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曲兆军:长风破浪正当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之十三
来源:民生网
2024-11-05 16:16:42

编者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回应了变革时代的人民期待,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共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深耕和历练。为此,我们近期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活动,首批推出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书写精彩的中国教育故事。本次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曲兆军。

 

2021年10月9日,曲兆军临危受命,接掌北京市第十中学(简称北京十中)校长之职。他敏锐地洞察到北京市丰台区的发展势头、河西地区的崛起浪潮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沿革,随即展开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成功重塑了教师队伍风貌,营造了“超前规划,最高标准”的工作氛围。随后的两年多时光,曲兆军坚持不懈地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刀阔斧地革新评价机制,并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机制。同时,他开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道路。这些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举措,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彻底改变了这所历史悠久学校的发展轨迹,使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曲兆军

在与曲兆军的对话中,他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坚守、对教育理念的独特洞见,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反思,无不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曲兆军的办学思路清晰明了,直击要害,总能迅速把握问题的核心与精髓。他怀揣理想,勇于追求,勇于开拓,敢于在创新实践中破浪前行,以一种明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探索未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曲兆军正是陶行知先生笔下所赞誉的那种“第一流人物”。

口碑载道:赢得社会赞誉

评论一所学校时,社会口碑与客观数据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口碑,作为亲历者心声的真实流露,承载着广泛的公众信任与高度认可,它仿佛一面忠实的镜子,清晰映照出教育在民众心田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回响。因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曲兆军办学的源头与活水。

在北京十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活动中,家长们的心声如泉涌般涌现:“孩子为什么报考北京十中高中部?第一,有一个想干事、富有激情的优秀校长;第二,学校正处于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三,这是一所有底蕴、浴火重生的示范学校!”

他们坚信:“孩子值得托付,因为十中有最好的老师,十中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十中有最关心他们的学校领导,十中用心栽培每一个孩子!”

学生们则以深情款款的笔触,表达了对学校的无限眷恋:“入学百余日,我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株草木,甚至校园里轻拂万物的微风,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十中的生活满足了我对高中生活的所有期待。在这里,有和蔼可亲的校长,有学识广博的学科教师,还有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发展资源和平台。”

有学生表示:“校长总是能在教室和操场与我们相遇,有困难时可以直接向他倾诉,总能迅速得到解决,这让我们感到无比安心。”

回首往昔,学生们感慨万千:“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诲、叮嘱与鼓励,如同春风化雨,早已不知不觉间膏泽了我的青春田野,让我收获了草长莺飞的高中岁月。”

教师们也纷纷发声:“十中的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人心变了!学校正一点点地把人心聚起来了,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关注和关心学校的发展,并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

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位看似身体瘦弱的校长,竟有那么大的决心和毅力,拥有那么多的正能量,能那么坚定地整治学校多年积累的顽疾!”

“现在学校气氛变得更活跃了,工作节奏逐渐变快了,人的潜力得到很大程度地开发,有很多老师在校长的带动下,开始尝试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他们深切体会到:“只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就能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一把手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和老师,干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以前不敢干的事,人事大调整深得人心,能看到学校领导层改变的勇气、决心和智慧。”

此外,教师们还提到:“学校变得更加‘舒展’了,过去那种官僚主义、推诿扯皮、利益交换及论资排辈的现象已被‘风清气正’所取代。这与校长的无私、尊重、实干、智慧以及适时动刀并留三分情分是分不开的。”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选取了部分评语以飨读者。正如古诗所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若想深入了解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北京十中,不妨在学校的开放日亲临现场,看看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聆听教师们激昂的斗志,再细细品味学校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曲兆军参加师生足球联谊赛

四组数据:见证三年蜕变

如果说口碑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品质卓越的见证、信任传递的桥梁,那么数据则以其客观性、量化性、验证性、普及性、决策支持力、透明度提升力、趋势揭示力等特质,成为现代社会最具说服力的方式之一,它在各领域、各场景中均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近三年来,北京十中以其四组亮眼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确、全面、深入的视角,去认识、了解、评价这所学校。学生、教师和学校获奖的捷报频传,宛如一曲曲动人的美妙乐章,激荡人心。

第一组数据:学生荣誉满载而归。

该校学生张雨彤获“第十五届宋庆龄国家级奖学金”;唐海鑫在“舞蹈世界中外电视舞蹈大赛”中摘得金奖桂冠;陈亭杉在全国才艺展演和素养大赛中屡获一等奖殊荣;张瑞阳则在北京市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勇夺女子青年组冠军,并入选国家花样滑冰队,代表国家征战国际赛场,为国争光。

此外,该校同学在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学生机器人智能大赛以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等赛事和论坛中,共有40余名学生和社团获金奖、金牌、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第二组数据:中高考成绩斐然。

北京十中,这所长期以中等生源为主的学校,其高考成绩却连年创历史新高。2022年,努拉依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实现了长期以来零的突破。2023年,刘祎同学更是以裸分考入北京大学,创造了近20年来高中部裸分考入北大的历史性突破。

2022年学校高考成绩前20名的学生,与入学时的北京市名次相比,平均进步了1万名,进步最快的学生排名更是提前了近2万名。2023年,学校6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是2022年的5倍,高考成绩最高分达683分,位居丰台区第七名,生物学科有满分出现。2024年,学校高考成绩再次攀升,位居全区前500名的学生,出口是入口的11倍,显示出学校超强的增值力与塑造力。拔尖创新人才班的高考平均分更是达到626分,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初中部中考成绩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21年的全区第33名,跃升至目前的初二、初三年级位居全区前6名。

第三组数据:教师荣誉接踵而至。

该校教师在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殊荣。燕丹丹在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中获现场课特等奖;王玲在第八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卢芹在全国高中英语读写整合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一等奖。

刘凤华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孙景芳、韩红梅、燕丹丹等教师获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精品成果奖;王兴芳不仅在中国化学会2023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精品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她带领的化学教师团队还获全国微项目设计明星教师年度总冠军;李磊、韩京军、杨皓萱、杨学等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总决赛中多次摘得一等奖桂冠 ……

第四组数据:学校荣誉琳琅满目。

学校先后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实验室——小平实验室”“全国青少年校园特色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人道奖先进集体”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激励。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近三年来,北京十中不仅收获了诸多金杯银杯的荣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深深植根于师生和家长心中,赢得了无数由衷的赞美与肯定。细细探究这些口碑与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无疑具有深远且富有前瞻性的现实意义。

格局智慧:校长的教育领航之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北京十中现任校长曲兆军,身为工学博士,曾任人大附中校长助理,并被评为人大附中优秀后备干部第一名。

曲兆军主持人大附中高三、高中部、国际部和ICC工作期间,有9名学生高考成绩跻身海淀区前十名,其中6名学生稳居北京市前十名。此外,他还创造了人大附中2019届高三年级仅凭裸分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最高人数纪录。

作为教师,曲兆军获“海淀区‘四有’教师标兵”称号,深受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他:“话语淡淡却激情四射,身体纤瘦而能量满满。引领着一群稚气未散的及笄孩儿,成长为满怀希望与梦想而又利器在握的准男子汉或窈窕淑女,成为父母的骄傲和社会的可造之才。此乃学生之幸、家长之福、附中之魂、人师楷模!”

在任职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期间,曲兆军的管理才能和教育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北京市理科高考第三名的辉煌成绩。

担任北京十中校长后,曲兆军提出了“办适合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育情怀+生动的教育实践”的组合拳,引领学校快速发展。他提出“胸怀家国,兼善天下”的校训,明确了“优质、示范、超越”的办学目标,以及“身心健康+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育人目标。他将北京十中打造成为一所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舒心的学校,努力回应人民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

“教育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对于好教育的定义,曲兆军从“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给出了他自己的解答:“好教育=好的家校关系+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干群关系。好教育应让关系转化为生产力,需精心构建家校、师生、干群之间的良好关系。”

谈及家校关系时,曲兆军引用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他主张,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共同培育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与习惯优良这三大特质。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应鼓励他们追求学业进步,并在这过程中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品质。

曲兆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坚持学生至上,一个好学校,怎么对学生好都不过分!”他鼓励全校教职工真心实意地对学生和家长好,要善于表达这种好,并让学生和家长真切感受到这种好。他要求大家努力将对学生和家长的好做到极致,做到极限,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让好教育无处不在。

他还强调:“责任心是教师职业的基石,而爱心则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桥梁。但若要将其精髓浓缩至一字,那便是‘懂’。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孩子父母的期望,懂教育规律,懂各学段要点和不同阶段应采取的策略。爱心虽重要,但它是‘懂’的自然流露。真正懂孩子,才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懂”的至高境界,与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理念不谋而合。曲兆军秉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将大量时间投入与学生的亲密互动中。无论是日常的闲谈、共进餐食,还是一同奔跑、并肩打球,他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懂”的教育。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曲兆军总会抛出一个温馨的话题:“你认为爸爸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什么?妈妈又有哪些优点让你至今印象深刻?”在十分钟的对话时间里,他更愿意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让学生至少能畅所欲言七分钟。交流结束后,曲兆军总是鼓励学生:“现在,轮到你向校长提出问题了,不妨说说你心中的疑惑或想法。”

关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策略,曲兆军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分原则”,即分类指导、分人施策、分时安排、分科教学和分层推进。具体而言,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每个学生,需要量身定制一个甚至多个解决方案;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要把握关键发展点;在学科教学上,要认识到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各自适宜的教学方法;最后,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谈及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曲兆军想了想,说:“评判一个学校,得走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眼里是否有光,听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一下他们是不是阳光自信,有没有独特的想法。”

当被问及过去三年的深刻感悟时,曲兆军深有感触地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校长办学,‘道’在于践行教育家精神,投身于教育强国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诸如思想引领、决策管理、组织协调、学习研究、‌变革创新、‌沟通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校长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队伍建设:数量与质量并重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推动者,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人生之大幸,在于遇见一位能够启迪心灵的良师;而学校之荣耀,则体现在拥有一支卓越非凡的教师团队。

曲兆军在打造师资队伍建设时始终强调“四种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并倡导干部应积极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或者引领方向,或者提供服务。他常常勉励教师们:面对学生时,应怀揣包容与理解之心,尽管他们难免存在不足,但关键在于发现并珍视他们的闪光点。每位教师都应深入了解班上的每个孩子,识别并发挥他们的优势,采用充满期待与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们在自信中成长,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新教师数量的稳步增长,还是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乃至教师专业能力的显著提升,都令人刮目相看。

回溯至2021年之前,学校每年新招聘的教师数量仅为2至5名;而近三年来,这一数字已跃升至每年的10名、20名及21名。这些新晋教师中,不乏来自外省市、外校的副校长、大学教师、特级教师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各路精英,他们的加入为北京十中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智慧。

学校从教学一线直接选拔了4名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正主任,同时从年级主任等关键岗位破格提拔了6名副校级干部,并有2名副校级干部晋升为正校级。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显著降低了学校副校级及以上干部的平均年龄,更为管理层注入了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

曲兆军反复强调:“教师之根本,在于善良;教师之心,应如慈悲之海。大爱,是教师的灵魂所在。”教师的善良,体现在为柔弱的孩子注入坚强,为自卑的心灵送上温暖,为绝望的灵魂点燃希望,为困顿的孩子带来曙光,为幸福的孩子增添动力。而教师的慈悲,则在于以一颗温柔善良的心,通过眼神交流、微笑鼓励、话语慰藉、行动示范,传递给学生无尽的温暖与爱意。

正是这份源自内心的善良、慈悲与大爱,让北京十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激发了教师们成为有格局、有爱心、有本事的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共同书写着教育的美好篇章,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教育画卷。

学校通过实施青蓝、攀登、引擎三大名师培养工程,学外引内培,打破传统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内生发展动力。引导教师从关注“我有多少优秀学生”转向“我教好了多少学生”,进而深化至“如何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近两年来,北京十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每年新增的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数量实现了成倍增长。学校新增正高级教师3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位,以及北京市骨干教师2位。在物理与数学学科领域,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竞赛教练与强基计划名师,而高中语文学科组更是凭借其卓越表现,成功跻身为丰台区优秀学科基地。

北京十中的优秀教师群体中,李媛(生物)、张挥(语文)、张乃池(数学)、曲建涛(数学)四位特级教师,以及周莹(英语)、赵彬斌(物理)、王兴芳(化学)、孙景芳(化学)、王红(道德与法治)五位北京市骨干教师,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教学成就,共同构成了学校教师队伍的领军阵容,即第一方阵。

此外,学校还拥有5位丰台区学科教学带头人、29位丰台区骨干教师、2位市区级骨干班主任以及4位丰台区青年教师新秀,他们在教学与育人方面同样表现出色,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即第二方阵。

同时,北京十中还拥有一支由众多“勤奋敬业、争创一流”的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第三方阵,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如今,北京十中的干部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活力愈发充沛,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学校正全力以赴,致力于打造一支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创新突破:引领变革的力量

2021年12月,北京十中开创性地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班,旨在为那些展现出特殊才能与潜力的学生量身定制教育方案。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至2022年9月,该校已初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谈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曲兆军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我们不妨从体育竞技中汲取灵感。以男子足球和乒乓球为例,两者截然不同的表现,共同揭示了成功的两大要素:一是事业的辉煌离不开浓厚的氛围与广泛的基础;二是事业的卓越需要上下一心、统筹规划的支撑。”

2022年10月,北京十中教育集团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扩容,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卢沟桥第一小学等学校被纳入其中,随着晓月苑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北京十中已发展成为拥有十一个校区的大型教育集团。在此基础上,集团以教育科研为引领,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学段与学科的双重衔接,持续强化各学段的语文读写能力培养,并分层次推进创新思维训练,致力于构建一个高质量且多样化的K12课程体系。

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倍增追赶”项目,北京十中教育集团创新性地搭建了双师课堂,实施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与贯通培养策略。2023年初,曲兆军明确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即保持孩子的天性,涵养其品性,发展其个性;同时,强调要从因时而育,更新观念,营造环境三个方面齐发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中庸》之开篇,深刻阐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哲理。曲兆军深信,每个孩子均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亟待我们以真挚之心去关爱、去理解,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主张,我们应当引领每个孩子,让他们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个性得以自由绽放,心中树立起坚定的信仰,脚下则汇聚起勇往直前的力量。如此,方能使他们在新时代的浩瀚洪流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曲兆军所倡导的“因时而育”,意味着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拔尖是人才发展的“将来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他强调,早期培养不是提前学知识。早期培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与展示,随后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提升。

“更新观念”意味着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才能。他们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与闪光点,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地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不怕犯错、包容失败、勇于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培养一支有爱心、善发现、能包容、会激发、勇创新的干部教师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营造环境”,指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宽松且充满挑战与支持的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由探索;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更受欢迎的社团、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充分的展示舞台与发展平台,旨在帮助每位学生找到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天赋与潜能,为那些具备拔尖创新潜力的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评价机制改革方面,北京十中创新性地实施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对干部与职工实施服务对象评价,即学生和家长评价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则对每位干部进行评价。在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绩效工资及评优评先等方面,学校摒弃了“五唯”标准,转而重点考虑服务对象评价分值、贡献、奉献以及工作量等因素,这一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干部引领、服务和赋能,教师全员育人、共同提升的良好循环。

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曲兆军指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指数级迭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引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使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覆盖到每个人、每个时刻、每个角落。这一融合将深刻影响教育领域,推动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并逐步扩展到教育内容的创新,最终重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生态系统。

为应对这一变革,北京十中将聚焦于三大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速人工智能最新应用场景在校园内的实践与落地;二是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学科智能学伴与智能助教系统;三是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致力于构建并优化教育大模型,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曲兆军和学生们

启航辉煌新征程

2024年10月12日,北京十中迎来了建校75周年庆典及教学实践成果展示活动。活动中,曲兆军深情回顾了学校75年的风雨兼程与辉煌成就,他从六个方面——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就、教师队伍的建设、评价机制的革新、教育教学的硕果、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探索,以及教育使命与学校未来的展望,全面而详尽地汇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成果。

曲兆军在展望未来时强调,北京十中将始终坚持学生至上,满眼都是学生和教师;始终坚守教育情怀,满心都是付出和贡献;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满脑都是创新和发展。他号召全体干部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北京十中的力量!

北京十中,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自1949年创立以来,历经风雨,1978年获丰台区重点中学称号,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在这里,无数人的梦想被点燃,几代人的情怀被激发。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也曾一度淡出公众的视野,被时光所遗忘。

但近三年来,北京十中凭借其生动的办学实践和显著的办学成就,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成为新时代首都教育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曲兆军的带领下,全体干部教师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积极践行“学生至上,教师为先,评价为纲,发展为要”的教育发展观,为这所历史名校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他们将在新起点上再出发,开启新篇章,续写新辉煌。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