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同向发力 融合共建 扎实推进儿童友好乡村建设
来源:民生网
2023-09-13 21:29:46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现有18岁以下常住儿童256万人,其中农村儿童135万人。菏泽市坚持城乡共建,将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系统谋划、精心组织,同向发力、融合共建,着力打造有品格、有内涵、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儿童友好乡村,探索出一条“儿童友好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儿童友好”的良性循环建设之路。目前,已开展儿童友好乡村试点建设20个,儿童友好之花正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次第盛开。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有品格”的儿童友好乡村

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菏泽市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设机制,全面开启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加速度”。

加强领导强支持。菏泽市委高度重视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工作,明确由市及各县区委副书记、农委副主任负责协调推动督导建设工作,建立由农业农村局牵头,民政、教育、公安、住建、文体、卫健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每季度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步工作,确保职责明确、信息互通、协调推进。各级坚持将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安排、同部署,按照资金整合、分级负担、聚力打造的工作思路,统筹各类资金用于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为其提供强大支持和坚强保障。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将菏泽作为山东省首个试点地市,在省级和美乡村中同步建设儿童友好乡村,每个县区明确1个试点乡村,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开启了儿童友好乡村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编制指引明方向。坚持规划先行,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编制了全省首个儿童友好村居建设指导规范——《菏泽市儿童友好村居建设导则》,提出了梯次推进、分型发展的,从空间建设、村居服务、儿童参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各县区坚持“一村一策 一村一品”,指导各试点镇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微改造精提升,尊童意巧创意,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和儿童需求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方向和任务。

创新载体强引领。各镇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坚持儿童视角,优化配置,整合统筹儿童活动场所,创新服务项目,强化思想引领。巨野县麒麟镇南曹村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形式,开办红色课堂——“初心”广播站,组织村内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用广播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引导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传递初心使命。

坚持文旅融合,打造“有内涵”的儿童友好乡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儿童友好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最大限度地让儿童了解家乡、增强文化认同、激发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是儿童友好的题中之义。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一都四乡(即中国牡丹之都、即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在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中,各试点乡村因地制宜巧借当地文化优势造势,将儿童友好元素与文旅资源精准链接,丰富创建内涵,提升创建品质。

牡丹区牡丹街道七里河文化旅游带是菏泽市重点打造的集文化游娱乐为一体的文旅项目,紧邻尧舜牡丹产业园,项目主要包括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艺术中心、革命英烈雕塑艺术馆、紫砂艺术馆、书法艺术馆等。在开展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中,该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整合统筹景观带内的儿童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按照各年龄段、不同行为能力儿童的活动特征,串点成线,搭建起集牡丹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书画艺术拓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研学基地,为孩子们打造环境优美、充满文化创意、审美情趣和童心童趣童创的“第二课堂”,满足儿童全方位、多层次需求,全面提升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目前这里已成为全市亲子游的网红打卡地。

坚持产业促动,打造“有品质”的儿童友好乡村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中,重点选取集体经济实力强、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产业带动效果好的乡村,依靠产业反哺的强大力量,提高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品质。

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特色村,拥有1800亩的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中,该村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在园区内打造了三个功能空间:一是科普游历区,在园区主道上,设计了一条“脚步慢慢”七彩路线,引导孩子们放慢脚步用心学习草莓和各种农作物的“前世今生”、体会科技力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悬挂“莓好与你童行”等各类有趣的宣传标牌,传播儿童友好理念;二是劳动体验区,设立专门地块,进行劳动实践,引导鼓励儿童实地体验农作物的种植收获过程,学习农耕文化,体验农事劳作,品尝乡土美食,感悟劳动艰辛,分享收获喜悦,培养劳动能力;三是活动拓展区,邀请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穆李村面塑传承人和著名的多肉、牡丹园艺师,教授儿童制作面塑,帮助儿童认识有趣的植物,拓展眼界,提高鉴赏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面塑操作台全部按照“一米高度”配置相应设施,推出最低距离地面50厘米的立体式泥塑仪器,提升儿童的体验感。

坚持教育均衡,打造“有温度”的儿童友好乡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菏泽广大农村的学校硬件条件虽明显改观,但部分学校学生流失严重,面临“空心化”处境,主要原因是当前广大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到城镇买房送孩子到条件稍好的学校学习。如何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留下来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是菏泽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为此,菏泽深入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统筹配置城乡师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多渠道增加农村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保障农村儿童得到充分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为生活富裕提供人才支撑。

定陶区万福学校是市、区着力打造的儿童友好乡村学校试点之一。这是一所由政府政策支持、国企投资建设、面向村镇留守儿童招生、普惠发展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学校从硬件建设到课程设置、教育理念上都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对儿童友好。空间布局上,打破空间界限,采取模块化集中设计,校园连廊四通八达,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全楼覆盖,学校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为学生营造开放式花园式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理念上,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引进北京高品质课程,开设了50多种特色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因材施教,培养兴趣挖掘潜力;注重儿童参与,每周举办“校长有约”,让学生与校长面对面对学校教学和管理提建议;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开设“EQ”课堂,注重家校协同育人,保护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近年来,该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增加,社会赞誉激增,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生快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新型儿童友好学校。

坚持绿色生态,打造“有活力”的儿童友好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建设儿童友好乡村,菏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多措并举,促进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乡村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去年滩区迁建完成,迁建村儿童的生活、教育、出行、医疗等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如何教育引导儿童感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扛起维护建设新村的任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中,东明县紧紧围绕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广大家庭和儿童爱护家园、保护生态,共建共享美丽乡村。迁建之初,开展“认领一棵树 建成一片绿”活动,引导家庭和孩子认领各自家门前的绿植,用心呵护树苗成长,为村庄添绿增色。植树节期间,在滩区开展“黄河岸边是家乡 我为黄河种棵树”活动,通过识树、植树等活动,带领儿童拥抱绿色、对话大自然。六一期间,开展“泱泱黄河水 小小代言人”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儿童学习、传承黄河文化,以手中画笔讲好“黄河故事”。六五环境日期间,“守护碧水 保护母亲河”净滩行动,组织“河小青”们沿河捡拾步道及草丛中的垃圾,净化河岸环境,增强少年儿童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入冬后,因为这里滩区面积广,湿地资源丰富,成千上万只大雁来到这里栖息、觅食、嬉戏,东明县在滩区设置了黄河滩科普长廊,组织儿童到黄河滩涂湿地开展鸟类调研等活动,教育孩子们珍惜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该县还计划充分发挥迁建村台内生态资源丰富优势,统筹长兴集乡新村周边1.4万亩虎杖种植园、800余座食用菌棚、500亩樱桃采摘园精心打造农林环保实践基地,让孩子们通过草木枯荣、瓜果生长体验四季交替。

一年多的实践启示,儿童友好乡村建设要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紧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立足乡村实际,整合各类资源,突出建设特色,才能不断满足儿童需求,实现真正友好。下一步,菏泽市将继续坚持儿童友好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互促共进,实现儿童友好乡村量与质的双重蝶变,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儿童幸福指数、让农村更加宜居,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王敏啟)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