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南关街一跃成为城中焦点。这条仅有数百米长的老街,成功蜕变成为集美食、购物、旅游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了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从防御壕沟到“烟火商街”
西宁下南关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宁城厢城墙修建之时。彼时,挖掘出的一条数米深的壕沟,被称作南城壕。
清朝光绪年间,为强化国防安全,清政府动员了西宁周边及山区的居民、农民参与城墙修筑工程。随着城墙的建成,南关城外渐渐形成了居民聚居区域。
到了民国时期,城墙被拆除并改建成道路,昔日的壕沟也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步演变成沿路的商贸集市,自此踏上了商业化的发展之路。在下南关街内,数条小巷道共同组成了如今的下南关。
高原古城独特的“舌尖密码”
在青海人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朴实而精妙的门道。在下南关街的烟火气息里,便能拼凑出高原古城独特的舌尖密码。
酿皮,在青海话中发音为“ráng”。有一种说法是,最早的酿皮摊招牌写的是繁体“釀皮”,由于笔画繁杂,书写不便,“酿”字便逐渐取而代之,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而扁担酿皮,更是独具特色。小贩们以扁担为轴,挑着两个精巧的矮木柜穿梭于街巷。一侧木柜内部分格,整齐摆放着辣油、醋壶与蒜泥罐;另一侧则堆放着金黄色的酿皮与松软的面筋。扁担往地上一放,柜门打开,一个简易的酿皮摊就支起来了,现场切割、拌制。将厚实的黄酿皮和黑酿皮切成条状装入碗中,加入盐、醋、辣子、韭菜汁,再配上几块吸满汁水的面筋。摊主阿娘一边调配调料,一边说道,“正是因为这‘灵魂汁子’,青海老话才有‘站在酿皮摊,涎水淌不断’的说法。”搅拌均匀后,酸辣油润的味道瞬间散开,令人回味无穷。食客们吃完后,连碗底的调料汁都不舍得浪费,往往会兑上开水一饮而尽。百年来,扁担在城关悠悠晃动,木柜里承载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老西宁人“苦中寻味”的生计智慧。
尝过酸辣油润的酿皮后,舌尖还留存着那股浓烈的味道,此时来一碗清甜的老酸奶,无疑是最佳选择。青海老酸奶采用牦牛奶发酵而成,与内地酸奶不同,这里的酸奶浓稠黏腻,表面结着一层奶皮。食用时,撒上白糖,将白糖、奶皮与酸奶一起挖着吃,酸甜浓郁,一碗下肚,既能解腻又能饱腹。
如果说老酸奶是高原赐予的纯净甘甜,那么狗浇尿饼则蕴含着市井烟火中的巧妙心思。狗浇尿饼名字诙谐,制作方法却很实在。先将面团擀开,抹上香豆粉和清油,卷起来后再压扁,然后烙熟。“仔细看烙饼的动作,要不停地沿着锅边浇油,那动作就像小狗撒尿一样,所以才叫狗浇尿。刚出锅的饼子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带着浓郁的香豆味。吃这个饼,一定要配上咱们的熬茶。”正在下南关街狗浇尿摊前排队购买的马阿姨介绍。
下南关街的这些美食,虽然没有精致的摆盘,却承载着青海人从小到大熟悉而踏实的味道。
精细化管理守护“烟火气”
为了确保老街的有序运营,西宁城东区多个部门携手合作,共同行动。城管、市场监督、公安、市政、民政、街道及社区等部门共出动约 150 名工作人员,由清真巷街道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紧密配合,致力于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城管部门与清真巷街道协作,在中南关路段规划了 88 个摊位,在下南关划分了397个摊位,并在街道南北两侧统一划线布局。安排了25名执法人员,实行分组定人、定岗、定时的巡查检查,全天对道路两侧的摊点进行监督,及时纠正物品摆放不规范、占用消防通道、妨碍门店经营等问题。
市场监管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商家进行资质审查,并从早上8点至晚上8点进行巡查,要求商家明码标价、规范食品制作流程,保障食品安全。市政部门安排清扫人员每日进行循环清洁,确保环境整洁。交警部门则在乐都路、共和路等下南关街路口安排专人轮岗,疏导交通。“现在街道的秩序越来越好,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政府的管理让我们经营得特别安心。”商户马女士称赞道。
夜幕降临,下南关街的红灯笼逐一亮起,狗浇尿饼摊前依旧人头攒动,酿皮摊的木柜旁也围满了食客。这条见证了城墙兴衰的老街,如今通过规范管理与商户的共同努力,既保留了传统市集的风貌,又为游客营造了有序的消费环境。
(马婉婷 段荣霞)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