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阳日报2025-07-22 20:04:01
原标题:从校园到乡野 艺术为乡村“注新能”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广告学、动画专业学生组成的“艺术赋能 古建融新”实践队,深入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凭借专业技能为南通社区打造文创产品、实施环境改造,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号召,为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注入青春创意。
社区三角地带的那片荒地,是藏在居民眼皮底下的“老疙瘩”——存在着高差和低洼区,使得雨后积起的水洼成了蚊虫的温床,没有一块有靠背的休憩座椅,也让周边的老人犯愁。这片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实践队眼里最该“唤醒”的空间。实践队成员以土地为画布,把老人的期盼当作设计的坐标——要能晒到太阳,要方便坐下来聊天。一场贴着“银龄需求”标签的空间改造,就这样在村民的注视里拉开了序幕。
实践队秉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准对接社区老人需求:荒地中央那棵虬劲的古榕树被细心保留,树下打造起宽大厚实的树池木质座椅,成了老人小憩攀谈的“根据地”;树旁新筑的亭子延续着社区历史肌理,让公园文化更加清晰,原先低洼杂草的路面,变身绿化优美的青砖步道,每隔几步就有带靠背的休憩点。实践队成员们让这片荒地不仅焕发新生,更成了社区老人们话家常、品清茶的“小确幸”,用无声的温暖托举起惬意的老年生活。
实践队并未止步于让荒地变公园,他们决定用创意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制”文化符号“闽越遗风,今在南通”——为了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队员们梳理出当地的文化地标,手绘成《南通漫步导览册》。内页标注出最佳游览路线及特色小吃。
更动人的创作发生在小巷里。有天傍晚,队员们在老榕树下遇到纳凉的老人,向他们展开了一场对口袋公园改造的调研采访,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建议,笔尖跟着方案不断修改。每一笔修改的内容都带着生活温度——不仅能让村民们待得更舒心,也让实践队成员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提升。
实践队的暑期实践,是青年服务基层、奉献青春的鲜活注脚——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把创新活力注入古老乡村,扎根一线倾听村民心声,正是对“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生动传承,为乡村善治与文化振兴带来青春视角与时代方案。如今,改造一新的口袋公园成了老人的乐园,带着乡土气息的文创产品即将走向更多人,这些成果如清泉般激活了南通社区的发展潜能,为互动型文旅、特色产业发展埋下伏笔,而这一探索路径,也正与福建打造“闽人智慧”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及提升城乡品质的“十四五”规划蓝图同频共振。
(王俊彦 林婧 王俊彦 欧阳一凡 刘皓宇)