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时评:加快形成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合力
来源:民生周刊
2024-10-21 14:23:08

特约评论员   常盛

在河南新县戴畈村,留守妇女依托村社组织组建孝心护理队,服务本村留守老人;在江苏新沂市,市里打破原有“一镇一养老院”格局,规划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湖南株洲,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惠及城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农村的老人没有被遗忘,农村的养老服务在不断提质。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近年来,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专门部署;从具体实践来看,各地区各部门从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发,不断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为广袤农村的庞大老人群体提供养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农村养老问题。从数量来看,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32.5%居住在城市,20.1%居住在县城,47.4%居住在农村,农村老年人数量比城镇更多,但与城镇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子女普遍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农村留守、独居、空巢的老人群体较多,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弱化,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在不少地方尚未建立健全。老年人口多、供需缺口大、保障水平低,这些因素决定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艰巨性。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更见初心;唯其艰难,才更需各方努力、形成合力。

形成合力,需要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农村老年人收入来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后,在农村覆盖人群越来越多,但总体来看水平仍然不高,收入不足是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养老困境。从农村养老投入来看,以中部一个县为例,乡镇一级养老院每年一般都要40万元左右运营费,很多乡镇难以落实这笔费用,养老院院长只能到各级政府、各单位求助,养老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仅靠财政投入可能独木难支,要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以国家投入为杠杆,撬动市场力量投入。

形成合力,需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家庭尽责,调动多层级、多元化力量,解决“事由谁来做”的问题。“给谁养老”目标明确,“谁来养老”则需要形成制度保障。如何织密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一方面,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托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下沉和触达,以党建引领将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弥补不足、填补空缺,与党委、政府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合力,需要巩固村级养老基础,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养老服务内生动力,解决“基础谁筑牢”的问题。广大农村老年人生活在一个个散落的村庄,村级养老设施和服务,是他们就近可用、触手可及的养老依托。筑牢村级养老基础,不仅是看得见的资源投放问题,更是看不见的文化建设问题。可探索将村集体经营收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的“以地养老”“以工养老”“产业养老”等模式值得借鉴。应该在乡村弘扬孝道文化以及熟人社会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让家庭养老仍然是老人的重要依托和精神港湾,让熟人帮扶、邻里互助成为自发的养老补充。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传统。时刻不忘那些广袤农村的老人,让他们能安享晚年,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初心使命的闪耀体现,是一个古老民族文明光辉的温暖映照。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1期、10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