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化遗产守护者|张景辉: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和守护
来源:民生网
2024-07-31 15:54:08

守护者简介

张景辉,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景德镇市雕塑协会会长。多年来不断探索高温颜色釉陶瓷艺术创作。代表作《梦幻》和《印象山水》两大系列,以独特的意境和东西合璧的表达语言,营造出梦幻般的精神境界。部分作品先后被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亚太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作品获得多个奖项,拍卖价格在保利,嘉德等各大拍卖会上屡创新高。

初次见到张景辉的时候,他正在将自己刚刚画完的瓷板画作品,放进炉里准备烧制。

一个没有经验的学生,在抬作品进炉的时候,不小心用手蹭掉了一块儿,“我的画被毁掉了!”张景辉惊呼,顿时心疼不已。很快冷静下来后,他又第一时间转头去关心学生的手有没有被伤到。

跟随张景辉来到他的创作基地,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陶瓷作品,院子、走廊、仓库,工作室统统被占据,从十二生肖到大禹治水再到各类陶瓷板画种类繁多。

图:部分残次品

张景辉告诉人民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残次品,“这还没算被砸掉的,实际可能是这些的几十倍,院子里原来有一个大坑,被砸掉的残次品填平了。”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残次品?张景辉表示:“瑕疵乃至烧制失败,是陶瓷作品入窑烧制过程的常态,就像有一款龙,我们一共烧了900件,有400多件是坏的、不合格的。有的有孔,有的颜色不对。成功烧制一件作品,并不容易。”

多年来,张景辉不断探索高温颜色釉陶瓷艺术创作,把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的绘画方式融合,形成东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

“中国绘画第一是气韵生动”

来到张景辉的工作室,我们发现他作画的工作台上,放着两块海绵,于是好奇这是干啥用的?张景辉笑而不答,说要卖个关子,转而开始作画。

在作画过程中,张景辉的呼吸声特别重,他边画边解释,“中国绘画的六法第一个就是气韵生动,要想画好就特别累,需要全身心进入状态,才能把画面的气韵走起来,很耗费气力。从2006年做完一个8米的雕塑后,我就不做那么大的了,因为感觉自己的‘气’上不去了,不想自己的作品形似但不生动。”

“啧”一声后,张景辉把刚画好的画又给擦掉了。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他说:“作画是需要状态的,如果状态不对,有时候找不到感觉,就要‘破’,擦掉,然后再‘立’,重新开始。”

图:张景辉擦掉自己不满意的画

经过一番“重头再来”后,终于看到海绵“登场”了。“传统作画用的那个笔有线、有面,是刚的,所以我就想尝试用海绵来晕染,这个是柔的,有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用蓝色底子的海绵去铺黄颜色,用铺过黄颜色的海绵去取铺蓝颜色,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过渡,就形成了不一样的瓷画语言。”张景辉说。

在微调画面的时候,张景辉打开了他没听完的玄幻小说,“我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听一听,这样有一个声音的陪伴,就感觉自己并不孤独。”

“热爱,引领着我走进美术的世界” 

谈及自己为何会走上绘画艺术之路,张景辉没有丝毫犹豫,“这源于一直以来我对绘画的热爱。”

“小学的时候,老师在台上讲武松打虎,我自己就在台下画武松打虎。”“到了中学职业教育看了一圈课程表后,还是觉得喜欢涂涂画画,便遵循着自己的爱好加入了美术班。”“1979年,高考以三门单科第一的成绩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学雕塑。”张景辉回忆往事,眼中有光,“热爱,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美术的世界。”

出生在景德镇,求学在景德镇,工作也在景德镇,张景辉说他是景德镇“土著”。但是,他不想自己的作品和美术道路也局限在景德镇。

“我一直有一个画油画的梦想。”参加工作几年后,张景辉拿出多年积蓄,自费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那段时间,张景辉每周只休息一天。为了保持专注,他还和室友商量,上午9点以后,不能跟对方说话,谁先说话,中午谁请吃饭。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专注学习的时光,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张景辉坚定了回到景德镇做陶瓷的梦想,“我觉得自己还是要回到景德镇,因为这里是我的根,也有着做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和守护” 

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时候,张景辉曾向“现代艺术之父”栗宪庭先生提问,“创新和传承的关系是什么?”

栗宪庭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和守护”,在张景辉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之路。”

回到景德镇之后,张景辉坚定了陶瓷梦想,开始主攻山水陶瓷。最初,他遵循陶瓷材料独特的语言形态,采用既有粉彩又有新彩的复合颜料摸索烧炉,“刚开始虽有老师傅教,但还是走了很多弯路。后来,自己慢慢摸索,一遍遍烧、一遍遍总结,反反复复多次后,终于能烧出自己想要的了。” 

随着技术日益精湛,学过西画的张景辉,不满足于仅呈现传统山水画。他开始把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的绘画方式融合,形成东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

张景辉指着他的作品,动情介绍,“可以看到我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东方元素,因为,不管我怎么画,骨髓里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图:张景辉创作中

“《梦幻》系列的诞生,是因为当时我看到我们精神的缺失,所以就创作这样的画面,里面有逃离的,有奋进的,有抵抗的,有迷醉的……《印象山水》系列主要是我对大自然的一个感受,现在我主攻印象山水,并进行了提升,离物象远了,离我的内心近了。”张景辉对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图:《梦幻》系列部分作品

《梦幻》系列,画中以一个女人为代指,借人物形象表达从1983年至今对生存状态的思考,隐喻人的自我精神得与失。

图:《印象山水》系列部分作品

《印象山水》系列,以山水为主题,创作出“似山似水”的画面,表现出对大自然更深层次的感受。

张景辉告诉人民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我的创作都以挖掘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致力于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激活中华文化,传播东方精神。”

“不停下自己,不断圆梦”

“不停下自己”,这是交流过程中,张景辉一直跟我们强调的一句话,也是多年来他对自己的要求——大脑不能停,要不断去思考;手不能停,要不断去创作。

30岁之前,他更多是在“读万卷书”,学技术,打基本功。“我的手没有停过,景德镇每一条街、每一个景点我基本上都画过。”

40岁之后,他更多开始思考,探寻历史规律,梳理总结间接经验;开始“行万里路”,感受自然风光、人文精神,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然后,将自己的经验、经历、感悟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

图:张景辉创作中

如今,张景辉退休多年仍每天坚持创作。“艺术创作是需要状态的,但是这个状态又不是时时都有,有时候开始创作的时候没有,但画着画着就有了;有时候开始很有灵感,但画着画着又没有了。面对这种情况,我解决方式就是不管有没有状态都坚持画,说不定画着画着就有了。”

在他的工作室,我们看到有不少瓷板画十多年过去,至今仍是半成品,其中一幅十八年了仍在打磨中。
在张景辉看来,艺术创作没有差不多之说。因为要求高,他有的画至今一直没画完。“你现在画完了,明天来看又感觉没有画完,再过了一年可能又觉得还是需要修改。”

张景辉透露,他创作之余,还计划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朋友共同策划一场海外艺术家大展,以突破和弘扬传播东方精神为己任,他们将跨越千山万水,把东方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示给世界。

从学绘画,到学雕塑,再到学油画,最后回到陶瓷艺术创作;从早期画花鸟,到后来主攻山水,再到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西方的绘画结合走上中西合璧的陶瓷艺术道路。张景辉说他“圆了一个梦,破了一个梦,又建了一个梦”。

在不断圆梦过程中,张景辉逐渐认清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艺术坐标。他说,未来还将沿着这个坐标继续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守护者】系列简介:

从甲骨、青铜器、竹简到纸张,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媒介被记录下来,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践行社会责任,记录时代文明,人民文化遗产等机构联合发起“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传播计划。

伴随计划发起的“我是文化遗产守护者”新媒体公益传播接力活动,自2023年5月在人民日报社启动至今,全网曝光量逾5亿,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2024年7月,人民文化遗产同步推出《守护者》系列访谈,记录新时代文化艺术领域守正创新的代表人物,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激发文化艺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源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