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

梵净山下的“绿色”变革——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发展纪实

来源:民生网2017-06-20 14:47:35 铜仁市 梵净 印江

印江县城全景图

空气清新,云雾缭绕。站在高处远眺,梵净山深处的古老土家族村寨若隐若现,仿若世外桃源。6月12日,笔者深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称“印江县”),对当地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采访。走访期间,笔者切身感受到当地生态资源的多彩多姿,也亲眼目睹了精准脱贫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于春季打响的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正改变着山里人的命运。

打响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精准脱贫改变山里人命运

印江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梵净山西麓,因地处偏远,土地资源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有很长一段时间,印江县都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和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直到2013年,才实现了整县按省级标准“摘帽”。

尽管印江的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截至目前,全县仍有1.3万户贫困户,贫困人口4.2942万人,贫困村185个。

“我们应该认识到,精准脱贫不仅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彻底消除贫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攻坚战。”6月12日下午,提起印江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县委常委、副书记彭治安语气坚决。他向笔者表示,近年来,贵州省政府、铜仁市政府调集所有资源,采取多种办法,加大脱贫力度,“春季攻势”已经打响,目前进展顺利,形势不错,“2017年,我们计划减贫8400人,让89个贫困村‘出列’,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3%。” 彭治安告诉笔者,为达到上述目标,全县召开了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动员会,对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同时还多次召开会议集中学习了《中共铜仁市委办公室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蹲点调研回访工作的通知》、《铜仁市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及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和要求。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印江县精准脱贫“春季攻势”最突出的特点是狠抓产业扶贫。用彭治安的话讲,那就是按照“农业产业工业化、农民产业工人化、产业管理专业化”的“三化思路”,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选好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印江县产业扶贫主要集中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和产品上,如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等。截至目前,全县新植茶园1000亩以上,补植补造茶园3000亩以上,改造老茶园1.5万亩以上。深入推进与贵茶集团等企业合作,按国际标准生产“红宝石”“绿宝石”等茶产品,建成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茶叶下树率达85%以上。

同时,县里还重点建设提升打造木黄食用菌高效农业省级示范园区,在板溪镇建设打造“一镇一品整村推进”食用菌示范点,全县食用菌规模达到8800万棒、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

别致的二层小楼、满眼的鲜花绿植、长势喜人的果园……6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朗溪镇三村村,村里的景致令人印象深刻。

三村村第一书记任林告诉笔者,以前,这里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意见较大、村民生产积极性也不高,如今的三村村,在印江县委县政府的对口帮扶下,村民们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经果林、养殖等产业,使全村特色种养殖业遍地开花;多渠道高效益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通过产业扶贫“2234”工作法,激发发展活力、开启致富导航,实现了从“零产业”到产业大村的蜕变。“近年来,我们把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作为工作的重点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号召在外打工的壮劳力回乡创业。 ‘春晖使者’田宏进回乡投资建设养鸡场,不仅自己把产业做起来,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有的村民还可以参与二次分红。”

 彭治安表示,除了产业扶贫,印江县还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重点工程之一。“2016年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批扶贫拆迁安置,第一批4090人,第二批搬迁2169人,目前安置房建设主体已全部完工,内外粉刷全部完成,内部简装已全部完成,第二批5月中旬全部入住。  移民后续就业、扶持也在抓紧落实。全县的91个企业或个体工商业主,提供1735多个岗位优先用于安排移民就业。目前印江搬迁的移民中,可以确保每户提供2个就业岗位。

彭治安告诉笔者,到2017年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令13万人搬出穷窝窝,开始新生活。

“三张名片”彰显印江魅力

印江书法文化广场

 “颐和园”匾额竟出自印江

很多到过贵州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贵州处处是美景”,坐落于群山之中的印江县也不例外,在大山中行走,美丽的景色无处不在。

印江不仅有美景,更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印江素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美称。印江文化是印江旅游之魂,印江旅游是展示和传承印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印江强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元素带动印江旅游的发展,以旅游带动印江文化的传承。

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印江书法自成一派,别具一格。汉字书法起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为何与中原相隔千里的印江县,却能够成为书法之乡?对此,印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代国给笔者上了一堂历史课。原来,印江之名源于唐朝开元年间,在唐朝初期,这里名为思邛县,后更名印江县,这使得印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了充分交流,融会贯通的条件。印江吸取了中原地区大量文化的精髓,而书法就是其中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北京颐和园的“颐和园”三个字就是出自印江人之手。作为从印江走出去的名士,严寅亮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不仅创作了 “颐和园”匾额,黄果树观瀑亭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等名品更是他才气的体现和书法造诣的印证。

印江人不仅会写字,也懂茶、爱茶。

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印江自古盛产名茶,著名的“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毛峰”、“梵净翠芽”、“梵净玉芽”、“梵净血芽”,皆产之此地,其中“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毛峰”更是享誉全国。

茶园

茶产业是印江第一大农业产业, 2010年印江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美誉,2011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近年来,印江县按照“有景观、有食宿、能致富、能带动”的发展路线,采取乡村旅游与园区茶叶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强力打造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空气清爽的茶旅产业文化旅游,让游客在茶区体验采茶、制茶,通过多姿多彩茶旅文化节目,吸引游客的目光,努力实现茶产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通过挖掘以茶与茶有关的印江历史民族文化、以地方故事为主,做到“一景一故事、一山一传说、一方一特色,以此提升印江茶文化的软实力形成”茶旅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路线,打造具有印江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使印江茶文化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热爱书法,喜欢喝茶,又身处美丽的世外桃源,难怪印江人个个长寿,百岁老人随处可见。

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温度,使印江成为著名的长寿圣地,2012年印江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在印江,你可以游长寿谷、吃长寿晏、喝长寿茶、观长寿村、拜长寿老人,切身感受这里的长寿文化。

提起长寿的秘诀,李代国表示,印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孕育出了大量天然优质的长寿农产品,有洋溪贡米、朗溪红橙、甲山红薯粉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印江老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印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不湿不燥,居住环境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城市的噪音,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饮用天然的山泉水,这些都为印江的健康长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印江人热爱劳动、锻炼,这使他们精神焕发,身体抵抗力较强。”

从“差钱”到“不差钱”

“三措并举”,带动产业发展

一边是脱贫攻坚,一边是谋求发展,摆在印江县党政班子面前的这两件事同等重要。

如何在不具备区位优势,没有产业基础,交通成本过大的不利因素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彭治安表示,近年来,之所以印江县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归功于大争项目、全员招商、金融支持“三措并举”战略。

“我们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投资规模的提升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努力扩投资、增融资、招外资、撬民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彭治安告诉记者,印江的快,快在项目,后劲也在项目。面对新的形势,印江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来抓,瞄准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政策机遇,认真研判国家政策投资投向,精心编制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明确责任管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为了解决发展“差钱”问题,印江县坚持“金融支持、支持金融”的理念,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入手,出台并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总量。

筑好“巢”,主动出击引“凤”来。印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建了由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挂帅的招商小分队和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责任人的产业化招商小分队,分区域、有目的地开展重点产业化专业招商,逐步从全员招商向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产业化专业化招商和驻点招商转变。同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致力打造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磁场”效应。

精纯脱贫,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家园——这个春天,印江县在各条战线上全面开花,成绩斐然。

为了全力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精致、特色、宜居”要求,坚持“做绿县城、做特集镇、做美乡村”思路,印江县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点、美丽乡村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5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8平方公里以上。坚持做绿县城,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景观绿化工程,力争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对于未来,彭治安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印江人正在经历一场绿色变革,这变革将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人们的命运。山里的百姓将过上新生活,美丽的印江将更加美丽。

(王程程)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