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40个教师节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全面展现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好教师。为此,我们特别推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对话40位北京市好校长”系列报道。首批聚焦20位好校长,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氛围。本次对话的好校长是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附属小学校长王薏。
王薏,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简称教科院附小)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以其卓越的教育成就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荣获了“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等十几项荣誉称号。她的教育理念围绕“为儿童的成长奠基,为教师的发展筑台,为学校的繁荣蓄能”展开,致力于追逐“生命因思想而精彩,人生因教育而美丽”的教育梦想。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校长王薏
与王薏对话,总能在她语速很快的真诚表述中找到共鸣,关于教育事业的选择,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关于儿童教育的立场,关于顺和教育,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关于整体思考学校发展的架构……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王薏的教育生涯始于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读小学二、三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她和蔼可亲,经常鼓励我们,认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干好。我们表现好时,她就给我们讲故事。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那时,王薏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能够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进步。于是,她放学后在胡同里的小院子里给小朋友们上课,看到他们都学会了,就会感觉无比幸福。五年级时,王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当老师。
初中毕业时,王薏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因兴趣和爱好,她选择了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为此,她父亲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建议她继续读高中,毕业时同样可以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或首都师范大学。
王薏有点固执:“小孩子天真无邪,很有意思。我当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父亲提醒她:“当老师很辛苦,社会待遇也不是很高,这些你都考虑过没有?”
王薏回答:“没关系!这些都无所谓了。”
毕业时,全校有三个学生因为成绩优秀,可以在全区挑选任意一个学校工作。王薏选择了一个离家不远的中等规模的小学。几年的时间,她很快就成长起来,担任数学组组长,23岁就进入区后备干部人才库。
2002年,王薏调到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工作,重新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做起。随后,由数学教师转型,担任科研室主任。当年,她组织申报了北京市课题——“国际理解教育”。后来,该课题获得了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
王薏喜欢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成就孩子是她的最大乐趣。她在教学中探寻儿童有效参与学习的真谛,构建儿童视角下具有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她特别享受这一过程:有着不同观点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因“辩”而生的“打嘴架”,而他们在课堂上激烈争论中迸发出的是真思考,获得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真提升。
创造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一直是她的教学追求。她借鉴福格蒂提出的高阶思维五个维度,即相关、丰富、关联、严谨/专注、迁移/递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四有四会”的“和睿课堂”,即课堂要有情境,有任务,有互动,有拓展;学生要会探究,会合作,会反思,会迁移,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反思提升”的教学范式,不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学生过上更好的生活。
自2015年以来,王薏40多次在市、区各级论坛和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她执教的《多边形面积复习》《烙饼问题》《营养午餐》《平均数》《小数的大小比较》等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她执教研究课17节、网络课5节,发表论文66篇,有47篇论文获得市区一、二等奖……
跟随儿童数学教育家学习
2008年6月,北京教科院“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简称工作站)成立。该工作站以“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为宗旨,确立了“引导每位教师享受高品位的职业幸福”的价值追求,聚焦儿童教育、教师发展和团队研修,创设优秀教师团队工作的新机制,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促进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化的资源支持。
作为工作站的首批成员,王薏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三年的时间里,她在做好学校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作站的各种研修活动,和团队其他成员赴远郊区参加支教活动,应邀到四川、广州、山东、贵州等地做课交流。
王薏始终坚持工作站“巧在全程设计、重在课例研修、成在后续跟进、贵在资源建设”的研修标准,秉承“高专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专业标准,在服务中挑战自我,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快速成长起来。
她被聘为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指导教师,承担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等多本书的编写工作,参与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央电化教育馆邀请录制的“小学数学八大特色课堂”系列专辑……
作为全国著名的儿童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记得,十几年前自己在崇文区工作时,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学,崇文区里的观摩活动也是一场接着一场。她经常看见台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每次活动都会早早地来,活动结束后电话追问课堂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她被这个小姑娘的好学、执着和坚韧所打动。
那时,她记住了王薏的名字。
在后来不断的接触中,吴正宪对王薏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王薏的一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我有了理想的那一刻起,就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 她十分欣赏王薏的真诚、用心和坚持,认定这个小姑娘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吴正宪的眼中,王薏善于学习,注重积累,具有扎实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她勇于实践,注重转化,以课堂为主渠道,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转化为课堂行为;她勤于动笔,注重反思,不断寻找教育教学中启迪教育智慧的闪光点。
2015年8月,王薏的专著《坐看清泉洗逸璞——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与实践》出版。该书中的每个课例都透露着她的智慧和心血,字里行间表露出她对于理念的领悟、践行和反思,流露出她对数学教育的迷恋、执着和成功演绎,她努力探寻数学教育的真谛,用真情的投入,预约教育的美丽,让人激动和心动。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吴正宪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翻看这部书稿,它记录了王薏从教二十年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她以科学求索的态度,对学生、课堂、教材孜孜不断的研究;看到了她与时俱进,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跟进;看到了她二十年如一日扎根课堂,不断实践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理解;看到了她以自己的专业情怀和学识,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追随吴正宪开展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是王薏开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此后,她从“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到“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独立承担北京市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并成长为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尤其可贵的是,她担任校长后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迁移到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上,把工作站的宗旨和机制、价值追求和经验带到学校教师发展中,再加上自己对教育本质的把握,成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实现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曾在两所学校历练
2010年9月,王薏初到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时,面对的是一群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作为主管校长,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与思想,用鼓励的话语和实际行动,为他们搭建起成长的舞台。
在双花园校区,王薏不仅关注教师的成长,而且将目光投向了课程创新。她将芳草地国际学校坚持了20年的徒步看升旗活动,巧妙地融入课程之中,使之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该课程获得了北京市课程建设一等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创新举措,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王薏尝试教学的走班模式,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她带着一群年轻人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实现了学校骨干教师零的突破且占比达到33.3%,实现了规模发展与高品质发展,办出了一所有温度、有厚度的学校。
王薏的课堂教学
2017年,王薏获得“北京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她没有辜负吴正宪的期待,始终立足儿童立场,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视角,思考小学数学教育的真谛,注重学思合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和育人观。
随着岁月的流逝,王薏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担任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她坚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所有人都具有潜能,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王薏走进师生、走进家长、走进课堂,为自己的决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她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管理学校,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自身特级教师的优势,运用激励理论,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老教师在王薏的支持和帮助下,找到了职业发展的目标,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带了一个社团,该社团被评为朝阳区“朝花艺术社团”,并走出国门参加“世界合唱节”。该教师退休前被评上中高,她说:“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9年6月,王薏在朝阳区教育系统青年干部论坛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她从环境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结果激励等五个方面,详细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经验。
王薏说:“做教师,关键在于‘做好自己’,自己努力且做事得法,就会获得收获;而做校长,重点在于‘成就别人’,带领大家‘做好自己’,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最终实现学校的发展。”
在她的带领下,远洋小学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在打破与建立的平衡中寻找学校发展的新路径,不仅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荣获“北京市科研先进校”荣誉称号。
顺和教育
2022年9月,王薏担任教科院附小校长。有了前面两所学校的历练,她显得自信而从容,带领干部教师坚持目标、问题与效果导向相结合,制定了《教科院附小2023—202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了未来三年的行动纲领——创办“特色明显、师生共进、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
立足时代背景、承载历史底蕴、展望未来发展,王薏在传承学校“和谐教育”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关照每名儿童发展的立场,提出了“顺和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顺和教育”强调顺应儿童成长规律,激发儿童发展潜能,鼓励儿童全面发展,接纳儿童和而不同。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王薏对儿童教育的深刻理解,也彰显出一位校长的情怀和担当。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说:“顺天之木,以致其性”。“顺”是顺应或顺承,呈现的一种教育生态。具体体现在路径和方法上,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探索兴趣,让儿童在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成长;顺应教师的成长规律,在“最近发展区”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跃升;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和”即协调、融洽、适中、恰到好处。具体体现在效果上,“和”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去帮助他人,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和”表达的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别为前提,求各得其所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王薏特别喜欢“顺”字,天时地利人和就是顺。她认为,有些事情要等一等,急不得;有些事情则要立即解决,比如她帮助超编教师联系工作单位,第一年就一次性解决了20多个教师超编的问题。“管理没有效仿,只有生成,很多东西是不能移植的,只能顺着规律自然生长,很多事情在和颜悦色中就完成了。”
为了实现三年行动纲领,王薏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修订激励性政策、开展短平快项目、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构建“和悦课程”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所学校走得远,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很重要。王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基于顺和教育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变革,成立了“四个中心”,形成了学校管理的“一横四纵”模式。
在王薏的带领下,学校构建了“一核心两主线三层级五领域”的“和悦课程”体系,该课程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果二等奖;开展了《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该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朝阳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王薏的前瞻性思维、研究性思维和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拼搏奋斗。他们团结协作,砥砺前行,正在向着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迈进。
做人与做学问
王薏强调,“四有”好教师标准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崇高追求。好老师要在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做人要真诚、正直、公平,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孜孜不倦、勇于探索、深入研究,既要有教育的情怀,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又要有爱学生的能力。
在教科院附小,她提出了“143”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机制,通过营造氛围、课题引领、同伴互助、工作室助推、展示交流等多维度、多层次的举措,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气质高雅、工作高质的和美教师队伍。
所谓“143”工作机制,“1”即一个目标,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附小大先生”;“4”即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梯队,为不同教师量身定制发展目标,让每位教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3”即3个保障,制度保障、激励保障、经费保障。
第一梯队是“能教”教师,以“有学识、有见解、有魅力”为成长目标。第二梯队是“乐教”教师,以“有实践、有想法、有能力”成长目标。第三梯队是“会教”教师,以“有研究、有观点、有创新”为成长目标。第四梯队是“善教”教师,以“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为成长目标。
在营造氛围方面,王薏注重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双培养”工作机制,分析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提出培养跟进措施。同时,她还积极树立身边的榜样,推出优秀教师,鼓励全体教师向榜样学习,传递教育的正能量,形成共同价值取向。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教师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激发了他们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课题引领是王薏培养教师的重要策略之一。她深知,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加速了教师成长的步伐。因此,她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十四五”期间,学校教师独立主持了18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为“北京市优质数字资源应用项目实验校”、朝阳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项目实验校,教科院附小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引入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学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立足已有课程资源,构建了“一核心两主线三层次五领域”的“和悦课程”体系,该研究2023年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通过同伴互助,形成研修共同体,也是王薏培养教师的重要手段。她深知,独行快,众行远。教师发展需要一个思想不同、目标一致、去中心化的成长共同体。通过沙龙会谈、同课异构、专业对话等活动,实现教师的持续自我提升和共同进步。
在教科院附小,每月聚焦一个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展开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思路或案例分享。借助同课异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智慧,促成教师之间的知识、信息和心理共振。
王薏说:“研修共同体就是教师相互学习、影响、唤醒、点亮,和而不同,携手共进。与师对话,深入思考;与书相伴,快乐成长;与生对话,理性认识;与纸笔对话,汇集思考。”
成立工作室和搭建展示平台则是王薏为骨干教师提供的个性化方案。借助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力量,学校成立了学科工作室,采取1+1+N的教研模式,即学科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35岁以下学科种子教师,在专业研修中凝练骨干教师的教学特色。学校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在朝密、京蒙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学校建立工作室,在资源输出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在教科院附小,尊重个体差异,分析每一位教师的优势,确立其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等待教师成长,也要为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让教师在一次次的展示中丰富、发展自己。通过“一项教改成果、一个特色课程、一支团队展示、一场报告会、一篇专题报道”的展示路径,推进名师特色展示品牌项目,成就教师明名之路。
“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别人的内心温暖”。王薏强调,“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团队在工作,既能让自己发光,又能够照亮别人。教师的自身发展要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教育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有”好校长
2023年8月,王薏成功入围“北师大教育家型校长培训项目”,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教育教学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她所践行的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随后,她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术年会上,分享了学校在队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而在11月的循证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她又展示了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成果。
王薏先后在三所不同样态的学校担任校长职务,每一所学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前两所学校,一所是新建校,一所是法人校,在教育集团的框架内运行,她灵活运用资源,带出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以课题引领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快速发展。而第三所学校——教科院附小,对她来说则是一次全新的历练,她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现了出色的管理才能,以及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每到一个学校,她先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然后再去做一做。她经常提醒自己做到“三个忘记”,“开好三个会”,即忘记原来的人,忘记原来的事,忘记原来的美好;开好教师会,开好学生会,开好膳食委员会,梳理学校最适合的发展路径,让老师受到专业的尊重,让师生都有实际获得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王薏认为,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领者,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哲学,树立学校的价值观,带领干部教师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明确学校使命、发展愿景、育人目标。
王薏善于反思,有着系统性思维的自觉,她更愿意把老师、学生和家长叫到身边,一起聊一聊学校的事,能够站在国家视角、社会层面去规划学校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创办一所“特色明显、师生共进、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
她说:“校长的乐趣在于让老师们能够感受到,跟你在一起工作是快乐幸福的。如果师生感受到幸福,家长感受到幸福,这个学校的校长就一定会很幸福。学生的发展老师要想着,老师的发展干部要想着,干部的发展校长要想着,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承担的任务。”
做教师时,苏霍姆里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对王薏的影响很大,她至今还记得书中这句话:“我们应该使每位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的燃烧下去。”
做校长时,她深受《中庸》的影响,尤其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思想。在王薏看来,好校长要目中有人、脑中有事、心中有情,要有教育情怀,有站位格局,有管理智慧,有担当能力,带出一所大家认可的好学校。
一个好校长不仅要关爱学生,重视教师的培养,还要有对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王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好校长的内涵,她以自信、从容、平和的心态,在“理性”与“激情”相结合的状态中,带领学校干部教师一路向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力,创造着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命因思想而精彩,人生因教育而美丽。王薏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她将自己的教育梦想深深根植于每一片她耕耘过的土地,让教育的光芒照进了现实,书写着动人心弦的教育佳话。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