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 | 鉴湖不语 渔舟唱晚
来源:人民旅游
2022-04-12 14:07:00

为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亮点和辉煌发展成就,生动呈现文化旅游发展带给百姓、游客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旅游全媒体平台推出“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即日起,人民旅游微信公众号将对优秀征文进行选登,本期刊出第一篇《鉴湖不语 渔舟唱晚》。

 

无论季节轮回,江南的味道都属于轻柔烟雨天,雨丝飘飘洒洒地落在青瓦上、湖面上,瞬间便渗进去,缘于大地,归于大地。

水乡江南——鉴湖,以水墨为美,自然恬淡,黑白交替,褪尽铅华的别致风格,湖边的叶家堰和三佳村,更是把这种朴素之美发挥到极致。人与风景完美相衬,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晓荷初绽,碧水悠悠……

清晨,走进湖边的叶家堰村,寻访那抹冬日最美的景色。

这里有早起的老人家,戴着绍兴人特有的毡帽,在那抹暖阳下静静地观看时光移动的影子;有衣着补素的妇女,拎着红色的水桶来湖边埠头洗衣;有阿婆撑起竹架子,让绍兴的霉干菜尽情沐浴清晨的阳光。

在绍兴的历史上,曾作为绍兴传统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的“绍兴三缸”,为绍兴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绍兴三缸”其中之一的“酱缸”,指绍兴人爱吃的酱制品。

“酱货”在绍兴美界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能酱的东西都要酱一酱再吃,都是他们的家乡菜,酱肉、酱鸭、酱菜、腐乳等。

绍兴的酱是绍兴人餐桌上的基础味道,千百年来,独树一帜,弥久留香。因此,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晒酱货,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晒酱货需要时间,更需要阳光。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耐心。只有晒到位,才能晒出好酱货。

这不,迎着朝霞,扛着一串酱鸭的两位阿公,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上前询问价格,阿公说:“去湖边晒,要买不?150元一只,香着呢!”

初冬的古村小巷,凝眸一语烟长,风吹菩提,洒落一树缤纷。

一位50多岁的大叔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着温润的风和阳光,无比幸福地享用着。看到我们一行外来访客,大叔一边跟随着,慢慢走着,一边不时地划上几口,闻到面香,我的肚子抗议了,转头弱弱地问:“大叔,这村里有早餐买吗?”

大叔摇摇头说,没有。

“面闻起来很香,可以给我们下几碗吗?”

“可以啊,昨天新买的面,来吧。”

走进大叔家,修长的房屋内,顶天立地摆满了酒坛子,原来大叔是专业的酿酒师傅,看天气的情况,两到三星期出一次绍兴酒。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绍兴以产黄酒闻名于世,是有名的“酒都”“醉乡”。

绍兴酒有着非常悠久的生产历史。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绍兴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具备了酿酒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实际生产能力。关于绍兴酒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出师伐吴,为振奋士气“投醪劳师”的故事,至今绍兴城内尚有“投醪河”遗址。

大叔的家就坐落在鉴湖前,这是对古诗最真实的还原。吃完面,我们每一个人手里都拎着两壶老酒,一壶是白色的米酒,一壶是绍兴黄酒。

纷繁红尘,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旅途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轻轻道别大叔,唯愿岁月静好。

暖阳下的鉴湖,没有夏日接天莲叶的盛景,接住一片落叶,感受流年给我们的岑寂。

江南人家,生生世世都住在美好的诗词里,濡染着雅致的文化气息。足履小巷,感觉脚下突兀的青石板路,回溯唐诗宋词的墨香中。

白墙黑瓦的建筑是江南小城画布上最精彩的部分,角角落落里的每户人家,安然自在地生活着。挂在门户上的一串腊肉以独有的芳香,装点着古老的院墙,跌宕起伏的音律斑驳在时光里。

空气如洗,清美如此。

走进一户布置清爽的小楼,正在理菜的孙妈妈说,自己是工厂退休人员,儿子小陈是退伍军人,房子的外立面是政府出钱刷新的,内饰是自己装修的,离湖不远,离城市也不远,动静兼宜。

拥有一座淡然从容的小屋,有谁不羡慕。

岁月静迁,湖上有捕鱼的小船随风匆匆划过,在淡淡的阳光下,只留下一片朦胧与梦幻。

我独自在唐诗宋词里酝酿,而光阴依旧如水,静静流淌,“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

(蒋刚俐)

(责任编辑:宋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