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79岁市民王汝春持续10年拍摄“天空日记”:记录写在蓝天之上的“民生答卷”
来源:民生周刊
2024-07-26 13:47:0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每天早晨8点,打开自家阳台窗户,举起相机,对着天空按下快门,“咔嚓”一声,画面定格。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把“天空日记”留在方寸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民王汝春将这一习惯坚持了整整10年。

最近,他把3000余张照片汇集在一起,制作出一张“2014—2023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变化图”。这张图以AQI(空气质量指数)100为水平线,空气质量优良天拍摄的照片放在水平线以上,污染天拍摄的照片放在水平线以下。

“一目了然!2014年的时候,污染天数比较多,大多数照片都在横线下边,而近些年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照片基本在横线上面了。”王汝春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环境监测数据,让王汝春的“天空日记”有了生动注脚:2013年,河北省PM2.5全年平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2023年这一数据降到了38.6微克/立方米;2013年,河北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为129天,202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50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作为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天空日记”拍摄者,王汝春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次重要会议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的部署。“现在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景象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很强。”王汝春欣慰地对记者说,“我相信天空会越来越蓝,河湖会越来越清,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环保,用影像记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蓝天白云下的河北博物院广场(图/王汝春)

从“追踪雾霾”到“追踪蓝天”

王汝春今年79岁,退休前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1994年,我的小孙子出生了,为了记录他的成长,我买了第一台相机,从那以后就爱上了摄影,想去拍摄更多主题。2005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几乎每天都要出门拍照。”

“喜欢摄影的人,对天气非常敏感,如果空气质量差,拍出来的照片灰蒙蒙的,很难出片儿。”王汝春回忆,2013年,石家庄市区常遇重雾霾袭扰,大家都不怎么出门活动了,街上很冷清,拍不出生动的照片。

就在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河北省也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等重点任务。同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出台,一场“蓝天保卫战”就此打响。

“我想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从2014年元旦开始,每天都拍天空。”王汝春说。

最初,王汝春考虑选个石家庄的地标建筑,每天固定机位拍摄,但是他担心碰到极端风雨天气坚持不下来,就把“打卡”地点放在了自家的阳台。“选了一个有层次的角度,天气好的时候,照片很通透,能看到很远的建筑,天气不好的时候,照片就只能拍到眼前的一小块了。”

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汝春攒下了3600余张天空的照片。

“我原来给这些照片建的文件夹叫‘追踪雾霾’,但是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我发现这个名字已经不合适了,于是我用‘追踪蓝天’给文件夹重新命名。”王汝春说。

2013年以来,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河北省集中力量实施了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的治本攻坚行动。经过各地共同努力,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出现频次逐渐减少,环境空气质量呈止跌转好趋势。以石家庄为例,数据显示,2013年石家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有43天,而2023年增加到249天。

“天蓝了,水绿了,可拍摄的主题越来越丰富”

“我要是有事不在家,老伴儿、小侄女……身边人都会帮我拍。常年坚持,一日不落。”王汝春坚持不懈拍摄“天空日记”,感染了身边亲人一起加入。

在王汝春的老伴赵素贞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天早晨一到时间,我就会提醒他准备拍摄,生怕他忘了。以前石家庄灰蒙蒙的,被人调侃是‘土家庄’,现在我们生活环境变得多好呀,碧水蓝天,绿树成荫。”

2022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近3年石家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到2025年,石家庄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市PM2.5浓度降到4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7.4%,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6.7%,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石家庄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为实现上述目标,石家庄市通过采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措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王汝春发现,他可以拍摄的主题越来越多了,之前冷清的广场,现在汇集了很多市民,健身、跳广场舞、遛娃。“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愿意出门了,不仅天蓝了,水也绿了,可以拍摄的主题越来越丰富多彩。”

“滹沱河水系也治理得越来越好,我经常去拍。还有咱们的口袋公园随处可见,你从我拍的这些照片上老百姓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大家多开心呀,是那种发自内心地笑,幸福指数非常高。”王汝春开心地对记者说。

王汝春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2014~2023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变化图”。(图/刘烨烨)

“未来我还要继续拍蓝天”

随着蓝天常态化,王汝春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还要继续“追踪”吗?

“拍,继续拍!我想了想,觉得我要把新时代这些幸福瞬间都记录下来。10年下来,这件事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王汝春坚定地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为蓝天常在,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接续发布三个“大气十条”文件—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我国从10年前的雾霾重重到如今的蓝天常驻,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共同的家园将越来越美好,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王汝春说。

记者观察

美丽中国建设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王汝春的电脑里,曾经名为“追踪雾霾”的相册,改名为“追踪蓝天”。10多年来,他的照片越攒越多,天空也越来越蓝。老百姓的生态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美好生活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

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艰巨长期任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从2013年开始,三个“大气十条”文件接续出台,打出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的“组合拳”—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累计下达2000多亿元;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实施,我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5.5%,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6.8%,好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下降6.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蓝天之上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老百姓心里的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全会还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新征程上,我国将持之以恒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造福人民,泽被子孙。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5期、7月2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持续10年拍摄“天空日记”的河北石家庄79岁市民王汝春:记录写在蓝天之上的“民生答卷”》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