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打造科技智慧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原农谷”拔节生长
来源:民生周刊
2024-04-22 18:59:06

在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河南、两次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三农”、必讲粮食安全。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

春风轻拂,麦苗摇曳,4月的中原大地,冬小麦正拔节孕穗。

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内,水渠纵横交错,马路直通地头,“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

4月12日一早,种粮大户申继锋和往常一样,来到麦田查看苗情,不同于早些年父辈们种地艰辛,如今,农田智能设备24小时“站岗”,春管数据实时在线查看,手机就是新农具,出门不再两脚泥。

“我管理600多亩土地,忙的时候只要三四个人,现在种地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望着绿油油的麦苗,申继锋自豪地说。

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新乡市积极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凭借广袤平原、独特区位和气候优势形成的天然粮仓,建立以种业研发、生产、推广、运用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科技智慧农业,确保粮食单产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芯片”

4月10日,牛新印走进小麦育种田,俯身地垄间,仔细察看麦苗长势。一株株麦苗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上,显得格外娇嫩。

蹲得久了,牛新印的鞋底陷进土里,形成一个深深的脚窝。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上百亩麦田里遍布许多这样的印迹。

作为新乡市新乡县育种“土专家”,牛新印介绍起手头工作滔滔不绝,“现在是小麦拔节期,正是长个头的关键期,一定要密切观察,为麦种培育做好记录”。

像牛新印这样的本地育种专家,在新乡县有不少。近年来,新乡县先后成立11个科研育种研究中心,其中牛新印、李修利、王桂凤、乔占新、孙长法、李祥富等“土专家”和“田秀才”大展身手。

新乡县推进“中原农谷”建设过程中,这些本地育种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农业发展需要,分别从棉花育种、水稻育种转向小麦育种,使新乡县建设中原农谷西区以来,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到20个,其中国审品种10个,占了一半。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是中原农谷的核心区,5.5万亩小麦种子繁育在田间,涵盖新麦58、新麦26、郑麦379等多个小麦新品种。

提升产量,种子是关键。持续30余年研发出“冰草”小麦的中国农科院,去年在平原示范区建立了中原研究中心,并在这里种植了20多亩小麦。冰草的优异创新种质,走出实验室,迈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关键一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涛介绍,冰草与小麦杂交,保留了冰草抗病、抗逆、高产等优势特性,杂交后的小麦产量大幅提升。

位于平原示范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于2021年9月揭牌运行,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将不同品种的花生分区、排队,用精密仪器对花生含油量、蛋白及油酸含量等进行检测。

人工气候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养分、土壤都有严格的控制,用最恰当的方式培育种苗。植物需要生长周期,每一个新品种背后都饱含科研人员的心血,需要一次次艰辛试验,甚至无数次“推倒重来”。

源源不断的新良种,作为嵌入土地里的农业“芯片”,让中原农谷“实现粮食单产提升、打造种业创新高地”的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精细管理

“农作物秸秆无处去,畜禽粪污不处理,土地地力难提升”,这是一些地区农田面临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新乡市原阳县在河南省内率先建设“地力加油站”,对玉米秸秆、畜禽粪污进行规模化处理,产出的固体有机肥低成本还田,液态生物有机肥通过地力“加油罐”,并入灌溉系统再次还田。

以当地一家科技公司为例,每年综合利用秸秆、粪污,可以产生7.5万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使用,能够满足60万亩农田的施肥需求。可谓种养双循环,钱粮双增收。

小麦要增产,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原阳县10万亩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里,“黑科技”大展身手,春管日益“精打细算”。

打开手机,选择区域,查看麦田墒情,这是“80后”新农人张建省每天必做的事。去年,他在阳阿乡承租了13000亩高标准农田,用智能节水灌溉算法,可为他精确计算地块灌溉量。

原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在关键农时深入田间地头,对种粮大户悉心指导。他介绍,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和无人机植保团队,对施多少肥、打多少药、浇多少水,都能给出最精细的用量。相比于传统种植,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使每亩地一年增收200元。

新乡市高标准农田管理中心,空气湿度、光照度、瞬时降雨量和土壤肥力等数据信息,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

通过分布在田间地头的杀虫灯、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器等植保防控监测设备,农业植保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田间虫害发展进度,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情、虫情和灾害。

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长郑晓凡说,提前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避免或降低田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病虫防控设备大幅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田间作物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农文旅”结合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紧邻黄河北岸,是典型的沿黄滩区村。村里曾经流行这样的顺口溜:“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

2008年,关源群当选盐店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种植主干型优质早熟桃。

起初,村民并不支持,“担心桃熟易烂,不耐贮运,挣不到钱。”关源群说,2009年,关源群带领部分村民试种了80多亩。两年后,他们种下的桃树喜获丰收,销售也很好,陆续有村民加入种桃队伍。

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免费给村民发树苗,免费培训技术,提前联系收购商,改造村里老路。此后几年,盐店庄种桃面积以每年上千亩的增速增加。

为方便桃果交易,村里开设季节性桃果交易市场,丰收期每天往来果商络绎不绝。“丰收期鲜桃每天交易量能达到80万斤。”关源群说,如今种桃每亩年收入可达万元,比以前增长了近10倍。

如今,盐店庄村的桃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以盐店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目前,平原示范区桃树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为河南最大的集中连片桃林种植基地。

盐店庄村还通过举办桃花节、丰富种植品类、建设一体化果品批发市场等举措,将桃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也越走越稳。过去的穷荒滩,今天变成了“花果山”。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除了农田管理,张建省还经营着一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定点收购农户收获后的农产品,经过深度加工再销往全国,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小吃街,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小娄姑娘烤鸭蛋”格外引人注目。“我的产品主打‘低盐’健康牌,让顾客吃出健康。”娄小娄说,从省城郑州返乡创业后,她承接了父母的产业,去年一年就销售五六万盒烤鸭蛋。

娄小娄的工作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开始。她将前一天顾客的下单信息逐一打印,装箱发货,忙完就直播带货。传统销售加上直播带货,全家收入增长了五六倍。

师寨镇路庄村是毛遂故里,当地依托这一优势,以“高标准农田+文旅”的方式打造师寨毛遂文化片区,在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擦亮了富美乡村的底色。

近些年,新乡市涌现出许多像盐店庄村、路庄村这样的明星村、网红村,“农文旅”结合,开出振兴幸福花。

农谷乐章

河南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

新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南北分界的过渡带,拥有大山大河大平原的滋养,北方良种想要南下推广,南方品种想要北上繁育,都要在此“驯化”3到5年。

新乡农业底蕴积淀深厚,创新优势突出,有国字号农业科研院所3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7家,三大主粮育种水平全国领先,通过国审、省审品种数量稳居河南省第一。

2022年是中原农谷建设元年,中原农谷成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之一。

如今,蓝图变实景,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申继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请教知名院士;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选种凭经验、靠肉眼,如今在神农种业实验室,精育良种靠的是大数据。

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大批顶尖专家学者,在中原农谷耕耘奉献。

从张新友院士、吴孔明院士、许为钢院士、康相涛院士,到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再到先正达、秋乐等种业企业,14位院士、39支团队、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4家种业企业在这片16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俯首耕耘。

新乡市原阳县深耕以预制菜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日均营收5000多万元,今年全年营收有望再增百亿元,力争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新乡县良种繁育、成果转化、产业全链条、智慧田园“四个轮子一起转”,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县;获嘉县的高产大豆,延津县的强筋小麦、沙地花生,丰富着百姓的菜篮子和餐桌。

黄河北岸的凤湖,在夕阳照射下,绰约多姿。不远处的中原农谷展厅内,30根装有种子的亚克力方柱错落有致,如钢琴的琴键一般,在黄淮平原上奏响农业腾飞的华美乐章。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