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汇聚发展合力
——关于郭庄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民生网
2019-10-24 17:26:31

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是民生事业的重要保障,连绵不断的文化传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郭庄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积极运用村规民约,高处着眼,细处发力,切实将其由“虚”转“实”,并不断由表及里、由点扩面,使之成为了保和谐、保发展的“媒介油”和“促进剂”。2017年、2018年,郭庄镇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

一、竖好“风向标”,组织保障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坚强的组织保障,可以凝聚党心民心,带动社会发展。作为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密切,文化服务平台承接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地实施,为此,郭庄镇坚持把文化服务队伍和平台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在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是打造文化服务队伍。成立郭庄镇农民艺术协会,该协会是全县目前唯一一家由普通群众组建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已在县民政局备案,并获得批准,取得了营业执照。目前全镇组建文艺队伍60余支,吸纳100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与,涵盖小品、相声、歌曲、戏曲、舞蹈等剧目。组建篮球队伍8支,每年组织比赛50余场次,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激情;注重文化队伍培养。鼓励本土文化发展,郭庄镇草根青年作品集《乐城之东》问世,首期发行3500册。郭庄镇域师生人手一本,掀起了有识之士投身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抓好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为基础,动员组织当地文化名人参加志愿服务,构建了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每逢文化活动,他们既是舞台布置的协管员,又是维护秩序的治安员,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二是筑牢文化服务平台。加强组织制度,立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各村班子具体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和场地管理制度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先后完善了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文化广场及器材维护制度、远程电教管护制度等等,为文化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细化考核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村班子年度考核,作为村干部绩效发放、村班子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励各村班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二、高举“道德旗”,敦风厉俗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郭庄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从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抓起,从易到难、由表及里,行之以渐、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良好精神文明塑造才能水到渠成。近年来,该乡结合移风易俗,打造村规民约;大力做好宣传,推进道德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目前,该乡所有村庄都制定了以弘扬优良传统美德为主线、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兼具规范群众日常生活行为作用的《村规民约》,做成展牌在各村明显位置悬挂,并以数来宝的形式将村规民约表演出来,将村规民约内容用正反两方面典型编成小品、相声等,让村规民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社风。特别是“红白喜事莫攀比,勤俭节约传家宝”,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等。每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理事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负责主持或协助事主办理红白事。理事会对村内操办红白事制定了严格的费用标准,使“白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逐渐成为村庄新风俗。同时,郭庄镇各村还积极组织“郭庄好人”、“星级文明户”“感动郭庄”“最美乡贤家风培树”等评选活动,突出群众评、评群众,着重推选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影响大的先进人物,通过道德楷模的带动引导,使孝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

三、架起“连心桥”,文化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落细、落实,使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绽放异彩的一条重要途径。郭庄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阵地建设,把科学文明、时尚高雅、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田间地头,将文化宣传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以积极、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实现文艺走亲、以情连心,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阵地建设。近年来,郭庄镇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投资2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乡镇文化站,内有收纳锣、鼓、镲、京胡等乐器的文艺室,有下象棋、打乒乓球的健身室,有练习书法、阅读图书的阅读室,还有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准备的排练大厅,一应俱全;建成献县图书馆郭庄镇分馆,与县图书馆和沧州市图书馆实现信息共享,安排专职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读书阅读场所;建成高标准文化广场18个,完善了健身器材、篮球架等设施,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加强“东部乡村大舞台”的维护,每年拿出5万多元用于大舞台设备、器械、场所的日常维护,保障各类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全镇21个村全部建起标准化两室,统一制作制度牌300余块,依托村民活动中心,定期组织群众活动;21个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建立完善书屋管理办法和书籍借阅制度,促使农家书屋成为群众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2016年,郭庄镇评为河北省“书香之镇”。2017年,东高庄村、东双坦村被评为河北省“书香之村”。2017年、2018年,郭庄镇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

二是极大丰富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爱献县做贡献敢担当争一流”文化献县行。依托非盈利性民间组织“郭庄镇农民艺术协会”,利用4年时间,走遍全县500个村,为全县广大群众献上文化大餐,弘扬郭庄文化,展现郭庄面貌,激起献县文化发展的一池活水,引导全县群众树立“爱献县”文化自信、凝聚“做贡献”发展力量。截至目前,文化献县行已经走进全县150个村及城区,10万余名群众受益;多次举办元宵、三八、五一、六一等传统节日文艺汇演、“强信仰、转作风、勇担当”七一文艺汇演和八一、国庆七天乐(第二届、第三届郭庄镇农民艺术节)等文艺活动,倾述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有效展现了全镇人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了群众参与文艺、繁荣文化的奋发状态。近2年,依托东部大舞台开展常态化演出150余场次,观众达到8万余人次,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2018年自编小品《迷途》,在全市迎国庆反邪教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得三等奖,郭庄镇农民艺术协会获得市文广新局颁发的沧州市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团队称号。

四、打好“文化牌”,传统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瑰宝,一代代人接续传承,少年时耳濡目染,成年后宠辱不惊,传统文化就在这代际相传中熠熠生辉,一个地方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底蕴和特色。郭庄镇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促使传统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积极挖掘献王文化,郭庄镇高庄村为献王刘德后裔居住地,为缅怀汉献王英德,弘扬儒家文化,投资200余万元历时两年半建成汉献王奉祀园,该园被列为献县一日游旅游景点之一;每年举办汉献王春祭大典,2016年献县汉文化节从此处拉开帷幕;大力传承南口大鼓,涨淹村南口大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传承人已在镇小学开班授课,参加文化献县行巡演,促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投资50万元建成国学教育基地“儒家学堂”,投资5万余元订制了50套汉代风格桌椅和国学书籍,每周末下午六点准时开课,由献王76代后裔刘仲信无偿授课,教学内容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孝悌忠信到礼义廉耻,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神,培养青少年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促进文化礼仪的薪火相传。

(白露)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