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和:书法里尽是功夫 绘画中全是情感
2024-12-06 19:41:56

 

身处“向钱看齐”的时代,一切都太快了,艺术家快的没有时间精雕细琢了、大众没有时间欣赏艺术了,所有人甚至都没有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更不要说独居一室,心超物外,放飞梦想了。

有些人把精力用在广场舞、麻将桌上;有些人把精力用在家长里短、用在觥筹交错上;有些人把精力用在四处奔走、哗众取宠上……

大家都很浮躁,但也有一些人把精力用在笔墨之间,笔尖使转,涤尽俗尘,排解心中壁垒,用在碑帖之间,观、读、悟,安顿灵性,散去百感情绪。

朱春和就是一位“能写不求售、能绘不求达”的艺术家,他写的深入,他画的真诚而纯粹,他笔耕不辍,看到了曙光,他风姿独秀,也画出了面貌。

朱春和,1955年出生在安徽省宿松县,1974年朱春和应征入伍,在连队担任文书,朱春和与连首长和战友一起将连队黑板报、俱乐部、哨所哨兵职责,营房标语等文化生活办得有声有色,朱春和书画艺术有了用武之地,为改变连队精神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许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也许血脉中天生流淌着艺术的基因,朱春和自幼喜欢书法、绘画。虽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一段时间暂别了书法、绘画艺术,但人生跌宕总是与心性情感不期而遇。早些年,每每应酬忙碌之后、每每独自凭栏之时,书法、绘画的情感总是挥之不去,于是,朱春和义无反顾地投入书法、绘画之中,在书法里,纵情,在绘画中,恣意。

可以说,书画艺术为朱春和的工作插上了翅膀,以后走到哪里,只要有闲暇时间,节假日,星期天,夜晚都成为朱春和求索书画真谛的黄金时刻。出差路上随时带字帖琢磨,旅途景点他驻足最多的是景区的门联等字画文化,星期天居家炒菜有时也捧着书贴琢磨,有时太入境把菜烧煳了,他从中悟出书画与烹小鲜隔行同理,笔墨用不好也就“糊”了,出现墨猪或死藤挂树现象,笔墨功夫也是在生活中悟出来的。

 

朱春和书法作品《自强不息》 《宁静致远》

朱春和醉心琢磨的不仅是笔墨功夫,其精准的目标是发挥书画的社会实用价值,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是键盘侠,手机游戏侠,认为书法是没落淘汰的东西,没有实用性,最多有点艺术欣赏价值。在朱春和的生活里现代与传统书画文化却相得益彰。朱春和在行业领域也是著名专家,他到企业演讲,把墨宝当奖品,激发企业员工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起到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越是心向往之,也就越难以割舍,而越难以达成所愿,也就越卯足劲投入其中,同时,有多渴望,也就有多努力。当朱春和确立了书法、绘画作为毕生追求之后,他也就开始了求索之路,朝夕临碑,孤灯摩帖,心慕手追,探知幽深。

多年砚边春秋,常年废寝忘食。朱春和能书法、善绘画。书法,能楷书、通行书,也精篆隶,尤以草书最引人瞩目;绘画,梅、兰、竹、菊,皆有涉猎,亦很深入,尤善老梅、牡丹。潜修入境,功法大成。

纵览朱春和的篆书,字体结构严谨、姿貌烂漫,点画灵动和谐、自由舒展,线条匀称流畅,又遒劲厚重。字体、点画、线条所互生互融的章法则爽爽朗朗,如秋水可以视底,赏心悦目,如春风含微馨。“笔笔显真功,处处显新意”,从中可以看到朱春和深厚的书法功底,也彰显出朱春和耐住寂寞、修出真功的探索精神。

朱春和的篆书《苏轼/赤壁怀古》堪称经典,行笔,他故意增加变化,从而使笔意丰厚而更富有内涵。比如“浪”“流”“江”等字,他故意增加“边旁”的变化,让字体显得宽博而又飘逸,厚重而兼具灵动,含蓄之中孕育着醇厚,隽永之中,洋溢着磅礴,古朴和雄放的交叠,也恰到好处,那节奏、那韵律,仿佛激荡着无以伦比的穿透力,在心灵之间荡起无声的频率,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犹如深谷里洪钟大吕撞击般的回声,余音环绕,久久不绝。

纵览朱春和的行书,乍一看极似“毛体书法”,想必,朱春和曾经系统而苦练过“毛体书法”,很逼真、很得“毛体书法”之神韵。细品,又不尽然,因为结体劲韧丰腴,线条柔逸韵畅,撇捺还兼容了“二王”之妍美,而起承转合之中,赵孟頫、文徵明的笔法与笔意,也共生其妙。快慢、收放、开合、疏密,在对立之中,保持着和谐,潇潇洒洒,又彰显着真功,刚与柔、动与静、方与圆、欹与正,险峻而严守着法度,共性之中,又凸显着个性。灵秀处,姿态朗逸,典雅处,婉润劲健,萧散处,隽永秀逸,却无浮躁荒率之气,无剑拔弩张之感。质地洁净是其行书本体,那是平和心境的反应,赏心悦目是其行书的艺术风貌,那一定是人品影响书品的结果。

立于楷书、行书、篆隶而生发的草书则是朱春和的拿手好戏。

纵览朱春和的草书,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峭峻深邃的意韵,奇契妙合古质今妍于一体,形成笔精墨妙、奇韵超逸的独特书风。

朱春和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毛泽东诗

细究朱春和的草书理法,有张癫狂素之品、有孙过庭之韵,亦因崇尚“毛体书法”,而有“毛体书法”之神韵气势。朱春和吸收了古今诸多名家草书之法,而洋溢着汪洋恣肆之风,飘逸于草书法度之中,力避草书晦涩难辩之弊,又增强了草书运笔的劲力与结体的美感。朱春和的草书内敛骨力,流畅奇逸,既具魏晋风骨,又显峻美灵动,积数十年的功力滋养了其书之神、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蕴雄峻高古,苍茫浑厚之根基,溢妍美流畅之神情,风采旷达怡然。

朱春和草书之所以能有如此精妙,在于“因文生情,因情而变”的笔墨功夫,每一幅作品,意境不同,笔墨镜像则大不相同。如草书《杜甫:古风》中,“午”“汗”“辛”字,都有竖画,易雷同,极难处理,在朱春和笔下,非“垂露”亦非“悬针”,亦无引带,非行非楷非草,又亦行亦草亦楷,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辛勤,“粒粒皆辛苦”意蕴跃然纸上,这竖画以“锥画沙”“印印泥”笔法融入草书,似利剑插地,“辛”字如华表,擎天柱地,更把耕者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巍峨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通篇一气呵成,这里写字就是写精神。这种笔墨功夫恐怕只有亲历其境者才能有此等笔墨豪情的表达。

正因如此,朱春和的书法曾受到欧阳中石、沈鹏等名家的高度赞扬。

当然,楷书、隶书,朱春和也有很深的功力,在此不一一例比,因为,楷书、隶书是其行书、篆书生发之根,行书之叶能有如此繁茂,其根必深博而壮硕。

但必须强调的是,朱春和的老梅、牡丹也是积学厚养的结晶,也是内蕴外化的显现。

朱春和的老梅、牡丹很有装饰性,如果殿堂楼阁装饰,犹如打开一扇“意蕴无穷,时空无尽”的视觉窗口,画风堂堂正正,画品落落大方,清新、雅逸、品格,美,美的充分,妙,妙的自然;如果居家办公装饰,笔墨、色彩、技法,物态欣豫,神妙如动,既增添了文人雅致的诗化情趣,又增添了心超物外的艺术氛围。

 

朱春和绘画作品

朱春和的绘画与其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几十年以来,朱春和,十分注重将书画实践上升为书法理论,在实践中,朱春和认识到最有价值的艺术就是艺术生活化,最精彩的生活就是生活艺术化。这是艺术生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所以他把艺术融入工作与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升华艺术。在实践中总结把生活与实践的艺术上升为理论。面对一些书画圈丑书、怪书及变态的浮躁氛围,朱春和坚守宽博厚重,刚正雄强的正大书风。并发表了《传承、创新、流行—论书法文化发展前景》的论文,辩证地阐述了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和应用前景,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被100多家网站和许多名牌大学转载。朱春和把艺术融入行业实践,其经济管理艺术著作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其自撰论文《国际经济合作方略》15幅(4500多字)书法小草长联,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练书法,阅文章,写梅兰竹菊,绘老梅、牡丹,朱春和探寻在艺术的道路上,以追求真功为本,扎扎实实,从不被浮云而遮眼,更不为趋利而蔽目,处深邃静心之途而妙手偶得,积大道于心源而新意频频,书法、绘画,写情感,绘精神。书法、绘画交融着心境演绎多彩的人生。

任何艺术久长才能精专,精专也才能让人喝彩。转眼之间,在艺术的探索中,朱春和已经几十年了,他身怀绝技,却从未大张旗鼓地宣传过自己,更没有包装炒作过自己,他只是一味地因喜欢而秉持恒心,上下求索,他认为:“书法有本心,贵在能利民。朱春和执着追求书画艺术,贵在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初心,有社会实用价值才更有执着的艺术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在浮躁的书坛、画坛之中,保留着纯真,练就了真功,也正因如此,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际,朱春和被挖掘出来,迅速出圈、爆款,引起关注。他的书法、他的绘画被大众熟知。其中滋味岂是不写字者可以理解?又岂是说说就能讲的明白?唯执笔者方能坦然、畅然、怡神。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