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7:45:35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赤水河畔的贵州遵义仁怀市是中国酱香白酒的核心产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命脉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对守好发展与保护两条底线的深刻命题,仁怀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决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道路上,仁怀锐意创新,特别是在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征程上仁怀如何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贵州省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常文松。
直面问题刮骨疗毒 筑牢赤水河流域生态屏障
民生周刊:仁怀在扎实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形成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常文松:白酒产业是仁怀经济发展的命脉所系与核心引擎,产业的高速增长强力拉动了仁怀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然而,一段时期的粗放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仁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赤水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面对白酒行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市上下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重拳出击整治污染顽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提升,白酒产业迈入规范、有序、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坚持从环保问题整改着手,动真碰硬治顽疾。紧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级督导、信访举报“三类问题”,按照时限、类别和进度健全“一问题一档案”整改台账,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过程跟踪、验收评估、资料归档”全链条闭环机制,推行“清单制、台账制、销号制”刚性管理,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科学精准抓整改,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常态化开展整改成效回头看和举一反三排查整治,深挖根源、堵塞漏洞,严防问题死灰复燃,确保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整改。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级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901个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销号,受理的群众环境信访举报件基本实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目标。
坚持从完善治理机制破题,系统施治强监管。深刻把握“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理规律,综合运用“人防巡查、物防阻隔、技防监控”手段,构建治水、治企、治岸“三位一体”协同治污体系,铁腕实施“环保利剑”专项行动和重点水体治理攻坚,率先在白酒产区探索健全“网格化属地监督、在线实时监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多部门联合执法”长效监管机制。科技赋能精准溯源,安装企业污水流量计600余家、企业视频监控500余家,投用11座支流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有效破解污染溯源难、监管难等问题,全面完成溪沟两侧退养557户。2021年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0件,处罚金额5824.56万元,办结群众环境投诉784件,茅台镇39条重点溪沟水质明显改善,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以上,守住了酱香白酒酿造生态根基。
坚持从提升治污能力出招,夯实基础补短板。立足白酒产区特点,创新构建并持续完善“企业厂内预处理+大型企业自建独立处理+区域分布式集中连片处理”的阶梯式、全覆盖综合治污体系。累计投入资金22.59亿元实施治污能力提升工程,提标改造安龙场等8座集中连片污水处理厂,新建兰家湾等5座污水处理厂,配套完善恶臭气体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改造工业废水收集管网140公里、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0公里,大幅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和覆盖率。引导24家规模以上酒企自建高标准废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白酒废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3.4万吨。新建1条先进的污泥干化处置生产线,污泥日处理能力提升至400吨。通过系列强基础、利长远的措施,仁怀环保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为白酒产业绿色发展构筑了坚实支撑。
规划先行精准施治 筑牢酱香白酒核心产区根基
民生周刊:仁怀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效,怎样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常文松:2021年以来,仁怀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将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全局、关乎长远的“一号工程”,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全域联动、攻坚克难,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响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攻坚战,“低小散弱”无序发展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为巩固提升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69%、8.1%,龙头引领、集群发展态势更加凸显,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
高位统筹,下好综合治理先手棋。坚持把综合治理作为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策,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白酒产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三方责任”。聚焦根治“低小散弱”,构建环保战区包保责任制,由37名县级领导牵头,52个市直单位、11个乡镇(街道)、940名精干力量下沉14个战区一线,实行挂图作战、因企施策,精准开展政策宣传、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精心编制并实施涵盖空间布局、环保准入、兼并重组、工艺规范等的“1+9+N”政策规划体系,为综合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刚性约束,做到治理方向明、路径清、措施实。
规划先行,绘就核心产区新蓝图。严格落实《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在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精准划定适宜酿造区的基础上,对全市白酒生产功能区重塑,将120.44平方公里的生产功能区划定为茅台酒产区、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和仁怀集聚区三大产区。配套编制《赤水河流域(仁怀段)酱香型白酒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布“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图识,进一步将三大产区细化为8个片区、27个管理单元,清晰标定中国优质酱酒地理坐标与品质坐标,在全国率先建立层次分明、管控严格的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规划保护体系。
精准施治,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围绕“集聚发展、提质增效”目标,实施清理退出、改造提升、兼并整合“三个一批”治理路径,制定《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动白酒企业关停并转、环境资源降压减负、产业发展腾笼换鸟,累计清理退出白酒企业(作坊)632家,完成995家企业“四改一建设”,推动681家白酒企业(作坊)实现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全市白酒生产主体数量从1925家压减至868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同步实施招大引强,引进20余家优强企业落户,酱酒产业逐步实现“数量由多到精、规模由小到大、布局由散到聚、管理由弱到强”的发展蝶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成效,倾力支持服务茅台集团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融入茅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做好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文章,深入实施联合做大、兼并整合、上规入统“新三个一批”行动,全面推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三年行动,加快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引领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贵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贡献仁怀力量、展现仁怀核心产区担当。
长效监管加速转型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民生周刊:“十五五”时期,仁怀市如何系统规划,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常文松:仁怀山川秀丽、生态优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酱香白酒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和核心竞争力。仁怀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产业发展的高品质实现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跃升,让绿色始终成为仁怀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最厚重底色。
科学系统谋划,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赤水河谷酱香白酒产区保护与修复的系统性规划,统筹好白酒生产、酒旅融合、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全力维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稳定性。围绕打造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2.0版,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系统保护转变,努力把赤水河流域(仁怀段)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健全长效机制,擦亮生态环保底色。保持环保监管执法高压态势,深化白酒企业“四改”成果巩固与常态化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跑冒滴漏、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大赤水河干流、主要支流及茅台镇39条重点溪沟的环境保护力度,深化“一沟一策”精准治理,持续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从被动治污向主动治理、智慧监管的根本性转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速绿色转型,激发绿色发展动能。推动白酒产业绿色化升级,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全链条节能降碳和环保技术改造,推广清洁酿造、包装绿色化等技术,打造绿色工厂、绿色酒庄。围绕“电动城市·仁怀先行”,聚焦全域绿色化、电动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依托优良生态本底和酱酒文化发展生态康养、酒庄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筑牢生态屏障 推进绿色转型——访贵州省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常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