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8-12 18:08:15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拔3600米的高原冻土区,国家能源集团青海海北公司(以下简称海北公司)的建设者们用智慧与坚韧,在这片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的土地上,不仅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更谱写出一曲“绿电与牧歌共生”的和谐乐章。如今,这里在运装机达91.44万千瓦,“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独特模式,让冻土高原焕发绿色生机。
攻坚克难:在“无黄金施工期”里劈开新路
“一年仅7、8、9月无雪,冬季冻土冰封,夏季沼泽泥泞——这里根本没有黄金施工期。”站在舒乘站瞭望台,海北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柳洪丹望着连绵的光伏“蓝海”感慨道。为破解冻土与沼泽的双重挑战,建设者们耗时四个多月开展基础换填,挖除冻土、碾压基底、摊铺压实填料,硬生生在冻土上筑牢电站根基。
光伏区冬季鸟瞰图
高原缺氧的环境,让外地工人望而却步。海北公司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吸纳近百名农牧民参与建设,并开办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光伏组件安装等技术。“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学会了新本事。”参与建设的藏族牧民才让说。更棘手的是设备“高反”,挖机、打桩机因缺氧功率骤降,冷却液易沸腾。建设者们化身“设备医生”,寒冬里跪在雪地更换蓄电池、检修进气系统,硬是让“钢铁巨兽”在高原“喘匀了气”。
严守红线:以“零容忍”筑牢质量安全屏障
“冬季冻土封冻如铁,夏季沼泽泥泞难行,这里的施工条件是对意志的极致考验。”海北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柳洪丹站在舒乘站瞭望台,望着连绵起伏的光伏“蓝海”感慨道。为攻克冻土与沼泽的双重阻碍,建设者们耗时四个多月开展基础换填工程,通过挖除冻土、碾压基底、分层压实等工艺,在冻土层上筑牢电站根基。
高原缺氧环境让外地施工人员望而却步,海北公司主动联动当地政府,吸纳近百名农牧民参与建设,并针对性开展光伏组件安装等技能培训,既解决了用工难题,又为牧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藏族牧民才让通过培训成为光伏安装技工,“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好几千,还能照顾家里的牛羊。”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设备高反”的攻坚。挖机、打桩机等大型机械在低氧环境下功率骤降、冷却液易沸腾,建设者们化身“设备医生”,寒冬里跪在雪地更换蓄电池、检修进气系统,硬是让“钢铁巨兽”在高原“满血复工”。光伏板背面“高原特供版”的铭牌,正是这段艰苦历程的无声见证。
严守底线:以“零容忍”筑牢质量安全屏障
“在高原建项目,质量和安全是生命线,一丝一毫不能松。”海北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白敏刚的话掷地有声。在330千伏煦光变电站建设中,团队全程精益求精,采用抗风抗寒设计,不仅保障了电力高效传输,更使其成为“高原名片”,彰显着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
安全管理上,即便施工高峰期单日流动人员超百人次,公司仍坚持“全员培训、全员过关”,安全教育培训完成率始终100%;质量管理上,“零容忍”成为铁律。曾遇混凝土振捣棒在-25℃“罢工”、工人试图偷工减料,工程部当即下达红色停工令,连夜拔除44根问题桩基重新浇筑,如今这些钢桩的超声波检测波形比平原项目更规整。扎苏合项目升压站回填时发现违规问题,公司迅速整改并追责,以铁腕手段守住质量红线。
绿动高原:“牧光共生”绘就和谐画卷
9月的高原寒风渐起,多数草皮已枯黄,而海北公司光伏板下的牧草却绿意盎然。“光伏板像遮阳伞,减少水分蒸发,草长得比别处好!”安全环保监察部文海成指着光伏区兴奋地说。更巧妙的是1.5米以上的高支架设计,让牛羊可自由穿行觅食,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独特模式——光伏板年发电量稳定输出,板下牧草丰美,牧民养殖收入节节高。
扎苏合站区实拍
为守护脆弱生态,建设者们用螺旋钢桩替代传统灌注桩,减少土地扰动;施工前详细记录植被情况,施工中严控开挖范围,完工后立即开展草皮恢复。如今,光伏板下羊群悠然、马群徜徉,“光伏方阵+天然牧场”的和谐图景,成为高原上最动人的风景。
续写新篇:绿色脉动在草原持续跃动
目前,海北公司已建成2座330kV汇集站、5座110kV升压站,扎苏合二期及配套储能项目整装待发。青海湖畔的风拂过舒乘站的国旗,光伏板上的落尘被轻轻拭去,一场雪后,银装素裹的大地与蓝色光伏板交相辉映,预示着下一段“追光”故事的开启。
当牧草的细语与电流的嗡鸣交织,当牧民的歌声与变压器的律动共振,高原的风正裹挟着这份“光”的承诺,将绿色发展的种子播向更远的草原。海北公司的实践证明: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终将在这片冻土高原上谱写出更悠长的“绿电牧歌”。
(段荣霞 曹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