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附属展览路幼儿园园长芦燕云:构建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来源:民生网
2023-12-04 17:19:54

11月30日,由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3-6岁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科研平台、学前融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融合共育 护幼成长——首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研讨会上,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附属展览路幼儿园园长芦燕云以“融合、共享、成长”为主题,从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为什么不等于现实、让理想成为现实、让现实变得更美好等四个方面,汇报了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

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附属展览路幼儿园园长芦燕云汇报实践经验

芦燕云介绍说,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开展早期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为新时期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支持。

芦燕云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是回报率最高的教育。学前教育对于激发孩子大脑潜力、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人脑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都存在“关键期”,关键期的教育训练往往事半功倍,而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就更为关键。六岁之前是他们早期康复的黄金期,也是他们接受学前教育的最好的时期。

数据表明,我国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入园率只有0.07%,也就是说,一万个残疾儿童当中,只有7个孩子有机会进入幼儿园。由于不能够接受完整、正常的幼儿园教育,很多残疾孩子在康复之后,即便进入普通小学,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更不懂得如何与健全孩子沟通交往。

怎样帮助这些孩子顺利进入普通学校、融入社会生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公平理论基础上的,倡导“每个儿童都能学习”。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残疾儿童安排到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幼儿园,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享受与普通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学前融合教育强调有效掌握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依照个别差异,及早施行适当的教育服务,并提供医疗、教育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协助。因此,学前融合教育不再仅仅致力于将特殊幼儿接纳到主流社会或者学校中来,而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扫清所有幼儿全面参与过程中的各种阻力,普通教育对此必须予以回应:政变现有的教育和服务体系、重建学校系统、重组资源、改善教学策略以适应幼儿多样的学习需要和价值倾向。

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强调平等地受教育权。普通幼儿园班级应该把每个幼儿儿童教育法看作是独特的个体,无论其残疾与否。由于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幼儿与幼儿之间就没有特殊和普通之分,他们之间有的仅仅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仍需突破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理念普及不够、相关服务配套不足等方面的瓶颈。

理想为什么不等于现实?芦燕云分析道,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主要模式是特殊幼儿独立成班和部分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个体差异大,在开展融合性教学活动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不能满足融合教育需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具有熟练的、应用性强的专业能力,但目前教师队伍还存在学科背景单一、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是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不够完备。有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有流程合理、运行有效的支持体系做保障。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缺乏科学的支持系统,干部、教师操作流程不畅,急需构建和完善支持体系,使特殊幼儿得到最科学、最有效地安置。

三是融合教育课程模式需要重新建构。随着特殊幼儿由单独成班到和与普通幼儿完全融合,特殊幼儿由智力障碍转为孤独症、多动症为主的多类型障碍,普特幼儿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活动都需要做出调整。

如何才能让理想成为现实呢?芦燕云从管理支持体系、课程支持体系和教师支持体系等学前融合教育三大支持体系的构建,介绍了自己的探索实践经验。

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附属展览路幼儿园创办。幼儿园在“让每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的办学思想指引下,秉承“融合、共享、成长”的教育理念,以普通幼儿学前教育为主,同时接收特殊幼儿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实践与研究。幼儿园将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探索学前阶段特殊幼儿的特点与需求,面向“每个儿童”提供最适切的照顾与支持,强调“全体幼儿的参与”,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构建学前融合教育管理支持体系,包括成立融合教育工作小组、健全融合教育保障制度、规范融合教育工作流程等。学校要成立融合教育领导小组、诊断评估小组、康复训练小组以及融合教育发展指导小组,协调学校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班)办园理念、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具体指导;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除了医学评估外关于康复、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诊断,对幼儿安置和转衔提出建议,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课程开设提出指导性意见;结合学前特殊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康结合的形式,开展以游戏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康复训练;借助特教教师、普通教师、高校专家、医生、康复师、社区工作者、家长等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合力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开发融合教育课程、探索普特幼儿融合教育模式。

在学校管理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融合教育工作制度,增加了特殊幼儿学籍管理制度、特殊幼儿的评价制度等,形成了从特殊幼儿的入园安置到教育保障,从卫生保健到后勤服务,从教师职责到家长工作,从班级管理到特教支持全方位的保障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入园的特殊幼儿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经过相关专家、管理干部、一线教师共同梳理、研制了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指导手册,完善特殊幼儿融合教育工作流程,建立特殊幼儿融合教育档案,对幼儿园融合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方便各类教师有序工作,有助于特殊幼儿享受适宜的融合教育。

关于构建“1+3”式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体系,则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学前融合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的依据,秉承融合教育中“让所有儿童都受益”的宗旨,幼儿园的活动和课程均同时兼顾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发展需要,将普通幼儿发展的一般领域和规律与特殊幼儿发展的特殊需求相结合,最终构建了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五大领域课程为基础,以特殊幼儿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以融合小组游戏为主要融合形式,以融合主题活动为实践主体的“1+3”式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体系。

其中,“1”是在《指南》引领下的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幼儿园课程设置必须同时满足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需要,即对于特殊幼儿来说,既要满足其个别化的教育需要,又要教其适应社会规则,提升社交技能;对于普通幼儿来说,要使其学会尊重差异,养成包容、互助的美德,健康、快乐地成长。“1+3”式的课程支持体系中的“1”是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都要共同遵循和参与的,以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确定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依据设计的系列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依托,确保所有幼儿均能在身心发展重要领域中取得应有的进步。

“+3”是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特有的支持课程,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专门为班级中的特殊幼儿提供的专业康复训练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个别化和针对性。康复训练课程包括运动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这些课程的实施得益于特殊教育学校良好的发展基础、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等资源支撑。该部分课程对于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体系中必须包含的内容,是特殊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以特殊幼儿发展目标为主体,普通幼儿为互助同伴而设计的融合小组游戏课程。融合小组游戏,是幼儿园学前融合课程支持体系中特有的组织形式。1名特殊幼儿与2至5名普通幼儿形成游戏小组,根据特殊幼儿的个别化教育目标和普通幼儿年龄特点,经过增设特殊幼儿游戏目标、微调游戏过程和增加游戏指导建议等,适宜普通幼儿的游戏均可作为融合性小组游戏的内容。目前幼儿园已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幼儿的融合性小组游戏活动。

第三,班级融合主题系列活动,主要目的是增进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相互了解,帮助特殊幼儿获得友谊,使普通幼儿懂得关爱和包容,提升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目前已设计完成了针对不同层次、年龄幼儿的系列融合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小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我来帮助你”“感恩的心”“我和星星做朋友”等,这些与班级幼儿年龄发展相匹配,融合教育特色突出的主题活动是本课程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融合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园相比的独特之处。

关于构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支持体系,指建立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形成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研修机制。

作为特教学校附属幼儿园,学校打破培智学校与幼儿园的教师聘任界限,构建了双向流通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特殊幼儿的个别化需求,逐渐形成了一支由校长任组长,由保教主任、学前专业教师、特教教师、保健医、后勤人员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多领域、多专业的学前融合教育支持团队,为特殊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学校分别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通过分层培训、精准帮扶,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定制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培训菜单,力争使教师具备融合教育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题研究等专业能力,成为理论扎实、专业过硬的“复合型”融合教育教师。

为深入推进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支持系统的建设,学校组建了学前融合教育教研组,聚焦特殊幼儿学前融合的关键问题,探索“专题研究与协作支持相结合”的教研模式,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深入推进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

芦燕云最后强调,促进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双发展,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融合教育为特殊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大的可能性。融合性主题活动和小组游戏使特殊幼儿在更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更公平的教育,特殊幼儿在与普通幼儿的互动中提高能力;有针对性的康复活动课程,使特殊幼儿得到最适宜的缺陷补偿。

融合教育的真谛绝不仅仅是让特殊幼儿得到更好、更主流的教育,更是在更大范围内让所有幼儿都受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幼儿园就读的普通幼儿,在早期便对生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特殊幼儿的互动中,体验到帮助和宽容他人的快乐,感受到特殊幼儿为了点滴进步而付出的艰苦努力,这对于其今后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融合教育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能够从“接纳”“尊重”的视角看待每一名幼儿,陪伴幼儿成长。幼儿园教师具备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掌握了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如何开发与调动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何让融合教育取得更大的效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芦燕云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尝试更多元的支持途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成为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助力,要与所在社区的联合互动,与康复机构的联合互动,从深度上要继续把“1+3”体系做得更加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支持课程,把“1+3”课程支持体系扩充至“1+X”。

无论是特殊学校的学前班、普通幼儿园,还是融合幼儿园,都要一起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向纵深、普惠发展,让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为特殊幼儿人生幸福奠基助力。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