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8-03 13:32:39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作为重庆的主城老区和工业母城,九龙坡区曾普遍存在建筑陈旧、设施老化、厂居混杂等城市疾病,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压力大。
知难而上,排难而进。民生周刊记者近日调研采访获悉,近年来,九龙坡区干部群众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聚焦民生“小切口”,推动城市“大改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就业服务方式,破解就业与用工难题等,不断将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民主村社区一角
城市更新,致广大而尽精微
“美好生活源于建设,幸福家园劳动创造。”
7月12日,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三村社区采访时,墙上这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社区门口拾级而上,右拐数米,一块贴在墙上的展板简要介绍了劳动三村社区城市更新项目。
劳动三村是重庆建设机床厂家属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于建设机床厂兴建住宅区时命名,寓意新社会劳动光荣,按序数排列第三,故得其名。社区毗连杨家坪步行街,紧邻万象城商业体,常住人口8000多人。
现有建筑改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居度越来越差,且安全隐患多。
2020年,九龙坡区政府和北京一家从事城市更新的公司合作,成立重庆愿景渝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劳动三村等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公司总经理邱贤介绍,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
基础类改造以保障居家出行安全为主,对破损路面、发生位移堡坎(边坡防护砌筑结构体)等进行拆除重建,增加防护栏杆,推进楼房外立面修缮、可燃雨棚更换、下排管网改造,规整隐藏“三线”等,消除老旧“硬伤”。
完善类改造主要聚焦群众需求,补齐老旧小区服务功能短板。比如,公共区域改造羽毛球场,增设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针对老旧小区人车抢道、居民争抢车位等现实矛盾问题,完善人行通道、新增车行出入口,规范划线停车、挖掘闲置空地新建机械停车楼,梳理路内停车位。
提升类改造则是提升社区品质,丰富服务供给,打造美好会客厅、居民服务大厅、口袋公园、有机菜园、社区食堂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同时,楼道空间增加适老化座椅,将低效绿化场地改造为共享有机花园,荒地改造社区公园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劳动三村是一个充满山城特色的山地立体小区,小区高低落差最大可达约25米。
在提升类改造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比如,改造边角休闲空间,创造性地依山设计,将荒废坡地改造成休闲健身公园;巧用闲置土地打造儿童乐园,为适龄儿童带来更多嬉戏空间;种植翠竹装点掩映坡坎崖,提升坡地整体美观度、文化性及可观赏性。
记者采访时,两个孩子正在儿童乐园玩耍,稚嫩的问答中,透着童真与快乐。在社区漫步,黄桷树随处可见,特别是有几棵悬根露爪蜿蜒交错,让老旧小区自然韵味凸显。
九龙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杨扬表示,为实现长效运营,劳动三村片区积极搭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运营”机制,形成“居民受益、企业获利、政府减压”的多方共赢格局。其中,地方政府提供引导资金,给予水、电、施工建设、经营资源等配套支持;引入市场主体,从投融资、设计、建设、后续物业管理等全过程实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通过挖掘片区、社区、小区的闲置资源、资产再利用,统筹实施建设改造和后续管理、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只是劳动三村社区。同属谢家湾街道,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主村社区,原为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2022年,社区启动更新改造工程,保留历史建筑、重构内部空间、完善市政配套……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区,青石铺就的街巷里,年代感十足的建筑、精致而时尚的小店、枝繁叶茂的黄桷树等相得益彰。
位于长江之滨的重庆电厂,是不少九龙坡区居民的童年回忆,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座240米高的烟囱,见证着时光飞逝,是山城知名的地标建筑。
后来因为环保问题电厂搬迁,留下一座“空城”。2022年,当地启动城市更新。如今,原来的电厂变成了重庆美术公园。
工业开埠的九龙坡,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四老”区域(老旧小区、老旧商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面积占九龙坡东城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老旧小区规模占重庆中心城区的五分之一。
人民城市为人民。九龙坡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顺表示,九龙坡区城市更新工作以城市空间更新和产业功能提升为主线,以重构空间、重振产业、重塑风貌、重生生态、重现人文为重点,以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业态融合为抓手,聚力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先进经验,探索一套可持续模式,取得了“人居焕新、内涵更新、制度革新”的更新成效。
在九龙坡区,好山好水好风光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智治效能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冷暖,一头连着国家长治久安。
包括劳动三村在内的老旧小区改造顺利推行,离不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谢家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丁功文表示,谢家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深化推广“红色管家”党建特色做法,以物业党建联建为路径,构建社区、物业、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在14个社区按照300—500户标准优化设置网格168个,每个网格建立一个党组织,建立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N力量的网格工作矩阵,吸收报到党员、楼栋居民、热心店主、快递外卖小哥、城管执法队员等力量参与治理;把党员融入网格里、楼栋中,切实推动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作用,加强结对区级部门、派出所、银行、学校、商场等企事业单位与街道、社区的联系,通过落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切实推动“力量在一线集聚、问题在一线化解”。
围绕城中村、商业区、文体圈等多元诉求交织现状,谢家湾街道注重机制全方位迭代,推动智治体系向“深”拓展;突出实战全方位增效,推动智治体系向“细”落地;深耕考评全方位完善,推动智治体系向“优”进阶。
当前,重庆正夯实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底座基石,全市域构建党建统领“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一中心”即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四板块”指镇街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个板块,“一网格”就是村(社区)网格。通过体系重构、机制重塑、力量重组,推动基层治理由“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
“建立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机制,构建了一套扁平化高效化的整体智治体系,化解了一批过去想解决未解决的矛盾问题,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锻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队伍。”5月27日,九龙坡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表示,2024年,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工作基础。
在提升智治效能方面,九龙坡区构建了一套扁平化高效化的整体智治体系,累计接入感知资源17.2万路、归集城市体征数据430万条,镇街核心业务数字化率实现100%。贯通数字管线、高楼消防等市区应用235个,“区县承接市级应用贯通覆盖率”位居全市第一。
上述会上,覃昌德坦言,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具体表现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两级治理中心实战实效有待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还需深化,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基层干部队伍“量”“质”尚待提升。
这些问题正是九龙坡区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目标任务。
创新就业服务方式,解就业与用工难题
走进重庆软件人才市场一楼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墙上“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非常醒目。在这里,可以提供就业、创业、招聘服务和职业测评、技能培训等。
“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是九龙坡区人社局委托企业打造的一个招聘服务平台,着力破解就业与用工难题。
居民张强创业失败后求职遇挫,社区就业服务专员了解情况后,指导其在“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录入信息。通过“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仅用两天时间,张强便成功入职重庆赛威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记者在现场发现,求职者通过“就近帮”平台的自助求职机,仅需刷脸即可完成岗位选择、简历投递等全流程,平均求职时间缩短至5分钟。
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场景创新”,已累计帮助1.2万名居民实现就业。
“就近帮”平台不仅解决就业难题,还通过就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重庆宏钢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因地理位置偏远难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通过“双就近”机制,九龙坡区人社局依托“就近帮”平台筛选周边区域技术人才,并联动高端人才猎头联盟,一个月内为企业招到5名高端技术人员和8名一线技工。
重庆汇博锦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卿优表示,“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精准智能匹配功能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和时间,新上线的港城数字人社服务平台,为192家重点企业提供全链条人力和社会保障服务,实现需求响应、业务办理及进度跟踪的高效化。
同时,针对灵活就业人群,九龙坡区打造灵活用工第三方劳务费结算平台,“就近帮”已上线7大类56项零工服务,居民可自主发布宠物照料、就医陪诊等个性化需求。目前,已完成1081单零工订单,流水73541元,预计年底订单将超1万单,流水突破500万元。
九龙坡区人社局局长陈智介绍,近年来,以就业服务标准化、创新就业服务方式等改革为抓手,九龙坡区推动“企业就近用工、人员就近就业”,促进企业和劳动者之间高效互动、精准匹配。今年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13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4.68%。同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0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63人,让更多劳动者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归属感,实现了自身价值。
城市更新、基层治理和保障就业之外,九龙坡区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积极探索、久久为功,民生保障体系不断织密织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一幅“大美九龙坡”的幸福新画卷正在展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等关于民生领域的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绘就‘民生为大’新图景。”覃昌德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6期、8月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坚持“民生为大”,办好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