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徐嫩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气象部门着力挖掘丰富气候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加强监测预报服务,为美丽中国厚植绿色底色。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戴云山云海景观(商洛市气象局供图)
挖掘气候资源,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11月14日一早,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宋天歌来到大东海气候康养监测站,开展站点巡检工作——负氧离子数据就是从这里采集的。
像这样的负氧离子气候康养监测站海南有22个,再加上451个国家级和区域气象自动站,以及6个紫外线、57个大气颗粒物等气候康养相关监测站,一张气候康养综合观测站网正在形成。
“我们研发了负氧离子、气候康养指数、气候舒适度等服务产品。”海南省气候中心健康气象科副科长张明洁说。
在陕西省商洛市朱家湾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3%,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大于8000个。
“这里空气很好,我的睡眠质量都变好了。”游客刘女士说。
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介绍,商洛构建起气候生态监测站网,并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共享卫星遥感和生态站网数据。
在江西省抚州市,初步建立了气候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和价值评价机制。“以气候生态品牌为抓手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逐步构建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抚州市气象局局长余建华介绍。
从监测到科研再到实践,中国气象局不断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海南、陕西商洛、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等地试点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推动气候资源在文化旅游、健康、康养等产业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美丽的云雾和冰雪资源吸引着很多游客前往。气象部门开展朝霞、晚霞、云雾、雪景等气象景观预报,使游客不虚此行。
随着生态旅游发展,四都乡建起37家民宿(农家乐),每年迎来游客五六十万人次。四都乡乡长张玲燕介绍,与5年前相比,在村村民年均增收两三万元,收入来源于在民宿等产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售卖农产品、房屋租金等。乡村振兴带动许多年轻人回村就业。
“今年3月,木王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避暑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大幅提升,预计今年能超过20万人次。”陕西省商洛市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齐承立说。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大觉山景区刚刚获得全国首张“5A级零碳景区”称号,大觉山景区集团公司行政总监戢党如介绍,截至11月,今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1年开启气候康养产业布局,建成气候康养科普栈道、康养书屋、二十四节气养生小厨、神玉岛气候康养观测站等。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量20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54%。“气象部门将监测数据转化为有科学理论依据支撑的权威性评价,将优质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产业。”保亭县委书记穆克瑞认为。
推动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17日,北京,天气晴,故宫角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典雅美丽。在今天的北京,蓝天白云的景象越来越变成一种日常。
气象部门对蓝天做了长期科学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至2023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年均蓝天日数分别增加26天、46天和36天。
10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延昊一直在关注蓝天,他对蓝天日数的增加感到欣喜。
为了更好地守护蓝天,气象部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与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联合会商、联合发布。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降水、沙尘、大风预报等先进技术,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植被生态质量、蓝藻水华、沙尘、森林草原火险等气象监测预报服务。
气象部门还通过气象监测和评估,助力国土绿化科学开展,服务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2023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指出,2000年至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大部、黄河重点生态区大部、南方丘陵山地带大部植被生态质量呈升高趋势,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湖泊面积增大;长江重点生态区植被生产力和土壤保持量提高;北方防沙带有91.9%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升高趋势,地表易起沙尘土地面积减少,生态向好……
今年9月24日,一架搭载云降水探测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的大型无人机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飞入云层,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受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暖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在这里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对增雪补冰、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这是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涵养水源、助力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在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湖北丹江口等生态重点保护区和主要流域源头、重要水库,气象部门常年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补充生态用水。近5年年均人工增雨(雪)覆盖面积达510万平方公里,三江源、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雪)成效显著。
卫星遥感监测表明,在人工增雨(雪)作业助力下,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青海湖面积扩大约371平方公里,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加10%至30%。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的现代化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综合体系,生态气象服务保障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生态服务水平评分较2019年增长19.7%。
加强监测评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海拔3816米的青海瓦里关山顶,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坐落于此。观测站里有个热水瓶大小的蓝色玻璃瓶,瓶子里保存着30年前的空气——30年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测量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大气中各种气体。
在地球“第三极”的净土上,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最大限度地还原着大气的本来模样,用观测数据支撑了温室气体上升与全球变暖的密切关系研究,在保护探测环境的同时促进着当地生态环境改善。
“已连续开展30年的二氧化碳监测,对理解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这是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全球大气观测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格雷戈里·卡迈克尔来到这里,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贡献赞不绝口。
不仅是瓦里关。40年前,气象部门开始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工作。如今,我国已建成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进入试运行——国家级大气本底观测核心网络初步构成。
只有认清温室气体的面貌,才能更好地为地球“把脉”。中国气象局加强温室气体高精度、加密监测评估,建设1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构建了由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及省级分中心、大气本底站和温室气体观测站组成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
从监测温室气体到评估气候变化,气象部门一直在行动。建立全球碳源汇监测评估核校系统,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尺度最小可达公里级;研制新一代5公里分辨率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产品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不断深入……
应对气候变化,形成风能太阳能月和季节预测服务产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完成全国2000个城市建筑节能参数,推动城市建筑深度节能降碳。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中国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典范,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4期、11月2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挖掘丰富气候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加强监测预报服务(主题)气象服务为美丽中国厚植绿色底色》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