建立“区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区、乡、村三级残联组织网络,配备79名专职委员,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创新“党建引领+残疾人组织”模式,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基层治理考核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保障格局。

“在经费保障上,既要向上争取,也要向下动员,更要盘活社会资源。”马广步说,2020年以来,红寺堡区累计争取各级资金4245万元,落实专职委员岗位补贴269万元,创新“财政+社会”多元投入模式,设立600万元低收入群体兜底救助基金,动员企业捐赠300余万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了“财政+社会”的多元投入机制。

在阵地保障上,红寺堡区投资2500万元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中心“双中心”,组建40人专业服务团队,创新“托养+就业+培训”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48名残疾人集中托养、辅助性就业。

在待遇保障上,红寺堡区建立“1+N”政策保障体系,实现4179名残疾人应保尽保,为2898名重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2024年实现持证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累计理赔34.3万元,构筑起“保险+救助”的叠加保障网。

红寺堡区残联的创新,还体现在用数字化赋能服务上。他们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系统,收录6508名残疾人的基本信息、需求清单、服务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需求。在红寺堡残联微信小程序上,残疾人可在线申请辅具、查询政策、预约上门服务,后台系统自动派单,实现服务一网通办。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379名跨省移民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解决了办事难题。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们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除了全区首个残疾人运动员奖励办法,还制定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技术规范》《残疾人托养服务操作指南》等6项区级标准,让服务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创新不仅解决了红寺堡的特殊难题,更为全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连续5年在宁夏县级残疾人工作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2024年残疾人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以前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制度支撑,工作更有章法了。”马广步说。

如今的红寺堡,残疾人事业已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在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建设中,区残联正谋划着更长远的蓝图——扩建康复中心、新增5家“残疾人之家”、培育10个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我们要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像黄河水一样,日子越来越甜。”马广步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未来的信心。

从荒漠到绿洲,从贫困到小康,这支基层残联队伍用“使劲干、好好活”的韧劲,让残疾人在移民安置区红寺堡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这是红寺堡的答卷,更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生动缩影——只要用心用情、真抓实干,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芒,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