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8-05 15:19:35
在金融服务的广袤版图中,县域银行常常面临着独特的机遇与挑战。然而,有这样一家银行,它从乡土中崛起,以坚韧不拔的战略定力和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逆向生长”之路,它就是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农商银行)。近日,由民生周刊/民生网农村金融频道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苏监管局联合开展的“江苏金融业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专题调研”活动,深入常熟农商银行进行调研,揭开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小微大义”模式的成功密码。
草根出身:从信用社到上市银行
常熟农商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作为全国首批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它从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改制而来,正式成立为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农支小的初心,是这家银行刻在基因里的使命。
“从成立之初,我行践行支农支小初心使命,将业务深深扎根在最广大的微小客户群体,将金融服务的重心牢牢锁定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常熟农商银行的一名创始领导说。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多数银行选择转向“垒大户”,认为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常熟农商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坚守“做小做散”的战略定位,将服务触角进一步下沉。“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常熟农商银行战略规划部门负责人回顾这段历程时感慨。
凭借扎实的小微业务根基,该行不仅在危机中稳住了阵脚,更实现了持续增长。这份底气,源自其对小微金融服务的深度耕耘。
2009年,该行组建微贷专营机构,引进德国IPC微贷技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技术显得尤为特别——它通过对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非财务信息的实地调查与交叉验证,精准破解了小微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为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技术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常银微金模式”。
2016年,常熟农商银行登陆A股市场,迎来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但上市并未让它偏离航向,反而更坚定了“做小不做大”的差异化战略。
“多做难而正确的事,少做天上掉馅饼的事。”该行董事长的这句话,道尽了常熟农商银行的战略定力。不随波逐流、不追逐短期利益,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专注为小微客户提供高效、贴心的金融服务。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不仅铸就了其核心竞争力,更让它成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坚实力量。
全国布局:乡村振兴的“常银微金模式”输出
常熟农商银行始终把普惠金融作为着力点,编织普惠金融网络,服务百县千镇万村。持续深耕本土市场,织密网格化金融服务圈,实现“镇-村-小组”三级网格,服务了常熟60%的小微贷款户,全常熟老百姓每100元储蓄存款中有超40%存在了常熟农商银行。同时还积极响应国家区域金融均衡发展和江苏省委金融“南水北调”工程,复制微贷技术,到中西部和苏中、苏北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目前,该行拥有174家机构网点,实现了常熟本土全覆盖,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省内九成以上地级市。
2019年常熟农商银行在海南海口设立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将东部发达地区小微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升当地小微客户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促进当地小微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管理行实行集约化管理,坚持“本地化、有特色、不做大、往下沉、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把网点设在镇村,坚持“六多六少”经营定位,服务湖北、江苏、河南、云南、海南、广东六省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120多个区县、1000多个乡镇、1万多个村居的普惠网络,累计支持了68万小微客户。截至2025年6月末,村镇银行总资产639亿元,总存款560亿元,总贷款434亿元,不良率1.05%,拨备覆盖率336%,特别是服务信贷客户数量特别多,达26万户;户均特别小,不到17万元,成为该行在中西部地区支农支小的重要力量。
在常熟海虞镇,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虞盛合作社”)的发展正是该行“支农支小”的生动注脚。盛夏时节,走进合作社,智能农机与全自动化生产线奏响现代农业“协奏曲”。“从创办初期到现在,常熟农商银行始终是我们的坚实后盾,每年11月水稻收购资金主要由他们保障,客户经理常态化对接确保需求及时响应。”合作社负责人坦言。在金融支持下,虞盛合作社正沿着品牌化、深加工路径迈进。该行提供的1900万元资金,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高价流转土地、加价收购谷物、低价供应社员、实物兑现分红”模式,该合作社已带动2500余名社员增收致富。
同样感受到金融温度的还有常熟海虞镇新绿山茶厂。其负责人表示,100万元贷款的及时注入,让茶厂厂房扩建计划稳步推进,为承载苏州非遗制茶技艺的老字号注入新动能。“扩建后我们将新建约1000平方米两层建筑,不仅解决室内活动空间瓶颈,还能满足大型活动、社会组织等会议需求,配套餐饮服务,实现从‘种茶、制茶’到‘品茶、悟茶’的全链条升级,让百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此次信贷支持是该行助力地方特色产业、赋能非遗传承的具体实践。
常熟海虞镇新绿山茶厂负责人向调研人员介绍情况
常熟农商银行的金融“活水”,将继续滋养这片希望的田野,在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虞盛”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科技赋能:数字化重塑服务生态
为了满足小微客户和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常熟农商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其中,“小本生意贷”是专门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为他们提供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贷款资金。该产品具有额度灵活、审批快捷、还款方式多样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小微客户资金周转难题。“专利贷”则是为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许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但由于缺乏传统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专利贷”通过对企业专利价值的评估,为其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帮助科技型企业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播电商行业异军突起。该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推出了“直播电商贷”。该产品主要面向从事直播电商业务的个人和企业,根据其直播带货的销售额、粉丝数量、运营状况等指标,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直播电商企业发展壮大。
常熟服装城商户王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在换季备货的关键时刻,她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该行迅速启动贷款审批流程,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仅用18分钟就为王女士获批了50万元贷款,及时解决了她的备货难题。这一高效的服务,不仅让其感受到了常银速度,更让她对未来的经营充满了信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该行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全面重塑金融服务生态。据常熟农商银行相关人员介绍,该行的一大特色在于科技领域。全行拥有200多个信息系统,800多名科技人员,在满足自身数字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与技术能力,为企业和行业提供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目前主推的产品包括企业管家、财税好帮手、园区好帮手、商城好帮手及智慧食堂等,实现了政务、金融、民生场景的深度融合。
以“三资监管平台”为例,它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监管和高效管理。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农村集体资产的变动情况,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同时,该平台也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的透明度,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贷款审批方面,该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线上贷款审批时效缩短至“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通过对客户的交易流水、信用记录、经营数据等多维度信息的分析,银行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和还款能力,为客户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同时,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目前该行不良率仅为0.76%,远低于行业均值。
常熟农商银行深知,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传递人文关怀,为客户创造价值。在社区服务方面,该行积极开展“飞燕惠民”活动,组织员工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公益理发、健康义诊、磨刀修鞋等便民服务。据了解,该行员工每年走访里程超过500公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金融为民”的理念。
政策契合:与国家战略同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常熟农商银行以“下沉再下沉”的差异化定位,走出了一条服务县域、扎根乡土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本”。常熟农商银行战略定位清晰明确,聚焦县域及以下市场,深耕“三农”、小微领域,所有业务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展开。“这一模式源于我们‘肯吃亏、肯吃苦、肯学习’的精神。”常熟农商银行小微金融部门负责人坦言,尽管面临客户分散、单笔业务额度小、服务成本高等挑战,但通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该行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融资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在国家大力推进“五篇大文章”的背景下,常熟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普惠金融深化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农业“三个信用”创建工作,选派260名左右金融业务骨干深入镇、村两级挂职,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招商等工作。在乡区织密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网格”,落格家庭57万户、184万人,授信率76%、用信率12.4%。在城区建设代发、收单等特色网格,创新社区管家服务,精准触达1.6万个家庭,累计服务超16万次,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百米”。科技金融激发活力。科创金融是银行的未来,要想明白做科创的初心,就要做小微客户的科创、“首贷”客户的科创。基于这一清晰定位,该行成立科创金融中心,打造“全行支持、支行地推、结对服务”的三层服务矩阵,建立“六单机制”,打造“五位一体”的科创生态体系,提供信贷、股权融资、招商、供应链等综合化服务,累计支持科技企业超2000家,放款超120亿元,其中近300家是具有资本市场高成长潜力的初创期科创企业,超50%为“首贷”。数字金融驱动创新。该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微贷集成、风控集成等“五大核心技术”,打造营销、风控和数据“三大中台”,2022年上线新核心系统,成为全国首个在分布式核心账务系统上搭载国产数据库的农商银行。深化数字化渠道建设,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常银生活”,注册用户超39万户,支持600多家政企单位;打造“常银直播”,帮助客户带货,年交易额超亿元;打造“常银生意”,构建企业综合化服务平台。养老金融守护晚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行积极打造具有农商银行特色的养老金融特色服务体系,依托遍布常熟的109个网点和150多个普惠金融服务点,打造15分钟金融服务圈,推进“农商·苏服办”“一网通办”,建设政务、村务、商务、金融服务“四务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点,200多项政务通办事务实现从“窗口办”到“村口办”。网点服务方面,建成20家适老网点,将老年大学、儿童课堂、宠物生态等搬到网点,连续十二年向70岁以上老人赠送水磨粉,每年惠及10万名老人。绿色金融赋能转型。大力支持优质高效农业、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以金融“活水”支持虞盛大米、王庄西瓜、董浜黄金小玉米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超1300亿元。为美丽乡村建设“助跑”,立足地方乡村产业特色,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08个,支持常熟8个镇美丽乡村建设。为节能减排行动“助阵”,加大对绿色低碳企业、循环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推广“排污贷”“苏碳融”“环保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余额超28亿元。
从常熟一隅到全国县域,常熟农商银行始终以“小银行大作为”的理念,诠释着“金融为民”的本质。它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小微企业和农户之中,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常熟农商银行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卓越的实践成果,为全国县域银行提供了宝贵的“常银样本”。它扎根乡土的初心、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创新求变的发展思维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都值得其他农小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相信在未来,常熟农商银行将在“农村金融领跑者”使命指引下,继续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孙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