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乡镇基础教育短板事关民生。在今年的广州市花都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区委书记邢翔表示,要给孩子提供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
2018年,花都区开始试点运行走教和学区教师交流工作,解决乡村音体美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目前,该项工作正在从“为了需要”向着“为了发展”的2.0版本迈进。
“走教”课堂。花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教”,指的是一名教师跨两个及以上学校授课,是普通授课方式的有益补充。花都区部分农村地区,因生源不足导致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师资配备不均衡,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学科专业化教育。
迄今为止,花都区共有57名参与“走教”工作的教师,分布在14所学校中,惠及上万名学生。
1.0版本:为了需要而走教
花都区西部教育片区辖炭步镇、赤坭镇,属于相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共有18所公办中小学校,其中教学班不足12个的有7所,最少的一个学校仅70余名学生,音体美学科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有些学校没有配备音体美老师,这类课就由语数英老师来兼教,有些办学规模大一点的学校,音体美老师的课时量也较少,总的来说就是一方面专业老师没有课上,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来任教。”花都区教育局西片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叶添华介绍。
为解决西片专业教师师资短缺的难题,也为了保障西片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同等优质教育的权利,从2018年开始,西片教育指导中心在花都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区率先开展走教和学区教师交流工作,通过打破校际壁垒,优化师资学科结构,来解决乡村音体美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保障了课程开齐开足,补齐校际间、教育集团校间、城乡间教育发展短板。
彼时,走教包含的科目主要是音乐、体育、美术、心理等,让孩子们在接受主科教育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农村地区的孩子,以前唱歌经常跑调,接受专业音乐老师的教育后,艺术素养大大提升,近几年在市、区的艺术素养监测成绩中得到显著的提升,西片师生艺术作品参加区级以上评比,也屡获殊荣。”叶添华表示。
2.0版本:为了发展而走教
在走教和交流轮岗工作施行以来,学生精于“学”,教师精于“教”,花都西片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23年,花都区开始探索走教工作2.0版,从“交换式”演变成“车轮式”,由学校“缺教师、课不齐”到“有教师、开齐课”再到“配强师、上好课”,吸纳更多学校参与其中,同时走教学科从音体美拓展到全科,不断促进花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前走教工作主要局限在两所学校之间,现在增加至三所学校甚至更多,比如说某所学校接受了其他学校音乐课走教的同时,这所学校也派出美术老师,前往另一间学校走教。”叶添华对“车轮式”走教工作模式进行了阐释。
从被动的“为了需要而走教”到主动的“为了发展而走教”,花都区走教工作模式不断更新迭代,趋于成熟。教师到走教的学校授课,不再是一味的帮扶,弥补学科教育的空白,也是向同学科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吴泳琪是参与花都区走教工作的一名美术老师,每个星期从自己任教的蓝田小学到莲塘小学走教,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她也会到炭步鸭湖小学走教,向该校更专业的版画老师学习版画知识,随后再将自己所学运用到莲塘小学的走教中。“这个过程我和学生实现了共同成长。”吴泳琪说。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花都区通过走教工作,让专业的教师上专业的课,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职业幸福感增强。
花都区将继续把走教工作做深做实做强做优,把体艺教师走教交流经验在其他学科中推广,补齐西片教育短板,推进“1+9+N”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加强对走教老师的人文关怀、完善激励措施,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走教工作当中。
据悉,随着花都区“2.0版本”走教工作的开展,走教学科逐渐拓展到全科,走教模式也从“雪中送炭”转变为“锦上添花”,从让孩子们“有书读”过渡到“读好书”。同时,配强师、上好课,通过以强带弱,花都区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各学科的教育水平也得到同步提升,促进全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张智虹 李沁杰)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