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源泉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门艺术
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甲骨文经典拓片
2009年
“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份荣誉既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
又强化了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汉字和毛笔
孕育着中国书法特有的艺术形式
在此基础上
书家们表现精神世界和审美意味
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独特符号
于字形设计上
蕴含了高度的独立性与艺术性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
文字的书写形态
经历了显著的变迁
这个过程
不仅铸就了书体演变的辉煌篇章
还见证了汉字从实用工具向艺术品的华丽转身
中国书法
有稳固的技法框架
洋溢着无尽的创意与灵动
点画之美
犹如生命之舞
每个笔画
都蕴含着勃勃生机
它从自然姿态与情感流露中汲取灵感
为书法的艺术表达
设立了根本的美学规范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深入中国书法
仿佛穿越时空
触摸到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独特见解
在这里
阴阳、刚柔、黑白交相辉映
展现了古人深邃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
儒家的中庸之道
佛家的深远禅意
道家的自然无为
这些思想精髓
全面渗透于书法的笔触之间
成为其灵魂
01 初 识
书体
书法共有五种书体
篆、隶、楷、行、草
篆书:
篆书作为书体的先驱
自先秦始
成熟于秦代
其源头可追溯至甲骨文和金文
展现了古老而质朴的艺术风貌
其风格古朴典雅
笔画刚劲有力
透露出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篆书的字形构造严格遵循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字体线条圆润流转
宛如自然之态
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简洁的结构之美
秦 李斯《峄山碑》
隶书:
隶书盛行于秦汉时期
由篆书嬗变而来
其字形展现出宽扁的体态
横画舒展悠长
竖画短促有力
给人一种稳重而不失灵动的美感
在书写技巧上
隶书尤为注重“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
还有“一波三折”的运笔规律
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正因如此
隶书非常适合用于书写正式的公文或雕刻在石碑之上
其庄重典雅的风格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汉字的权威性
东汉 《张迁碑》(局部)
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其显著特点是更加简洁清晰
它归为现代书法体系
可细分为小楷、中楷与大楷
楷书之美
在于其笔画的方正平直
唐代楷书法度森严
结构严谨有序
书写严格规范
整体字形端庄稳重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魏碑也归为楷书范畴
北魏墓志铭是北魏时期埋葬死者刻于石上的文字
用以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家族世系及宗教信仰等内容
这些墓志铭不仅是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资料
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展现了北魏时期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审美追求
北魏 《张猛龙碑》(局部)
行书:
行书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实用性
在各书体中独树一帜
它的笔画间自然流畅
仿佛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展现出一种生动而富有韵律的美感
在书写过程中
书法家们尤为重视笔势的连贯与流动
其字形变化多端
每一笔都充满活力
在古代以信札、手卷为主
[图片] 北宋 米芾 《蜀素帖》(局部)
草书: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
它始于秦汉年间
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是“今草”的前身
东汉 张芝《八月帖》(局部)
今草亦称“小草”
它始于汉末
由东汉张芝所创
后经王羲之等书法家的发扬完善
今草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
减省了章草的点划波磔
其行笔自然,刚柔相济
书写简约方便
唐 孙过庭《书谱》(局部)
在狂草的世界里
笔画连绵不断
字形更是变幻莫测
时而雄浑时而飘逸
犹如“惊蛇入草”“渴骥奔泉”之势
肆意驰骋在广袤天地
唐 张旭《古诗四帖》
经典书家代表
锺繇
字元常
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锺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后世将其与“草书之祖”张芝并称“锺张”
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在书体上有新的探索
开创楷书“新妍”
有代表作《荐季直表》《贺捷表》《宣示表》
东汉 锺繇《荐季直表》
王羲之
字逸少
世称“王右军”
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被尊为“书圣”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博采众长
一改汉魏以来质朴书风
创妍美体势
其传世作品众多
但真迹无存
多为后人摹本或临本
有代表作《兰亭集序》《十七帖》《丧乱帖》等
东晋 王羲之《丧乱帖》
颜真卿
字清臣
唐朝名臣、书法家
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有楷书代表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
其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02 技 法
技法
是中国书法的精髓
人们通过“执笔”
将汉字书写在纸张上
具体而言
技法涉及到笔法的细腻
结字的精妙
章法的布局
它要求书法家能综合考虑字间关系与对比
同时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用笔要掌握毛笔的性能
笔法的技巧
线条的形态
用墨要精准地控制墨的浓淡
使墨色在纸面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与变化
进而增强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代的执笔方法多姿多彩
孩童初握铅笔的姿态
在不经意间
映照出古老而质朴的方式
虽显稚嫩
却蕴含自然之趣
在历史的长卷中
文人墨客的执笔方法有很多
如单钩、双钩、撮管、捻管、拨镫、握管等
单钩法轻盈而灵活
宛如指尖跳跃的精灵
适合书写流畅洒脱的行草
双钩法稳重、端庄
双指并拢
力透纸背
是书写楷书与篆书的上乘方法
撮管法以手指轻拢笔管
仿佛掌心握着暖阳
笔墨流淌温暖和亲切
捻管法是手指的微妙旋转
使笔锋在纸面上自由游走
创造出细腻且优美的线条
拨镫法源自古代照明工具拨镫的动作
寓意着执笔时的稳健与精准
仿佛每一次落笔都如同拨亮心灯
照亮书法艺术的前行之路
握管法最为传统
要求书写者以五指紧握笔管
力量均衡而稳定
使得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与气势
古人执笔图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
元代赵孟頫是这样谈技法的
结字特点会因袭时代的变迁
而用笔是千古不易的
这也证实古人对用笔和结字是非常重视的
笔画搭接即“结字”
多字入行称“章法”
无论真草或隶篆
诸体皆由此法行
03 审 美
在中国书法中
富有质感的点画和线条
展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厚重或纤细
更蕴含着内敛深沉的美
它既坚实又不失温婉
这种线条所传达的
是一种超越表象的内在美
如同被精心雕琢的玉石
外表质朴无华
内里却蕴含着丰富的纹理与光彩
唐 怀素《自叙帖》(局部)
章法的本质
是对空间虚实的精妙处理
它要求书法家在创作时
不仅关注汉字本身的形态
更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虚实对比
营造出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
基于整体美感的考量
设计了书法章法
书法的气韵美
宛如音乐般流淌于笔端
它的精髓在于运笔时细腻多变的节奏
这种韵律
是生命力量的体现
它让静止的汉字有了呼吸
如同生命的脉搏
赋予汉字以动态美
北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五代词人顾夐曾说:“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中国书法是讲“意境”的
欣赏者往往不约而同地走进书法世界
以纵观生命的角度
探索其中蕴含的神秘力量
每一幅作品
都是书法家在创作时心灵轨迹的印记
当我们观赏一幅作品时
就如同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与书法家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那或流畅或凝涩的笔触
无不在诉说着他们的心绪起伏
04 人 文
书法并非是孤立的学科
它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在这个维度
中国书法和绘画有很大不同
其中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哲学思想
书法还与古代诗文紧密相连
许多书法作品都是对经典诗文的书写与再现
它展现了书法家的笔墨技艺
更传递了诗文中的意境与情感
这种诗、书、画的融通
使中国书法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人文艺术
北宋苏轼曾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析枝二首》中写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他认为
那些能自如地超越既定界限
以诗为媒介展现才情的人
才是真正的诗人
他们掌握了“艺”的变通之道且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束缚
此句虽意在论诗
却无不体现中国文人的思想文化精神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艺术的本质在于人的创造
映射着人的精神风貌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人们对其品评常与人品相互交织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展现艺术家的精神境界
西汉扬雄曾说: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言语如同心灵的回响
书写则是情感的流露
刘熙载于《艺概》中讲:
“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认为
书法是人的艺术
它不能脱离人文而单独存在……
是的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是深入灵魂的
他们的言语
时刻透露着深深的“文化自信”
05 创 新
学习书法
实际上就是和古人的近距离接触
他们把思想、精神融进笔端
记录于万代千秋
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们“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他们“集浩瀚于方寸间,展联翩于臼窠外”
他们……
那我们呢?
书法在古代
是文人记录生活的实用性工具
书法于当代
也应具备时代意义
首先,人们还在坚持学习传统书法
1981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
书协成立后
以举办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为中心
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重要渠道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普及
让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其次,当代人逐步将“拿笔写”变成了“用手敲”
如果这样
中国书法的“日常书写”该何去何从?
大家应该已经猜到
我们是有办法的
我们在坚持“守正”的前提下勇于“创新”
实现了书法的另一种“日常”
每当生活、工作时
人们常会使用“Word”
在字体栏中
我们总会看见“华文楷体”“华文隶书”“华文新魏”等分类
因其字体美观
大家经常会用到
这样来看
人们实现了书法在当代的数字转化
使用这样的方式“练书法”
虽不能凝神静气、执笔研墨
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书法的兴趣和审美
从而对书法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积极影响
(作者:曹雨新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