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书院十年:以文化人,成就良师
来源:民生网
2024-09-28 16:18:45

北京市海淀区北部的鹫峰南麓,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一座传统的四合院掩映其中,青瓦灰墙,绿棂红窗,寿石竹林,椿萱丁香,古典厚重的气息中又不失灵动雅致,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海淀区第一时间行动,在原有古建筑基础上修复了一座书院,于当年9月正式落成。

这座隶属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办院宗旨。

栉风沐雨,十载春秋。敬德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面向海淀区中小幼职教师全方位构建起了“读经、研修、学术、会讲和游学五位一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组建了以专家学者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沉浸式研修模式。书院已经成为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研修基地,为助推海淀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9月26日,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满足高品质海淀教育建设要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了“以文化人 成就良师——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暨办院10年研讨会”。

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武凯在致辞中表示,十年磨一剑,在区委区政府的引领下,在区教育两委的支持下,敬德书院砥砺奋进,不懈前行。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海淀区文化教育领域的一颗明珠,也成长为海淀区和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内独具特色的现代教育书院。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表示,书院办院理念先进,师资强大,课程体系完善,培训模式创新。形成了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沉浸式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以敬德书院为代表的阵地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独具一格的探索。”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认为,十年来,敬德书院很好地完成了促进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素养提升等五大职能,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题发言时说,敬德书院一直坚守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风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精神的成长方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精神成长开展系列活动,涵养高尚师德、熔铸忠诚师魂,为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文化力量。

以文化人,成就良师是敬德书院的不懈追求,据介绍,敬德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在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中,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且有力的支撑。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田俊分享了学校三位教师的故事,他认为,新时代优秀教师应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体包括扎实丰厚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的热爱和激情、开放活跃的思维、有想法敢开拓的精神、保护激发学生好奇心、深受学生喜爱润物无声等特质。学校应当致力于营造能涵养教育家精神的校园氛围,少些功利性目标,做到平等、尊重、信任,给予充分空间和自由,让教师看到理想和价值实现。

面向未来,武凯认为,一是要努力盘活资源,打造品牌,发挥影响力,成为海淀西山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心;二是教育引领,以文化人,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文化素养为己任,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海淀教育的长久发展注入精神与文化的力量;三是抓住机遇,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以科技为翼,赋能书院的发展。

以成立10周年为契机,敬德书院还组建完成新的学术委员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尹丽君等50位专家学者组成,继续推动敬德书院更好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严碧华)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