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浙江省如何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 做好“新型城市化”的先行者
来源:中国城市网
2021-03-04 16:47:11

导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而2021年又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更好的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内涵和实质,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专门邀请了曾经参与制定过浙江省多个五年规划的专家——现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刘亭先生;跟我们从他专业的角度,从“新型城市化”的维度,聚焦分析、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并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与“长三角一体化”、“数字化治理”、“未来社区”等热门话题相结合,给我们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个性化”的专家对话。

受访专家

刘亭,研究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正式成员。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是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执笔者;在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经济和海洋开发、城市化与信息化、投资管理和产业集群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

采访

吴晶晶,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问晶》总策划

关于“十四五”规划

吴晶晶:刘主任您好,您作为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先行者和代表人物,对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涉及到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的内容,从您的角度是如何看待这其中的一些要点和亮点的呢?

刘亭:我大致归纳6条,首先和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匹配,要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第二,完善的主攻方向还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三,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此就会提出来要推动城市更新。要统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第四,为了让新老市民都能够安居乐业,这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第五,我们的城市体系和空间格局要两手抓,一手抓好建设现代化的都市圈,一手要促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市化建设;最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怎么样来加快我们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关于浙江省的“四大建设”

吴晶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和浙江省目前正在实施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有一些什么样的交集吗?

刘亭: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也指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当初办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就有那句口号,是2000多年前的古人说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按照这些理念来综合考虑。其实我们“四大建设”都是跟新型城镇化有交集的。首先“大都市区”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主引擎;“大通道”是城乡全覆盖发展流量经济的核心硬支持;“大花园”是我们全省一盘棋,给人民提供的一种美好的新生活;“大湾区”是我们浙江省率先高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大平台;由于全省发展也有所差异,像杭州湾两岸就是先行的一个大平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四大建设”实际上跟整体性的新型城镇化的进展是紧密相关的。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

吴晶晶:您觉得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对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在加速“新型城市化”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个城市的领导,看问题能够占位到整个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来考虑问题,谋划发展。思路决定出路,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各地行为方式的改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看两方面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本身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衔接起来,把它放入到大背景下来推动。另一方面,开放式推进自身发展特色及差异化,将两个趋势很好的结合了起来。长三角的这些城市,按照“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路子发展,面积上出现了一种弥漫性的城市化的变化,“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由于这些城市的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就变成了一个高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原来讲城市化,往往聚焦在一个点上,现在由点连线带面,最后出现一个面的高水平的城市化。

关于“数字化治理”

吴晶晶:无论是“新型城市化”还是“城市群发展”,都离不开高效能的“数字化治理”。对此您是怎么理解“数字化治理”在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些意义和价值的?

刘亭:杭州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是要打造数字经济的第一城。数字经济涵盖的面很宽,先有数字科技,再有数字制造,还有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也有数字内容的生产。杭州和一些大城市特点不完全一样,它更善于在应用的场景下,来推进这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商品购销领域,推进了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领域,推进了现代物流;其他各个领域电子政务、电社区治理等等都可以。

但是很重要一个方面,对于城市本身的自治理,怎么样来运用数字技术来加以推动。城市本身有这么一个定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二三产业集聚在这么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上,我们就把这个地理空间叫做城市。城市的特点就是它的高密度,人口的高密度,经济的高密度。城市比较复杂,也比较精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比较脆弱,所以对它的治理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挑战。好在我们现在赶上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这一轮产业变革、科技革命当中带动作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数字科技。

阿里云很成功的运用数字科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数字科技,把我们的城市的治理连接起来,提供了一个城市大脑的治理平台。当然光靠平台不够,要形成整个城市有机体,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记录下来的信息数据的网络,由这个平台来调动网络上的数据资源,就可以使得我们的整个城市变得非常聪明。原来我们城市经济发达,那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治理的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大脑,那么整个城市的治理就比较“聪明”了。复杂的随时变化,瞬息万变的城市的治理,一定意义上也变得相对简单了。

现在杭州的城市大脑的运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当然还在一个完善的过程中,如果这个城市可以做,那么推广到另外城市也可以做。这个是数字化治理,从道理上来说它是相通的。无非大城市这个数据的量更大,需要我们采集数据的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算力要更强而已。杭州长于数字科技的应用,并且把它结合到一个复杂的系统程序的治理过程当中,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对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是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

关于“未来社区”

吴晶晶:我们看到浙江这两年在大力的推进“未来社区”的建设,这个由发改部门牵头实施的项目,与传统的由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旧城改造项目有何异同?

刘亭:“未来社区”是2019年我们省政府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出来的,和原来的旧城改造虽有所不同,但是一定意义上其实也是一致的。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通过现有的工程技术和投资改造,或者是治理体系的完善,怎么样来改善我们全体居民的生活品质,在这一点上一致的。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恐怕就是在于“未来社区”的理念更先进一些,面向未来的因子更多一点。

我们“未来社区”的理念中心讲起来就是“139”。“1”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3”是我们三维的价值坐标,我们要以这个为追求的导向:首先是人本化,也是以人为本;第二个就是生态化,要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生活的要求;第三是数字化,要引入数字科技来提高驻区居民的生活体验,让整个小区作为城市细胞形态的治理更高效,更精准,更人性化,即三维价值坐标。那么下面就有多个场景,教育、生活、交通、邻里关系、创业等等有9个应用场景,简称“139”理念,以这种“139”的理念,这种总体设计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旧城改造,这就是未来社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相通的。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