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贵州纳雍:探索华农菌草产业链扶贫

来源:民生网2017-10-16 14:11:35 菌草 纳雍 贵州 产业链 华农

一年以前,严重缺水的基地群众还在靠天种粮,靠山吃饭。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2016年10月进驻后,为这里带来了人工地下水,带来了华农菌草产业链,带来了……带来了希望。

在董地攻坚脱贫前线指挥部的战略规划下,纳雍县董地乡以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引下,通过实施“政府+企业+科技+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构建“一个联盟、两个平台、三个基地、万个脱贫农场”,实现技术共享、产业共赢。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纳雍县董地乡前线攻坚脱贫副总指挥兼工作队队长周从启称该模式为菌草扶贫的“贵州方案”。

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九月的纳雍县董地乡,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正是去贵州看草海的好时节。

下了飞机驱车200多公里赶往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简单吃完午餐直接赶往地头田间。

在柏油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一块块分散的梯田上直立着几十株发干的苞谷杆,周从启既着急又无奈。他说:村民在山上种苞谷,不仅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态失衡,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还因一家一户且传统落后的农业产销方式而加剧自身日常生活的相对贫困甚至滑向绝对贫困。如果这些农户都种上华农菌草,情况会大不相同。

生态贫困和生活贫困导致思维贫困;思维贫困又将固化生态贫困和生活贫困。“如何破解这一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正当我陷入沉思之际,汪洋大海般的华农菌草景观映入眼帘,心情随着草海的澎湃而激动。这不仅因为我第一次身临如此蔚为壮观的场景,还因为或许其中暗含了上述恶性循环的破解之道。”

找到“带动”脱贫的办法

如何破解深度贫困乡的贫困循环?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周从启颇费了一番工夫。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农民贫困的根源谈起。

“我们经常讲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将资源或要素分为人财物三类的话,那么资本化的要素相应地也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三种。这些资本既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历史事实表明,农民若缺乏集体资本积累的能力,就很容易陷入‘绝对贫困—农民入城—相对贫困—资本下乡—绝对贫困’的贫困循环。”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先富带动后富。生活在深度贫困山区的老百姓无法凭借集体自身的力量积累资本,摆脱贫困,故需要外界力量的带动或帮助。

精准扶贫的全部文章也都是围绕“带动”二字来做的。比如,主导产业项目的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带动深度贫困居民物质生活脱贫,进而带动其思想文化脱贫,少数人脱贫又继续带动多数人脱贫。

可问题是,企业及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而农民集体寻求企业及金融机构支持的目的则在于脱贫致富,这不是一个“带动悖论”吗?

问到这儿,周从启很自信,因为他不仅看到了“带动”之于精准扶贫的必要性,而且还找到了精准扶贫实践主体所希翼的“带动”办法。

菌草破解“三农”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贵州老乡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周从启认为,项目付诸扶贫,既要政府主导实施,又要群众主动接受;既要政府因地制宜,又要群众客观致富。

据了解,华农菌草历经20多年的亲本强壮根系培育,具有产量极高、营养丰富、特耐贫瘠、应用范围广等自然属性。它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均可种植,每年3月种植,6月开始收割至深秋,每年收割4-6次。种植1亩按平均30吨、每吨150元计价,当年就可增收4500元,比脱贫基数3100元多出1400元。

利用华农菌草养牛,每增重1.5公斤,只需7-8元,而其他饲料养牛需10-12元成本,且不需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适口性极好。此外,菌草还可用来养羊、养鸡、养猪或种植食药用菌,发展蚯蚓。全部农副产品由企业订单回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2016年,董地苗族彝族乡从种苗生产、规模种植、饲料生产到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通过特殊有效的利益联接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47户2604人如期脱贫,扶贫直接贡献率达到30%。将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转化为广大农户看得见、学得会,主动接受、乐于跟进、积极推广、规模复制并且通过参与产业建设真正实现持续增收的行动,可以为破解“三农”诸多难题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生产方式,周从启如是说。

菌草扶贫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很多地方流行的一般性经济作物种植项目,盈利空间小,市场风险大,带动成效不可持续。周从启就此谈到,稳固精准扶贫成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扶贫工作既要求短期投入、快速见效,又需要稳定增产、持续增收。能否兼顾“短”和“长”的关系,是评估扶贫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试金石。

市场化、商业化开发可以让农民短期、快速脱贫,但持续、稳定脱贫就需要有全局思维和长远眼光了。“以短养长”靠的是低成本和高收益,“以长促短”靠的则是技术研发和产权模式。

周从启作为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在深度贫困区的引进者和推广者,详细介绍了菌草扶贫的竞争优势。

菌草是高科技之草、脱贫之草、产业之草、就业之草、生态之草、健康之草,产业实施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综合竞争力优势,能够精准完成省委省政府“农民富、生态美、产业兴、企业强”的脱贫攻坚战略目标。

纳雍县县委书记彭华昌说,一直以来纳雍县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围绕落实产业主导、群众主体、干部主帮的三大关键要素,着力打好产业扶贫“歼灭战”,解决群众参与“主动战”,部署好干部责任“包围战”三大战役,有效地助推了全县脱贫工作的开展。

2017至2020年,华农集团计划在贵州种植华农菌草100万亩,在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国家种植1000万亩。

正是基于菌草技术的可靠性、菌草实体企业产权的混合性、产业模式推广全球的可复制性,成就了贫困群众收入增加的可持续性,并让周从启找到了高技术产业带动深度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模式或样本。

(庞庆明)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