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4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民生保障教研室主任、教授李志明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础和重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将大量基础性工作放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决策部署的实践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因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总体来说,就是要更加注重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创新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格局,使得各方行动主体在制度化的权责框架下达成治理共识,共同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和美善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政治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要把强化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突出政治引领,就是把党建引领的政治属性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植入基层治理创新之中,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治理各方主体自觉贯彻党的主张,将党的领导贯穿贯彻到基层治理创新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理方式嵌入到基层治理创新,确保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确保基层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实现党建引领逻辑与基层治理逻辑的内在统一,筑牢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二是突出组织引领。严密的组织体系历来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组织引领必须突出党组织的“定海神针”作用,从组织上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基层治理创新的组织基础。在实践中,强化组织引领,重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实网格党建,促进精细化治理。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地域、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情况,优化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设置,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立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网格党建的探索延伸了基层党组织链条,区域化党建的推进拓展了基层党组织工作平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互联互通的组织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已达517.6万个,比2022年底净增11.1万个,增幅为2.2%。在城市构建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乡村形成了乡镇、村、组三级联动的网络结构,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党建网络全覆盖。
三是突出能力引领。能力引领是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说,需要从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特别是服务群众的能力,锻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高效精干的基层干部队伍,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以抓队伍建设促基层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筑牢干事根基、凝聚广泛合力。
四是突出机制引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重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其他多元治理主体的领导、组织和动员功能,构建“一核引领多元”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从行动主体来看,基层治理是一个由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体所构成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实质上是“一核多元”的。所谓“一核”,是指基层党组织,它处于基层治理的领导地位、发挥领导作用,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所谓“多元”,是指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体。其中,基层政权组织是基层治理的组织者;自治组织是基层治理的实施者,是基层治理的基石;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协同者;公民个体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基层治理只有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建立完善好基层治理责任清单制度、议事协商机制、“党员联户”机制等制度机制,坚持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运作,构筑基层治理创新的“同心圆”,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