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
2024-07-11 18:02:34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搏骤停总体发病率高达97.1/10万,其中超过80%的心搏骤停以及猝死情况发生于医院外。许多生命猝死事件原本可以避免。

在现实生活中,因急救能力不足导致的猝死事件屡见不鲜。《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搏骤停总体发病率高达97.1/10万,其中超过80%的心搏骤停以及猝死情况发生于医院外。许多生命猝死事件原本可以避免,但仅仅因为身边人不敢救、不会救、不愿救,或因找不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而导致急救失败,结局令人痛惜,给死者家属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

人们一次次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如何才能避免悲剧上演?如何加速推进急救知识的普及、急救技能的提升、急救设备的布局、急救队伍的建立?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进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势在必行,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

话题的引发与延伸

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逐步向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尽管与过往相比,我国社会整体急救设施和急救技能都有了大幅提升,成功的急救案例也越来越多,但就目前而言,经过急救规范化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人依旧少之又少,一些人的急救能力还停留在“掐人中”的知识和手法上。因此,孙达认为,布局急救设施、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技能既任重道远,也是当务之急。

去年全国两会上,孙达提交了《关于推进AED的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的提案》,引起普遍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孙达再次关注医疗急救主题,将去年的提案加以丰富深化,提交了《关于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与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的提案》。孙达建议将每年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主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活动,定期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技能竞赛;鼓励社会急救力量深入基层普及急救知识,教授急救技能,培养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将急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将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与高中毕业必考科目,将考取应急救护证作为驾驶员和相关行业就业者的必要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参与急救事业,建立多元化急救联动机制;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建立财政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急救服务半径;加强院前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公众急救设备、志愿者、急救机构信息与通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的互联共享。

孙达的提案引起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回应。去年7月,国家卫健委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研究AED配置管理相关的立法工作,加强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配备,形成全社会支持急救的良好环境。

在提案带动下,中华慈善总会专门成立了“红心闪闪”AED项目办公室。一年来持续向江苏常熟“全民应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山东济南公安系统、北京房山和门头沟洪水受灾地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云南普洱边境县边防机关及少数民族地区、中科院、敦煌研究院及敦煌各景点、江西省各大景区及高等院校、甘肃张掖各县养老机构、陕西榆林多处人员密集场所等进行捐赠,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欢迎。

其间,久心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广东惠州科美思医用仪器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维伟思医疗科技公司等与中华慈善总会达成战略合作,踊跃捐赠AED设备,为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各地的呼声与行动

急救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安全感密切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心源性猝死急救与治疗的“救命神器”,AED已日益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知晓率、普及率越来越高。

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心血管医学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心源性猝死依旧是对医疗与社会的一项严峻挑战,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该病,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低于10%,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严峻事实。

由于风险预测的不完善以及应对心律失常等突发事件方案的不足,使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变得十分困难。虽然心脏复苏抢救的方法手段已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但仍需在不同地点以及医疗机构中加强社区干预和急救系统的组织协调工作。

如今,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呼声越来越高,多地也已开始了实际行动。今年1月1日,《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应配备AED,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体育场馆机构配备AED。早在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所有市属体育场馆均已配备AED。不止于体育场馆,如今各地AED的布放已延伸向更多公共场所,并致力于以网络技术手段帮助市民更容易找到与使用AED。

去年,广东省深圳市施行新的城市标准,主要交通场站、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学校、大型购物场所(50000平方米以上)等一类公共场所,AED配置密度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之一:每台AED服务辐射半径小于等于300米;施救者直线步行3至5分钟可获取。同年,北京发布了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5089台AED覆盖全市3116个点位,市民可通过导航及时找到。

日前,广州市卫健委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以科学规划、注重时效、优化配置总数为原则,结合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重点区域、场所面积等因素,按照3至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标准进行配置。每台AED须按照1:10的比例要求,组织人员培训。同时,AED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应安装在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位置。广州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还将建立AED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实现AED位置信息、品牌型号、配置单位、功能状态、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在线管理。

《规范》对于特殊场所的AED配置作出详细的数量标准规范。在运动场所、运动人群安全保障方面,规定每个体育场馆的每个楼层需配置一台,单平层面积每超过4万平方米的需增设一台。大型商场每个场所、每所学校(含幼儿园)校(园)区、每个养老服务机构至少配置一台。大型交通设施中,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每个楼层,城市轨道交通每个站点,每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最大日人流量超过3000人次的客运码头至少配置一台。

医疗急救是一项光明事业、温暖事业、功德事业,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快速响应,更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周密规划与耐心。孙达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全民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加快研究设立“‘1·20’中国急救宣传日”等工作,不断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技能,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执行副总编辑:马海涛,编审:郭梁、赵慧,编辑:唐晓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