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中药材种植模式”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人民康养
2024-06-05 21:58:31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口号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聚焦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

中华大地上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从古至今孕育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医药典《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用植物达上千种,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长期以来,中医药主要取材于自然野生资源,“上山采药”生动体现了古人取材之道。随着现代中医药高速发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我国多地曾发生滥采滥挖事件,导致人参、黄连、杜仲等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枯竭甚至濒临灭绝,发展中医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度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理事长张伯礼接受人民康养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的野生中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行业通过种植野生中药材,探索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向奔赴的中国方案。

今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药资源已增至18817种,中国特有的药用植物达到3151种,且至少发现196个新物种。在张伯礼院士看来,我国在生态环保方面下的功夫大概是全世界最多。“国家重视生态环保利好于中药材高质量发展,而中药材规范化、大面积种植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善了环境。”

全国现有几千万亩湿地、几千万亩林地和几千万亩荒漠地,张伯礼院士认为,这些土壤环境虽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却适合种植中药材。因为中药材具有抗逆境特点,环境越差对中药生长还可能越有利。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增加林下植被种类,减少水土流失,还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逆性。

张伯礼院士透露,林药现被林业部门认为是未来全国数千个林场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整结构在林下种药,既维护森林生态,也能长成更好的药材——林地水好、生态好,适合种植出高质量中药材。”

张伯礼院士告诉人民康养,目前主要问题在于林地、湿地、荒漠地都还没有集中开发,也没有主动去规划。相关部门的人尽管知道可以种药,但不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药、种完药又卖给谁?他建议,要创新协作模式,林下药材专业组织和药品专业机构要互相支持、共同协作。“做好种植规划和计划,根据林场生态特点规划种植物种,根据市场需要以销定产计划种植数量,同时培养林场工人种药,这可能比小型农户种植成本更低、质量也更有保证。”

张伯礼院士表示,这也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特色举措。他进一步解释道,“单独种树付出多、短期收益少,因为一棵树成长起来需要几年、十几年。我们一边种树等着慢慢成长,一边种药等一、两年就能收获,直接产生效益,同时保护了林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综合效益更好,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好举措。”他表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探索出这样自然相长的方式,这样的举措具有世界意义。

中药材对产地道地性和种植绿色环保的要求,与生态环境逐渐结成命运共同体。我国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却是自然环境良好,适合道地药材繁育的天然药库,大规模种植中药材正成为地方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让人参等名贵中药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张伯礼院士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应因时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生态环境保护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要和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还得和产业结合起来才可持续性发展。”

(李贤娜)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