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回应了变革时代的人民期待,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共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深耕和历练。为此,我们近期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活动,首批推出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书写精彩的中国教育故事。本次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唐挈。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大运河源头的什刹海地区,其高中部校区位于柳荫街“涛贝勒府”旧址,因现今完好地保存着7个四合院,王府原貌犹存,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王府中的最美中学”。其前身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29年6月,著名教育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兼任附中首任校长。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成立。
走进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唐挈的引领下,行走在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听他讲“董存瑞班”的由来,讲从这里走出的1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听他诠释中国教育家精神和身边的教育家陈垣,听他畅谈学校的发展规划,解读“公、诚、勤、朴”的学校精神,让人叹服的不仅仅是他的思想和学识,更让人折服的是他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和那颗赤子之心。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唐挈
与唐挈的对话,聊从教历程、人生感悟,谈阳明心学、经典诵读,说身边的教育家,坦诚且坦荡,畅快淋漓,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境。
尚美:千淘万漉始到金
在谈到教育家精神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时,唐挈说到了《孟子·尽心下》中有一段话,论及人生六境:“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他说,孟子说的“美”于教师而言,应该是躬耕态度应有的体现。
唐挈尚“美”,闲不住,喜欢过充实的日子。30岁,他被评为高级教师;35岁,被评为北京市物理学科带头人;39岁,评为物理特级教师;43岁,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
他曾任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教研组长、教学处副主任,北京第四中学教研组长,西城研修学院教研员、中学部副主任,北京市第八中学教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做过2年西城区教委挂职副主任。他主持了市区级科研课题8项,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市区级科研课题12项,出版4部专著,在各级专业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及教参11万余字。
唐挈尚“美”,好研究,努力让日子过得充实。当教研组长时,他琢磨如何才能做好教研组长?经过几年的研究,他总结出做好教研组长的关键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即“责任感、能力、修养”。他认为责任感是创造性开展教研组工作的动力;能力是开展好教研组工作的基础;教研组长应该具有“诚意”和“正心”的修养,这是教研组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
在唐挈看来,教育教学是一门“再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总结、反思”应该是教育人的生命状态。比如为什么要写好板书呢?唐挈认为,课堂板书是教师站稳讲台、示范学生笔记、调和课堂的需要。课堂教学的演进一般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前者是学科知识演进的逻辑线索,后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性线索。只有明线的发展速度符合暗线的发展特点时,课堂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板书恰好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怎么才能写好板书呢?首先要练好粉笔字,然后是厘清板书内容,最后是形成板书风格。当年,西城区的教师们最佩服唐挈两点:一是他的板书,一堂课只写一黑板;一是他的课堂驾驭能力,下课铃刚响,他的课刚好讲完。唐挈认为,有效的课堂板书有三个特点,即只写一黑板、三栏分割、固定色彩搭配。
唐挈因怀着感恩之心走上教育之路,因为感恩而忘我工作,因忘我工作而自得其乐。他不断地在教学、板书和画图上下工夫,力求用最美丽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物理,体现物理学科简洁、和谐之美;也在力求用最执着的方式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社会价值。
行美:转益多师是吾师
早在1994年,唐挈就是西城区兼职教研员,孙尚礼老师是他的师傅。师傅要求他每周二必须去教研中心师傅的办公室备课半天,就是把下一周的课都备好。师傅还传授了很多当老师的“秘笈”,例如要想教好物理课,同时要当好班主任;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自己如何教;起始年级要讲得慢点,让学生学得好点等等。
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和教育情怀让唐挈十分敬重。他从彭彩玲、郭震仑、邱继隆、齐喻华、顾明远等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他们是有精神的人、有修养的人。他们甘为人梯,成就别人,给你机会和空间,充分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理想信念、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
什么叫知识分子?曾经有人给出了三个标准,即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满怀深情于人类,满怀深情于社会。
唐挈深有同感:“你的知识是哪里来的?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而积累起来的。你无偿占有这些知识,所以就有责任无偿地回报给社会和人类。” 他经常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既然你把自己贴上了知识分子的标签,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唐挈从自己的老师和身边的教育家身上感受到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他们不仅给了唐挈教育的方法、智慧,甚至教会他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渐渐地,唐挈感受到,自己遇到的问题,前人肯定都遇到过,他们有解决的办法;书中的历史人物一定有智慧解决问题,办法就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书,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
于是,唐挈选择了《阳明心学》。他确实给自己找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他真的找对了。尽管刚开始读《传习录》时,他两三个月才看完十几页。
有一年,唐挈参加一项命题工作,他背着好几本书走进了命题基地。这几本书全部与《阳明心学》有关,如《王阳明大传》《大学》《论语》《中庸》《传习录》等。工作之余,他在其他书籍的帮助下,终于将《传习录》通读了一遍,其中“必有事焉” “于事上磨”的观点深深影响着他。
王阳明说:“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可用功之处。”“必有事焉”是时时去用工夫,而不悬空守着勿忘勿助,是中庸的高度,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原则。大凡工作中遇到事情,就是考验你智慧的时候到了,是很好的锻炼或历练机会。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唐挈担任北京八中教学副校长时,曾受命主笔构建“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高中自主排课课程方案,助力学校获得“北京市自主排课实验学校”。北京八中一位老校长评价说:“这次让唐挈脱了一层皮。”
通过这次申报,唐挈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结合育人目标,对课程建设的立足点、着眼点和实施方式等有了一次生动的实践,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机会。
此外,作为常务副校长,他还主持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技术项目式课程实施方案,立足学生兴趣、特长,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实施。
2018年,唐挈挂职西城教委副主任,分管小学、中学、职成教育。他主持起草了七个指导性文件,主持并主笔撰写了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材料,主持了北京八中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申报工作。西城区被教育部评审为“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北京八中被教育部评审为“双新”国家级示范校。他还主持构建学校“五维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倡导“学、习、行、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020年,唐挈再次回到北京八中,担任党委书记、副校长。他主持设计了“北京八中青年教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基于实践导向,构建了“1125”四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组织实施了“北京市首届素养导向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研究”。
从教学到教育、从一线到管理、从学校到机关,在不同的岗位历练,唐挈始终以“必有事焉”的心态去实践,以知识分子的标准去研究。他从党建、科研、课程、管理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把握学校发展的规律;他总是站在政府和国家的层面,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以更大的视野来审视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唐挈说:“充实为美,美的实质在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教育者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就是坚守教育家精神倡导的“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是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者的自觉和担当。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内心越从容。
育美:春风润物细无声
2023年,唐挈担任北京十三中党委书记、校长。第一次以校长身份与十三中学子见面时,他给每个班买了一盆花,并亲自给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课上他送每个学生三个礼物:
第一个礼物是一叶。叶子的生长是对“厚积薄发”的完美诠释,他希望同学们去体悟生长的姿态和内涵,积蓄生长的能量,以生长的姿态去拥抱阳光的温暖,去装点少年时光。
第二个礼物是一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怒放如激情高歌,或平静如低吟浅唱,他希望同学们在花样年华,不负花期,不负韶华,绽放生长的魅力。
第三个礼物是一树。树的精神体现在面对“修剪”、面对冷暖时,依然坚定、安详、骄傲、飞扬!他希望同学们像一棵树一样,彰显生长的精神,站直了,别趴下!
这三个礼物与唐挈曾经读过的“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有关。他说,阅读陶行知,你会由衷感佩教育家那“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真切感触教育家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刻感受教育家那“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他经常模仿着做,感悟着教育的真谛。每一次实践,都能丰富他对教育的理解,提高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涵养他教书育人的精神。
从教30余年,唐挈深刻体会到,阅读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修课。阅读,是以身示范,教师的阅读习惯在耳濡目染中就“播种”给学生;阅读,是能力提升,立足问题开展系统性阅读,是“困而勉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阅读,更是自我突破,基于实践开展反思性阅读,是“正本清源”,是“扶摇可接”。
唐挈在校园设置了《共读经典》展示墙,每周一篇,他亲自用粉笔书写。这学期内容来自《论语》,计划后面逐步扩展到《大学》《中庸》《孟子》等。他并没有要求学生们去看,他期待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在学生心中埋下国学经典的种子,进而自觉去阅读经典。
正是在阅读、反省、实践的基础上,唐挈提出了“人人都需要被看见”的教育理念。唐挈说:“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看见,我们不能遗忘任何一个学生,这就是好的教育”。他在学校开展“以美育美”过程性评价的校本化研究,把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结合起来,就是“人人都需要被看见”的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以美育美”过程性评价综合学生评价的初心、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把课堂上学生行为的进步作为评价的重要抓手,就是为了引领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引领家长利用优秀或进步的一面来培养孩子,引领学生以行为上的优秀成就学业上的优秀,以一个方面的优秀来成就全面的优秀,以在校园的优秀来成就校外的优秀,以同学的优秀成就自己的优秀。
自2023年3月至今,经历了核心组研讨明确实践方向、初步方案设计与尝试探索、方案确定与整体推进、交流研讨与持续优化四个阶段。2023年,共计提名学生12265人次,人均提名约15次。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都会被老师们捕捉在心,记录在册。让过程性评价从概念走向实践,使评价活动更加可操作有实效,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改变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学校教育生态。
“每一个老师也都需要被看见”,唐挈努力为教师们搭建发展平台,召开“北京市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创建“西城区首批校本教研基地校”,构建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提出了学校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生本思想、教育思维、研究能力”。
生本思想是指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判断,其核心要义是要做到立德树人、尊重学生和遵循规律。
教育思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一定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等,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较稳定的方式。教育思维是衡量教师发展的科学标准,其核心要义在于明确教育的主体性、引导性和渐进性。
研究能力指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持续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进行自我改进和提升。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凝练科研成果。
唐挈还经常跟年青教师沟通谈心。学校一位年青教师所带班级高考考试成绩优秀,显然是该教师倾心投入的结果。唐挈与这位年青教师有过一次谈话:
唐挈问:“你觉得当班主任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教师回答:“先把课教好。”
唐挈继续问:“如果再补充一条呢?”
教师回答:“用心陪伴。比如期中考试结束后,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与班里的每个学生谈话一次,指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协助学生制定计划改进不足。”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位年青教师的教育热情、研究能力和教育思维,唐挈愿意尽自己的所能给这位年青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在交谈中,唐挈反复提到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讲到的一句话:“一个人其实要生两次,一次是你的爸爸妈妈把你生下来,这是物质上的诞生;一次是自己把自己生下来,这是精神层面的诞生,是更重要的一次。”
唐挈认为,人的成长是人的本体的成长,是人的思想、精神的成长。这个过程不能去稀释,也不能去压缩。作为校长,应该去坚守。学生们很小就接触到现代科技,但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精神成长,更要给他们充分的体验。
教师成长的关键是教师人格的不断成长,随着教师阅历的增加,他们的精神成长才是关键。获得丰富的知识,只要读书就行,但知识转化为育人的智慧,需要教育热情,需要研究能力,需要教育思维。
唐挈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宇宙,每个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尽可能为学校每一个师生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价值的舞台。”
“从十三中走出的10位院士有一个共性,即人文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通过人文教育,把自己放在民族的场域、历史的坐标、国际的视野下,自己的定位变了,格局就会变大,就有了一种自觉。”
成美:芳心只共丝争乱
担任北京十三中校长后,唐挈找到了自己教育理念的个性化表达,即辅仁大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办学理念。“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品质;第二层含义,“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是“忠恕”之道,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三层含义,“仁”表示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
唐挈说,一个“辅”字,道尽了“生本思想”的全部要义;一个“仁”字,完美诠释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化表达。学校的使命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促进学生以文会友,引领学生以友辅仁。
唐挈认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学校课程供给不足的矛盾。首先是课程数量不够,其次是课程质量不高,第三是课程供给方式单一。
为此,他在学校治理体系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系统化推进。
在学校治理体系上,唐挈探索构建了基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学校“12366”管理架构,全面落实“党委管总,校长负责,处室主建,年级主行”的治理要求。“1”就是一个中心任务,即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2”即“党员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3”即学校三个领导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个“6”即学校六个处室——学生处、课程处、教师培训处、智慧校园建设处、后勤保障处、党政办公室;第二个“6”即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管理委员会。
“年级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年级工作的责任主体,年级统筹负责教育与教学两方面工作,年级设党支部、工作领导小组、工会小组三个组织,管理委员会包括年级组长(副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年青干事四类成员。
唐挈多次在家长会上讲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要适当往后退,要把孩子适当往前推,给孩子们提供自己做主的机会和自主成长的空间,能把孩子推多高就推多高。”
如何才能把学生推到前台?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北京市两个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优良传统,着力学生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了“辅仁”课程体系。
“辅仁”课程在内容上包括“真·仁”“善·仁”“美·仁”“健·仁”“与·仁”“护·仁”六个方面。“真·仁”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内容;“善·仁”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美·仁”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包括音乐、美术、现代媒体等学科内容;“健·仁”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内容;“与·仁”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主要指学生参与社会、参与校园生活等实践性活动;“护·仁”课程侧重护航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业发展的指导、心理建设、潜能开发等内容。
《中庸》中讲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北京十三中“辅仁”课程体系在课程修习上包括博学课程、审问课程、慎思课程、明辨课程和笃行课程五种类型。
博学课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审问课程基于志趣形成小组(社团),打破年级界限,学生以选修方式修习,在同侪教育中体验学术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慎思课程,以选修方式修习,由学生提出修习计划,由学校审核并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导师;明辨课程属于选择性必修课,落实“跨学科”综合学习理念,课内课外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笃行课程是践行“做中学”理念,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系统建设了校园6个学院和6个节日。6个学院即“辅仁科技学院”“辅仁人文学院”“辅仁艺术学院”“辅仁体育学院”“辅仁社工学院”和“辅仁发展指导学院”;6个节日即校园“科技节”“文学节”“艺术节”“体育节”“劳动节”和“心育节”。6个学院形成一个场域,让不同年级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6个节日更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展示,把学生推到前台,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展示中成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陶行知眼中,校长不是政客,不是特权者,校长是学校教员的领袖、学生的领袖。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被问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时,唐挈谈到了叶嘉莹先生点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的一段话。谈到“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叶嘉莹说:这真是神来之笔!灵光照耀的神来之笔!女孩子本质是很美的,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所以“芳心只共丝争乱”……女子应该有一个托付,男子也应该有一个托付啊。自古以来,“士志于道”,中国古代的文人是“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但你虽然愿意以天下为己任,你怎样才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呢?“照影摘花花似面”实际上是文人的自觉,是“士”的自觉!
唐挈说,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突然产生一种共鸣:教育工作者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需时时“照影”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守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否一直行走在“教书育人”的“中轴线”上,不偏不倚?好校长应该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自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应该是校长办学的逻辑起点,好校长应该视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乐事。
这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觉醒,也是唐挈的教育追求和坚守。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