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附小校长田国英:护生命之花 育灵动之心
来源:民生网
2022-06-20 16:58:59

田国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北医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从教32年,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担任校长12年来,她立足学校实际,坚持“教育从心开始”的教育哲学观,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引导者。

近年来,田国英提出了“护生命之花 育灵动之心”办学理念,确立“培养身心健康的灵动少年”育人目标,构建了“康+”育人体系,创建出“‘三色’先锋”党建品牌。她的办学经验多次在市、区进行经验交流,曾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田国英

作为一位有着高度教育自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田国英对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学校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办学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指南,校长要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变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把工作的激情、乐趣、价值、幸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个生命灵动生长、自主发展。

实现三次质的飞跃

田国英担任校长的第二年,北医附小加入了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校。三年的时间,海淀区教委领导联手专家团队,结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需求,指导学校改革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帮助学校初步建构课程体系,把环境育人、学科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文化,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2016年3月,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北医附小再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新优质学校“新”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其目标就是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田国英抓住这一契机,整体谋划学校发展,深入推进实施。经过全校干部教师凝心聚力,在学校发展、课堂变革、特色建设、师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提高了干部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发能力,学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两年之后,北医附小被评为“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

沿着如何创办一所好学校这条路径探索,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期迈出一大步,正是田国英多年来的执着追求与期盼。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田国英和孩子们

2021年6月,北医附小“‘三色’先锋”党建品牌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第一批党建品牌”。十年磨一剑,这是学校党建工作再创新高的又一里程碑。

早在2011年,北医附小就深入落实“双培养”工程,并于次年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工作提炼出“三小工程(小目标、小策略、小成果)”。

2019年,学校对多年来党建工作实践成果再次梳理与总结,凝练出“三色四微”党建特色,即擦亮初心底色、永葆先锋本色、追求办学特色,通过“微党课、微服务、微沟通、微阵地”等具体实施,于细微处着手,规范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改善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效能。

“十四五”开局之年,北医附小持续优化党建品牌的内涵,明确将“四微”领域提升为“核心引领、成长根基、优质服务”三大目标,与“三色”相呼应,创立“‘三色’先锋”党建品牌。田国英带领干部教师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做追梦路上的初心者、奋进者、创新者。

十年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夏菡冬蕴。有些变化,早已埋下种子,时机成熟就会破土发芽;有些变化,就像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至今或许还难觅端倪。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呈现螺旋式上升,我们把时间的维度稍稍拉长,对北医附小三次质变的脉络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三次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田国英的正确引领,经过干部教师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斗,被不断放大,甚至产生“蝴蝶效应”,或称为“革命”。

开展26项课题研究

如果说上面的三次质变具有明显的特征,那么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节点上,回顾“十三五”期间北医附小的教科研工作,同样孕育着新的机遇和量的变化,为质的飞跃做了充分的准备。

“十三五”期间,北医附小成功申报了《未来教学方式变革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技术赋能教学方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基于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可视化方案设计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康+”课程一体化构建与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项目化融合研究》等22个国家、市区课题和《“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种子校》《家校社一体化育人能力提升项目》等4个项目,共有教师155人次参与研究实践。

田国英感慨地说:“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之初,仅仅有三年级8位语数英教师、240名学生参与。三年后,就发展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初步形成大合作学习氛围。每周,老师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与专家共研;每年,有60余节学科研究课,共有40余人次的教学经验分享。我们的研究重点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需求,促进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找到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做成它、做到极致,无疑是“护生命之花 育灵动之心”的具体路径。田国英带领干部教师在五年的时间里找到了22件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冷静对待当今社会的浮躁与喧嚣,静下心来,做自己认定的事情。

五年的坚持,不仅带来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北医附小有30人次干部教师在全国各地课改大会上做研究课、经验分享,有教师300余人次在各级课堂教学、论文大赛中获奖。在数次北医附小承办的全国、市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教师赞扬北医附小“课漾灵动,生盈灵性”。

这五年,注定是北医附小发展过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他们聚焦22个课题,努力追求把每一个课题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边界,教师们研究热情高涨,为教育教学不断注入活力,研究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进入“十四五”时期,老师们自愿申报的28个国家、市区课题及项目经专家论证审批通过,参与教师192人次。在田国英的带领下,干部教师们坚持“研究真问题”,研究内容均来源于教学实践,也做到了“研究真有效”,研究过程做实、做精、做深、做优,一批有责任、敢担当、有情怀、勇奉献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以科研点燃教学进步之火,用发展照亮学生成长之光。

创建“康+”育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田国英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在办学过程中日益彰显,她坚守教育规律,带领干部教师构建“康+”育人体系,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秉承“护生命之花 育灵动之心”办学理念,在原有心理教育、剪纸文化特色和推进课程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康+”育人体系涵盖课程、课堂、管理、文化四大板块,并通过“智慧教师、公民少年、榜样家长”,助力每一名师生成长、成人、成才。“康+”育人体系,有“康”的坚实,“+”的全面,于是有了“健康美一面”。

“生命、活力、别致、多元、开放、宽容”是对“灵动”二字的具体解读。“康+”课程体系则面向全体、多元开放,以“健康、品德、人文、科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依据国家基础课程、精品拓展课程、自主选择课程,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丰富的课程,顺应学生需求,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基础课程在原汁原味执行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学科整合模式”,即多学科整合、模块整合、跨学科融合、学科综合实践、全学科阅读。精品拓展课程为地方和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研发了五大领域12项精品校本课程。自主选择课程是社团选修课,从学生兴趣出发,围绕五大课程领域开设了剪纸、京剧等48个社团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双减”工作实施中,田国英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构建多元化、特色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每学期开设兴趣选修与社团活动136个班,学生参与率达95.7%。学校提供菜单式课表供学生选修,打破班级、年级走班上课。活动设计多元丰富,尽展“五育”之美。同时,积极引进和拓展多方资源,如:购买第三方服务、招募社会优质资源和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林大心理系、北大基础医学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为全校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艺术类服务课程;提供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科技教育等课程、讲座。

在田国英的心目中,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师的主阵地,是学生的成长摇篮。北医附小从“双规范、三开放、大合作”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尝试课堂模式变革,力求将教学立体化,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致力打造“朴实、灵动、开放”的课堂文化。

所谓“双规范”指规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规范教师基本功;“三开发”即“备课、作业、思维三开放”策略;“大合作”指开展“基于问题的合作学习”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下的合作学习”。

以语文科学为例,把语文课型分为三大类型,即文本、群文及整本书教学。文本教学,将思维工具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强理性思维;群文教学,抓住文本,课内挖掘拓展点,根据学生需求延展到课外,加深阅读思维;整本书教学,师生同阅读,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法下,收获不同的体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北医附小课堂教学的改革,促使教师的角色悄然发生变化,不仅是教育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学习者。他们针对不同课型,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集中授课、小组讨论、实践体验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共进等方式,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师生双方在学习与评价中都有成就感。

“康+”管理机制集中表现为“三化”,即管理制度民主化、管理过程优化、管理评价激励化,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针对“三重一大”,通过提案式、会诊式、决策式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形成提案;针对职称评选、绩效奖励等重大问题,由教代会集中会诊研究。

“康+”育人文化体现在健康北医育全人、灵动北医修品行、魅力北医创品牌的“康+”育人文化理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公民责任的培养,注重创新育人载体的创建。

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北医附小以健康为基点,以成长为方向,以生命为依托,以美丽为期愿,让课程更具特色,让课堂变革真实发生,让管理更有温度,让学校文化更具魅力,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构建“家校社”共育格局

《传习录》中讲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北医附小将“五育”基本素养与“育心”融合,深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其次,全员心理“养品德”,全员体育“健体魄”,全员美育“育审美”,全员劳动“修品行”。尤其重要的是,学校构建“家校社”共育格局,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全方位育人。

在北医附小,建立了三级家委会和“家长资源库”,丰富学校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形成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长效机制;开办家长讲堂,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课程体验,每个学期都有几十位家长走进课堂;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增进亲情,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同盟军。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周边优质资源,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并将其“课程化”;学校微信平台开设“心语阁”,借助培训机构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线上学习与线下结合,有效促进家校社共育。

田国英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学校设计出“成长册”纪念活动,支持家长起到表率作用。每年的入学典礼,学校都会邀请一年级小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并在现场由父母为孩子赠送“成长册”,记录未来六年的成长点滴。每年的毕业典礼上,老师请同学们重温成长册,回顾六年来成长历程,感恩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路守护与陪伴。

学校鼓励父母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参观、学习,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感受职业的责任;在家中开展“角色互换”,让孩子做一天爸爸、妈妈,体验做父母的辛劳。

北医附小还邀请“双一线”家长代表(父母均为医护人员或工作在公安系统)走到台前,接受老师们献上的鲜花和祝福。他们在疫情蔓延的危急时刻逆行而上,筑起抗击疫魔的钢铁长城,他们就是身边的榜样和学习的先锋。少先队大队发起倡议,号召队员们学习医护人员默默奉献、奋不顾身的忘我精神,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报答伟大祖国。

学校利用各种节日或特殊日子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同学们制作吉祥结、千纸鹤,为家人做一顿简易可口的饭菜。号召一线子女为身处一线的爸爸妈妈书写一封信,理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以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工作的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拓宽了教育内容与渠道,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更形成了学校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如:开设“家长教育智库”“家长大讲堂”,489人次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8大类、37项优质课后服务资源。

有家长感言:“童年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书包,小时装进什么,长大就能摸到什么。在这所好学校,我们的孩子摸到了知识,摸到了美德,摸到了欢乐……”

还有一位学生家长创作了《江城子•北医附小》,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学校这样画像:古寺旧舍北医边。新校园,学子欢。杨柳多情,弄姿楼宇间。泰斗大师随时有,书香蔼,沁心田。教书育人两相兼。心灵动,美多面。先生教导,萦绕在耳畔。书山有路勤读好,气自华,一生攀!

坐落于海淀区花园路,在“康+”育人文化和“家校社”共育氛围的浸润中,北医附小这所小而精致的学校正在变得更加有灵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因为健康、乐观、自信,他们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精彩而尽情地绽放着。

田国英说,健康“美”一面,关怀面面俱到。祝福满含真诚,呵护尽显悉心,筑就好学校,我们永远在路上。(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