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7:47:59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贵州仁怀茅台镇赤水河畔,群山环抱之中,茅台渡口纪念碑静静伫立。登上纪念碑台地极目远眺,两岸层峦叠嶂,山间草木葱茏,脚下一湾碧波奔腾不息,宛如一条丝带蜿蜒于黔北大地。
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见证地。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县,流经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等市县,最终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这条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河流,不仅以英雄河的身份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上,而且以独特生态价值被誉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赤水河是仁怀当地群众心中的母亲河。依托流域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水文气候,自商周时期酿出第一滴佳酿,一河两岸的酒香便在岁月沉淀中不断升华。如今,仁怀稳居黔酒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国内酱香白酒的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酒都”。
一度,这座城市曾以粗放模式追求经济量的扩张,却忽视了质的有效提升——酒企数量众多,产业发展无序,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失衡,导致赤水河部分支流与河溪严重污染,水生态岌岌可危。
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赤水河!面对白酒产业“超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仁怀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赢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绿色底色,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赤水河蝶变。
仁怀市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剑指“生态痛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毗邻赤水河的仁怀因河而兴、以酒立市。
“我是闻着酒香长大的。”作为本地成长起来的“80后”干部,仁怀经开区(名酒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吕黔莉直言,“城市的崛起得益于白酒产业的发展。”
仁怀曾聚集大小酒企与作坊近3000家,构建起繁荣的白酒产业生态,对当地GDP的直接贡献率超80%,推动该市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酱香型白酒不仅成为仁怀乃至贵州的亮丽名片,更跻身贵州十大重点产业之一。
伴随产业无序发展,仁怀的“生态痛点”随之而来。
仁怀共有各类河流113条,含省级河流2条、遵义市级河流2条、县级河流9条、镇级溪沟49条、村级溪沟51条,其中,茅台镇境内共有河道溪沟39条。
“2019年前,在茅台镇,规模以上的企业比较重视环保工作,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废水经处理后符合行业排放标准。但一些‘低小散弱’酒企在设施维护或现场管理上存在差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存在冒泡滴漏甚至直接排入就近的河道和溪沟,导致溪沟水质持续恶化。”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二中队中队长施绍元说。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2020年11月,仁怀召开白酒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会议,明确着力解决仁怀白酒行业“小散乱弱”问题,推动实现白酒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元旦刚过,仁怀再次召开工作专题会,任务是盘清全市酒企生产管理水平、配套设施、生态环保等情况,为实施规范化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同年7月,仁怀召开白酒行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暨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聚焦“小散乱弱”白酒企业,推进“三个一批”治理工程,即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做大一批。
尽管仁怀已采取行业治理措施来改善和提升赤水河水质,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21年末,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仁怀市白酒产业长期以来重发展、轻保护,无序发展的状况尚未真正改变,企业违法建设、破坏生态问题时有发生,对流域生态环境持续造成威胁。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自2015年实行以来,聚焦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传导压力,使被督察对象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追求‘污染’的GDP,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问题整改,举全市之力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在全市大会上,仁怀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掷地有声。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力推动下,仁怀上下形成坚定共识——坚决守住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底线。
立行立改,狠抓落实。2022年初,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以全局思维、系统治理破解白酒产业生态难题
理念引领方向,思想决定行动。
贵州省遵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华昌表示:“以攻坚态势开展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彰显了仁怀市委、市政府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坚定决心,坚决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作坊和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遏制‘散小乱污’企业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他进一步指出:“攻坚战启动以来,全市上下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重要契机,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构建起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的系统治理体系。通过强化流域协同监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等综合措施,持续改善流域水质,为市域白酒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条母亲河、生态河付诸实际行动。”
此外,攻坚过程中,仁怀市坚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探索治理路径,先后组建仁怀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环保督察整改领导小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指挥部及督察整改工作专班,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跨域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治理体系,推动白酒产区治理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共治转型,形成了一套产业治理组合拳。
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蔡燕介绍,攻坚战启动后,该院立足地方实际,聚焦赤水河流域治理,强化类案监督,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协作,通过检察办案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同时,广泛吸纳各乡镇(街道)群众、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及环保、酒业等协会成员5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公益诉讼联络员队伍,构建“线索发现—专业研判—协同治理”全流程闭环机制。
仁怀市人民法院茅台法庭法官赵玉表示,为加强赤水河流域优良生态环境及酱香型白酒独特生产环境的司法保护,近年来该院对环境资源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划“三审合一”集中管辖,并推动建立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与四川古蔺、贵州赤水、习水及云南镇雄等县(市)签署《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工作协作意见》,凝聚流域司法保护合力。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攻坚战打响之后,仁怀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均依据《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询问和专题视察,围绕赤水河流域仁怀段保护工作,依法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审议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工作报告,并召开乡镇、企业、人大代表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为创新全民共治,凝聚多元共治合力,仁怀市坚持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现有县级河长40余名,镇级河长143名,村级河长161名,河(库)保洁员180名;生态环保协会4个,协会志愿者1500余名,实现巡河护河常态化长效化。
茅台厂区
筑牢生态屏障,激发产业新动能
仁怀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之初,当地不少群众担心:关停这么多企业,仁怀的产业会不会停滞不前?经济会不会大幅下滑?在缺乏历史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仁怀究竟能不能做好?
“3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攻坚锚定的是高质量发展方向,只要有向困难深处动手术刀的勇气,找准推动滚石上坡的好路径,凝聚起干部群众的共识干劲,我们就能很好地跨越阵痛,为全市白酒产业做优做强积蓄力量。”吕黔莉的话语坚定有力。
吕黔莉介绍,近年来,仁怀以“三个一批”为抓手,白酒生产企业、作坊从攻坚战打响之前1925家减至目前868家。其间,编制完成《酱香型白酒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120.44平方公里生产功能区,形成三大核心产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从95家增至133家,产值过亿企业从13家增至32家,实现产业管理从弱到强、分布从散到聚、数量从多到精、保护从点到面的转变,构建起产业集聚、绿色环保的发展新格局。
在袁华昌看来,通过这场痛定思痛、行动如山的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一批“低小散弱”企业、作坊平稳有序退出历史舞台,为仁怀腾出了白酒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全市通过建立酒企排污和支流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施溪沟清管、清水、清岸‘三清’工程,开展‘环保利剑’行动强化执法监管等,不断补齐环保治污基础短板。”
“现在看来,战果是显著的。”袁华昌说,茅台镇重点溪沟中,仁溪沟等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盐津河水质达地表水Ⅳ类,其余溪沟水质明显改善,全部退出劣Ⅴ类,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以上。
茅台渡口纪念碑巍然矗立,北侧的红军桥飞架于茅台镇两山之间、赤水河之上,俯瞰一江碧水向东流。这座铁索与木板交织的桥梁,既是红军长征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连接红色记忆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仁怀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全链条监管守护生态底线,不仅让赤水河清水长流,而且实现了产业价值的跃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贵州仁怀奋力打赢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题)厚植绿色底色 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