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9-30 09:48:34
2024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连续两年联合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层级开展梯度培育。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3.5万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0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30余家,首批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在政策精准滴灌和企业主动求变下,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拥抱智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动能澎湃。
——编 者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重塑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时光倒回到十几年前。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不少中国消费者选择从国外背回日用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反思。
“发展智能制造,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驱、强国所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原一级巡视员王瑞华介绍,当时她所在的部门负责智能制造工作。那时,国内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意义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转型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一方面,先搞试点摸索经验,通过示范,推广可复制模式。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这也是基于我国制造业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实际。”王瑞华表示。
在王瑞华看来,“十三五”是智能制造的试点探索阶段,“十四五”是智能制造的场景深化阶段,“十五五”可能会进入智能制造的规模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精益管理技术深度融合探索阶段。“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主动作为,智能制造取得显著成效,也在探索新模式、催生新业态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王瑞华说。
如今,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中国制造已经有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重塑了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以坐便器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坐便器行业年生产量为1372万台,份额占全球总生产量的72%,稳居全球第一。
智能制造成效显著,融入生产各个环节
智能制造需要智能工厂。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郝玉成介绍,智能工厂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生产经营全面智能化的新型工厂形态。
智能体现在工厂的每一个环节。在研发设计环节,美的集团通过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数千种空调的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方案;在生产作业环节,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热轧车间部署的智能控轧控冷系统,让热轧钢板尺寸精度达标率从92%提升至99.1%;在质量控制环节,华为松山湖终端智能制造基地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样机+柔性量产”平台,实现缺陷率降至0.5ppm(百万分率)。
当前,智能制造发展正进入新阶段。2024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目标是培育我国自主品牌的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我国全面部署推进智能制造已经1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和需求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供应链优化、产业链协同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融合等,都需要推动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蒋白桦说。
蒋白桦介绍,此次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体系完整,一方面,从顶层设计的指引和国家智库的支撑,到各省份结合实际推出一系列政策,再到标准引领、争取国际话语权以及系统解决方案培育等,形成一个迭代推进的螺旋式闭环;另一方面,行动目标、路径清晰,面向不同基础、规模、行业的企业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路径指引。
“智能工厂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其实是作为神经末梢的硬件、智慧中枢的人才和生产流程等核心要素的有机协同。下一步智能工厂的升级,将是创新人才、更智能的机器和更柔性的流程的结合。”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设备工程师李少凯说。
“智能工厂不仅仅是单个工厂的‘变身’,更关键的是整个供应链的‘集体变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沐斋认为,我国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既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主动之举。
梯度培育智能工厂,中小企业是重要力量
智能工厂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属话题。“我国50多万家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且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他们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蒋白桦说。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有哪些难点?蒋白桦认为主要有3方面:一是资金与资源约束,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处于被动跟随的状态,资源协调的能力较弱,转型升级受产业链上下游的约束。同时,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投入,中小企业利润薄,经常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两难抉择。二是技术与人才短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设备联网率不足,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有限,难以支撑智能决策。高端人才不愿意去中小企业,企业有时候花了大价钱,也留不住人。三是精益管理还没有被普遍采用,生产流程粗放,工序割裂、动线交叉等问题不少,难以实现标准化。
针对上述痛点,梯度培育行动都做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和指引。比如,中小企业可以对照梯度培育,首先做到基础级,争取做到先进级。而对于卓越级和领航级的企业,则要求他们向外赋能,承担起带动中小企业的“链主”责任。再比如,培育计划里包含了智能制造服务标准和服务商生态的建设,帮助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借助外脑外力实现智能化转型。
“政府引导、供给赋能、龙头带动、梯度培育”,李沐斋建议各方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明确智能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强化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等开发和利用,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循序渐进,企业基于业务发展需求,通过逐步替换、升级制造环节和工艺来积累经验,逐渐向更高层级的智能工厂迈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 冰 孙庭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