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月坛中学校长张文生:好教育就是教人变好教人变活(上)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民生网
2024-06-07 16:41:01

编者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回应了变革时代的人民期待,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共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深耕和历练。为此,我们近期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活动,首批推出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书写精彩的中国教育故事。本次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市月坛中学校长张文生。

 

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典出《大般涅槃经》,讲的是一群盲人辨识大象的样子:“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北京市月坛中学校长张文生的对话,开始于这则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何从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森林与树木的关系角度,研究办学、教育和育人问题。学校办学、课堂教学、人生规划、为人处事、质量评价、分析社会、解读世界等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悟出答案。

北京市月坛中学校长张文生

张文生感叹先人们的大数据意识、整体思想和系统思维!他的儒雅谦虚、思想深邃、诗人气质,给人愉悦的感受。张文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办学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从宏观角度讲,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微观的角度说,就是为学生好,为学生一时一事好,更为学生一生一世好。

张文生是一个纯粹的人,甚至为了心中道义可以牺牲所有。他遨游书海,把握教育本质,关注师生的精神家园,对学校办学的诸多问题都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尤其可贵的是,张文生的办学经验具有普适性,很多学校都可以直接拿过来就用,这大概是名校长最具魅力的地方。

扛过很多事

北京市月坛中学始建于1963年,是一所富有魅力、特色鲜明的中学,是一所国家级高中建设特色项目学校,是一所国际交流示范校,是北京市对外开放的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公立完全中学。

1987年7月,张文生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先到房山区执教一年。1994年6月,他直接从一线语文教师,被破格提拔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这一年,张文生年仅29岁。

1999年10月,张文生担任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学党支部书记。2005年2月,因为校际轮岗,调任鲁迅中学党支部书记。

2007年2月26日,张文生正式调任月坛中学校长。4月,西城区教委部署“小升初”招生工作,因学校相关干部没有及时将招生政策变化及要求传达到位,依然按照以前的政策,宣传部署面向全市的招生工作。没过几天,月坛中学和海淀区某中学一起被全市通报批评,媒体报道“两校校长被撤职处理”。

张文生履新,就遭遇“大闷棍”。时任西城区委书记林铎,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维护了月坛中学,保护了校长,使得张文生能够在原岗位继续开展工作。

2007年10月,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代表团总团长,张文生率领135人(分为五个分团)到日本进行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代表团聆听了日本教育的全面介绍和说明,参观访问了37所各级各类学校和几十个日本家庭,走访了“一都一府六县十市”,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增进了解与友谊,推进中日友好事业发展。

2018年3月,北京市实行新高考,除日语外,其他各学科都由北京市教委授权北京教育考试院命制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说明》。然而,月坛中学一直没有收到考试说明,多次督促询问无果。

2018年10月22日,月坛中学第一次打书面报告《关于命制北京市普通高中日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说明的请示》。三个月后,学校接到口头回复:因考生规模小、试题命制成本高,不再单独命制高中日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说明。

2019年6月13日,学校第二次打书面报告《关于月坛中学高中日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请示报告》,再次申请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同年9月3日,学校收到批复意见即“用高考成绩代替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但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2019年9月,学校第三次打报告《关于月坛中学高三年级不参加高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日语学科相关工作的请示》。同年11月27日,收到北京市教委给西城教委的批件:由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与西城教委研究决定,授权高校专家命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日语学科试题。

至此,三次书面报告终于尘埃落定:2020年后,正式授权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单独命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日语科目考试试题。

月坛中学的招生也是几经波折。2007年4月,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月坛中学由全市招生,改为面向全区招生。2010年5月,恢复“小升初”全市招生。

2013年,开始推进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月坛中学刚刚恢复全市招生三年后被叫停,从2014年开始,又一次改为面向全区招生。

2017年5月,月坛中学再次恢复“小升初”全市招生,并延续至今。

此外,张文生还遇到了“取消日语小语种”到“支持特色办学”;高三毕业生“高考华山一条路”到“中日高大一体化直通车留学”;日语教师继续教育“只能选学公共类科目”到“学校自主培训报备确认即可”;长达7年的“正名”诉求,“被动改名换姓”到“全面恢复校名”……

有句话说得好: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工作中的磨难和挫折,反倒让张文生的心胸愈发广阔。那些砥砺前行的岁月化作履历,都一桩桩构成了他生命中美好的风景。

为了当初那份信任,为了肩上那份责任,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张文生至今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条:不叫一日苟且,强调理解与交流,尽最大努力把这所特色鲜明的中学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诗人与行者

2019年4月5日,张文生本想约三五个诗友踏青、吟诗、抒怀,谁知一经呼应,近30个几十年不见的诗友从世界各地出发,汇聚在一起。他们的激情再一次燃烧起来,在白云飞、李宁、丁蓉、余韶文等几位师兄弟的热情参与下,《与灵魂碰杯——纪念诗群崛起的80年代》集结出版。

诗作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友们(77级至86级共10届),张文生担任主编,白云飞、丁蓉任副主编。著名诗人食指(郭路生)作序,称“这本诗集,展现了80年代的青春画卷,洋溢着青春、健康、向上的时代气息。”

张文生坦言:“以天地和历史为背景,与那个诗群崛起的年代隔了或别了近40年的时光,但诗情、记忆和对后世的影响犹如流淌的江河一样,不曾停歇。我们思想活跃,热情澎拜,我们的诗作是心灵的颤抖,也是时代的歌喉。”

张文生喜欢文学,他在儿时看过很多传阅的“小人书”,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岳飞挂帅》《神笔马良》等,这些书是他在那个时代的精神粮食。

读大学时,他看过《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悲惨世界》《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纯理性批判》《红楼梦》《围城》等近200部中外名著,一方面是专业需要,除了中文专业的必读名著外,他对心理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了内心对知识的饥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其中,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对他此后的阅读影响很大。

工作以后,他与几位读高中时的老师和读大学时的导师关系密切,还遇到了数位好领导、一批专家学者和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很多诗友校友、同学、同事、同仁,有一部分人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支柱和良师益友。

读书是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他先后读过《毛泽东选集》《康熙皇帝》《黄金时代》《周恩来传》《胡耀邦传》等100多本小说、诗集和人物传记,他觉得《狼图腾》《白鹿原》《尘埃落定》《应物兄》等作品很有震撼力和美感。

张文生不仅喜欢看书,喜欢买书,还喜欢藏书。他认为,书是自己不离不弃的伙伴,将陪伴自己一生;看书是与有思想的人谈心对话,买书是一种心理建设和精神安慰,藏书是一种爱好和享受。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张文生读过的书,行过的路,得出的思考,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转化成为他的学识、修养和气质,拓宽他的视野,增长其办学智慧。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张文生躬行在教育路上37年,当校长17年,他想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济世情怀的人,尤其是想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张文生一直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做着教育的事情,没敢下海,没能改行,更没有他顾。因为他始终认为方向很重要,实践很重要,他一直记着自己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行者,他有时候觉得走了很远,有时候感觉刚刚出发;有时候觉得真谛明明白白,有时候觉得方向模糊难辨;有过敬畏,有过迷茫;有过妄想,有过失望;有过专心致志,有过五味杂陈。凡此种种,皆因为教育。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一路走来,张文生在教育的世界里且思且行,且歌且吟,将“勤”与“思”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一路走来,他一直没敢放弃理想,一直没有放弃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和积累。有时的回望并不意味着停下脚步,可能会有崭新的出发。

于是,《碎语繁文话教育》结集成册,这是他在一线长期工作的文集和实践耕耘,通过一个个定格的文字,记录他在教育路上的所思所悟,从内容到风格,都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不少文章闪耀着的思想火花,让人们从多角度对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多侧面读懂教育。

《与往事干杯》,记录了他工作生涯中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书中涉及的人和事是真实的。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与日本友人交流交往的珍贵留存,是交流故事,它影响视野;中编记录他读过的书、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是成长故事,它决定格局;下编是简历和手记,是档案故事,它记录工作和生活。

张文生还主编过3本著作:《双语趣谈中日文化》的30篇文章由各位名家撰写,构成了角度不同的点与线,勾勒出中日文化彼此相通各具异同的特点;《行走日本》收录了15名教师、49名学生的赴日见闻和亲身感受;《感受细节中的中日文化》以月坛中学和日本学校的交流活动为背景,记录了中日两国的差异和中日师生通过活动结下的友谊,为中日民间交流提供了一个范本。

鲁迅先生曾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些著作无疑是一个行者的足迹,有关于教改的思考、关于社会热点的解读、关于学校建设的分析、关于教育和文学的感悟、关于家庭教育的见解……

坚持与坚守

张文生认为,基础教育的厚度决定人生发展的高度;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是大势所趋;留有余地是一种教育智慧。他一直坚持5个办学策略,坚守5个教育主张,即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多样,接纳不同;全面奠基,五育并举;交流沟通,互学互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合作共事、懂得健康生存发展”的时代新人。

所谓5个办学策略,即“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目标、日语教育与国际交流的特色、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并重、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并重、学科教研与跨学科教研并重。“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指以长期、广泛、深入的中日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标志的国际交流特色活动;以日语为第一外语,以中日历史文化为背景,建设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为重要育人途径和方式的德育特色;以多国、多地、多校、多专业为出口的多元培养发展方向。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既是全面发展的要义,也是个性发展的要义;既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既是普世价值观和方法论,又是济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教育的黄金律,也是交流交往的黄金律;既是教育信条,也是行动纲领,还是交流交往准则。教育需要接纳不同、尊重不同、发展不同、成就不同。基础教育厚度决定发展高度,全面是基础,个性是目标。

教育需要努力扩大交流、互学互鉴、促进了解、加强理解。因为文化、经济、价值观、制度、风俗、环境的差异,因为经历、观念、背景的不同,因为家庭、目标、性格的多样,世界上最难的是相互理解。

正是因为坚持和坚守,张文生创造了永垂校史的5个里程碑:日语教育及国际交流特色在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连续开展50多年;在著名画家李可染家人李庚的支持和帮助下,跨越国界的中日青少年民宿交流活动,持续至今已有40年;1994年,月坛中学被评为西城区首批“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学校;从2012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开辟了高大一体化留学直通车项目,学校被评为西城区首批国际交流示范校。

1985年7月,学校与日本拉博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开展“民宿交流”项目。2008年5月,与日本涩谷幕张高校签订民宿交流项目。2012年5月,与日本佐野日大高校签订民宿交流项目。1988年,与北京日本人学校共同开展中学生中日演讲比赛项目。2001年12月,启动中学生赴日“修学旅行”项目等,为中日交流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月坛中学开展对外交流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堪称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1987年3月,年仅15岁的中出浩二参加日本拉博国际交流中心第二次民宿交流活动来到月坛中学,这次交流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2014年3月,中出浩二11岁的长子和奶奶中出素子一起报名参加了第29次民宿交流活动来到北京,寄宿在月坛中学学生家里。这是长子与父亲相隔27年后参加同一项民宿交流活动。

2017年3月,中出浩二12岁的次子报名参加第32次民宿交流活动,仍是寄宿在哥哥曾经寄宿过的月坛中学学生家里。这是次子与父亲相隔30年后参加同一项民宿交流活动。

奶奶中出素子曾经5次参加民宿交流活动来到北京。这就是中出家祖孙三代的中国情节,他们体会到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是多么的美好。

月坛中学与拉博之间的交流是外事合作项目中开展最早、时间最长、形式最丰富、交流最深入的一个项目,至少有四个主要特点:“草根”交流;青少年交流;教育交流;文化与心灵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也给人们以多角度的新的启示和思考。

学校先后与日本全部47个都道府县、274所大中学校和相关机构保持着友好往来;与日本5所大学10个学部建立了留学直通车合作项目;接待过1000多个日本访问团;走进彼此2000多个家庭开展民宿交流;组织彼此上万名青少年交流往来。可以说一所学校走进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关注这所学校。

从1988年至2021年,先后有7位日本驻华大使到月坛中学访问,参加学校活动并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参加学生座谈会后,在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德不孤,必有邻”的条幅上签字留念。

在月坛中学的校史馆,珍藏着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原国家教委党组副书记柳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孙平化、原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曹卫洲、著名书法家米南阳、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日本友人等赠送的书画作品,它们共同见证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开国将军、著名书画家及教育界知名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支持和肯定。

目前,月坛中学已经成为日本驻华大使青睐的“打卡地”,不仅闻名中国,而且享誉日本,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日文化交流的平台、知中知日人才培养的基地。”(未完待续)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