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温度的重要体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及有无障碍需求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4年,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协同多部门,持续推进“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建设,为7855名残疾人完成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22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老旧小区改造建筑单元出入口无障碍设施6298处、人行道坡化1461处;常态化解决占压盲道和盲道破损问题5.8万件;首都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实现盲文阅览室(区)全覆盖;开展无障碍停车位执法检查3600余次……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全市奋斗在一线的无障碍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众多残疾人、老年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北京这座城市日益彰显的民生温度与包容。
面向未来,建设更高水平的无障碍环境
“原来青铜器上的纹路有这么多震撼的故事!”在首都博物馆展厅里,65岁的听障老人张明华第一次通过手机扫码,看到屏幕中的讲解员用手语介绍历史。视频中,讲解员以手势配合生动的表情,还原了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内容。张明华说:“以前来博物馆只能看文字,今天终于‘听’懂了。”
听障人群能有这样的体验,得益于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与首都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名单中,这项服务入选“信息无障碍服务”创新案例。
2024年,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将“数字化手语导览”作为重点科技助残服务项目立项,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除首都博物馆之外,还完成了故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天坛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等景区的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工作。在线上手语的基础上,还针对听障人士就医难的问题,实施了线下手语导医服务项目,实现听障人士就医沟通无障碍。前不久,一位听障孕妇在产检时,通过视频手语翻译和线下导医服务与医生顺畅沟通,最终顺利分娩。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张亮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2019年11月,北京市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2019—2021)专项行动。让北京市的无障碍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被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等五部门检查组称为“中国无障碍史上的一次创举”。
在西城区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75岁的肢体残疾人张大爷第一次独自坐着轮椅来到社区公园。“以前出门得靠儿女推着,现在坡道修好了,我自己就能出来晒太阳。”
“北京作为古都,既有现代化高楼大厦,也有大量胡同、四合院等历史建筑,这给无障碍改造带来了挑战。”张亮表示,由于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持续性、渐进式发展,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三年专项行动结束后,我们中心积极配合北京市残联维权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协同相关单位更好地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张亮说,站在新起点上,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正谋划更长远的发展,一系列新举措、新项目正在推进。
共治共享,构建无障碍社会氛围
“从国家到北京市,在立法层面均对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管理等各环节作出系统、明确的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了真正的有法可依。”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晏京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总体规划、部门依法履职、群团有效监督、社会共同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单单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包括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内容,展现了城市服务功能和社会治理的总体水平,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幼时因患小儿麻痹而不得不终身坐轮椅的晏京,对近几年我国科技发展给无障碍环境建设带来的变化感同身受。“科技是破除障碍的利刃,更是照进残疾人生活的暖阳。”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一楼展示厅,有各式各样的科技辅助器具。让晏京欣慰的是,这些辅助器具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千万残疾人家庭:一副轻巧的AR字幕眼镜,让听障者在脱口秀现场捕捉到笑声的波纹;一套智能外骨骼,支撑脊髓损伤患者挺直脊梁,踏出伤后第一步;一条融合5G+AI的无障碍导航路径,为视障者走出“黑暗迷宫”,指引他们独立精准走向目的地……
晏京认为,这些由政府政策扶持、部门协同、科技企业攻坚落地的成果,正在重构残疾人的生命轨迹。“如今,高德地图无障碍导航功能、新型过街音响提示装置、药品说明书无障碍化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正在让北京的无障碍环境更加智能、便捷。”
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是由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近年来主抓的一项深受残疾人欢迎的项目。朝阳区肢体残疾人赵萍萍家完成了改造,厨房降低了操作台高度,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和浴凳。“现在我能自己做饭、洗澡,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截。”赵萍萍说。
“无障碍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张亮表示,“我们将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为契机,结合2025年市政府‘持续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300个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推动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让残疾人、老年人能够平等、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