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正值夏秋交替之际,暑湿之气较重,青少年儿童健康面临新挑战——厌食、积食、腹泻、呼吸道感染等问题接踵而至。第28期《对话上医》栏目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奕和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穆静做客直播间,分享夏秋换季为什么孩子们容易生病?如何调养脾胃,增强孩子免疫力?
夏秋换季,为什么孩子容易生病?
刘奕表示,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季节变换时,人体需要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调节能力较弱,不易适应气候变化,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她进一步指出,夏秋换季时,昼夜温差大,孩子需要同时应对暑湿和燥气的双重影响。脾脏喜燥恶湿,夏季湿气重,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肺脏喜润恶燥,秋季天气干燥,肺脏易受外邪侵害,孩子容易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季节交替时期,孩子的生理调节能力面临挑战,更容易生病。
应对换季,为何首先要护好孩子脾胃?
穆静指出,在夏秋换季期间,如果孩子的脾胃没有得到妥善调养,在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相关疾病的反复。
她解释,秋冬季常见的咳嗽看似属肺病,实则与脾胃密切相关。中医五行理论中,脾为肺之母,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主气,既包括自然界清气,又包括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上输于肺。
如果脾气虚弱,肺气亦随之不足,可能导致乏力、多汗、气喘等症状。同时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邪气易从鼻或皮毛趁虚而入,容易出现鼻塞、流涕、咳嗽、荨麻疹等症状,并且反反复复,迁延难愈。
孩子脾胃不适,这些身体语言告诉你一切
刘奕表示,孩子厌食、积滞、腹痛、呕吐、便秘、泄泻、肥胖、身材矮小瘦弱都提示孩子的脾胃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包括影响到肺脏,出现的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哮喘,多汗等。
她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孩子的脾胃健康状况:
1.闻口气:饭后口气酸臭
2.看唇色:口唇淡白无光泽
3.看舌苔:舌苔厚且白或黄色
4.看睡眠:晚上睡觉不安
5.看大便:异常的大便性状,如羊屎状或稀便、夹杂不消化食物
6.看倒刺:手指容易长倒刺
7.摸手脚心:手脚心温度较高,嘴唇突然发红
强健脾胃,提高免疫力
在中医理论中,脾被誉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刘奕表示,脾功能强健是免疫力强大的体现。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调理脾胃,可以增强肺脾气,从而提升免疫力。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系发达,树木才能更加壮实,新长出的叶子自然也会健康。两位专家从饮食调理、合理用药、推拿按摩、良好睡眠和情志调节等方面提供了建议:
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1.家长应树立良好的饮食榜样: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
2.合理安排餐次和零食:三餐定时定量,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少吃”的原则。幼儿园放学后可适量安排健康零食,如新鲜水果、少量坚果或酸奶。
3.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细嚼慢咽,专注吃饭,避免进食过快。不要吃得过饱,保持七分饱、八分饱即可。
4.避免不良习惯:如边吃饭边玩手机,分散注意力不利于消化,且可能损伤脾胃。
5.消积—清热—健脾胃: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加鸡内金水、苹果山楂汤助消化。在此基础上,搭配一些清热滋阴的饮品,如乌梅、芦根、陈皮、冰糖一起煮水。最后健脾胃,如服用小儿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
二、合理用药扶正气
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或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结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
中成药:保儿宁颗粒(黄芪、白术、防风、芦根、鸡内金、茯苓、山药)
三、推拿按摩
1.按摩腹部:家长将手掌面放在孩子腹部,以神阙为中心,顺时针地按摩。
2.补脾经:家长一只手握住孩子拇指,另一只手用拇指从孩子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3.揉足三里:家长将一只手的拇指放在穴位上,稍用力按揉。
4.捏脊:在后正中线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呈一直线。家长以拇指和食中两指,呈对称着力,捏起皮肤,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向上推进到第一胸椎。
四、适当晚睡早起
“长昼酷暑”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特点,即白天时间比较长,因此可以适当地晚睡早起,中午增加半小时午睡时间。另外,中医还有句说法叫“胃不和则卧不安”,提示脾胃健康对睡眠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脾胃功能较弱或受湿邪困扰的儿童,更易出现睡眠问题,根本还是要调理好脾胃。
五、注重情志调节
以往认为情志波动主要影响青春期孩子的脾胃功能,但现在发现,即便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其脾胃也会受到情志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孩子们接触信息广泛,心理较为敏感。
因此,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营造轻松、温馨的家庭环境,尤其在就餐时,避免训斥孩子或强迫孩子进食,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有助于降低情志对脾胃的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